当前位置: > 木兰溪
删与改
【发布日期:2016-04-13】 【来源:】 【阅读:次】【作者:朱谷忠】
我在报纸和刊物都当过编辑,干的是所谓“为人作嫁衣裳”的那类活。说实在的,当编辑不容易,其中的甘苦冷暖,也只有当过编辑的最清楚了。至于要当一个好的编辑,那就更难了,因为那要具备较高的学识、修养以及丰富的经验等,这里就不谈了。现在我要说的是,编辑在工作中常遇到的事:删与改。
  一般地说,要删改的稿子有几种情况:一种是稿子写得不错,但因太长或因版面所限需要压缩的;一种是稿子中有些段落看来可有可无,删去后不会伤筋动骨的;还有一种是确有毛病必须改正的。这一些,说来容易,但要做起来或做得好,就不像木匠砍、刨木料那么简单了。
  先说删稿。举例说,一篇2000字的稿子如需要压缩掉500字,有时得花去半天时间,而且千万得注意别将其中精华的部分也给删削了。删后至少也得看两遍,看是否挤掉了该挤的水分,除去了该除的累赘。这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弄不好作者会埋怨你因履削足。如果一斧头砍下去砍歪了,把不该删去的给删去了,人家甚至会写信来抗议的。这类事难免有时会发生,结果弄得作者满腹怨气,编辑自认晦气,双方面都不愉快。老实说,当编辑的都不愿扮演这种“刽子手”,但若是自己不练些去伪存真、披沙拣金的本领,一旦事又临头,就有可能会重蹈覆辙,再闹出一些事端来的。因此,加强学习和修养,对一个当编辑的人来说确是至关重要的。
  再说改稿。改稿也是编辑常遇到的事,诸如文章出现的错别字、有关政策或地名等方面的笔误,都是应该加以改正的。还有一些字句,有明显的错处或不通,也是需要修改的。但文章是别人写的,要修改其中的字句,却得注意作者的行文方式、风格和个性特点,甚至作者用词、用句的习惯也要摸清,免得喧宾夺主或画蛇添足,闹出些笑话来。应该说,改稿比删稿更难,改得好的,有时会化腐朽为神奇,使整篇文章更加生辉焕彩。这方面功夫硬的编辑,常被人尊称为“一字师”、“回春手”。但若改坏了,就会让读者莫明其妙,作者难以接受。比如老诗人荒芜先生就有这样一次经历:
  有一次他以北京“人防工程”为题写一首打油诗,讽刺当年据说是为预防原子弹攻击而用几百万吨建筑材料修建的地道。诗人还发现,有的单位后来干脆利用地道的潮湿种起磨菇来了。于是他这样写道:
  “世间妙事古来无,/敢向人前唱鹧鸪?/埋政资金千千万,/年年养得好磨菇。”
  哪知寄给一家报纸后,登出来却被改成:
  地道网里绘新图,/开起食堂与店铺;/埋下菌孢千千万,/年年养得好磨菇。
  除了最后一句外,前三句全部被改掉了。老诗人看后哭笑不得,说本来是一首讽刺诗,现在却变成了一首赞美诗,便写信向编辑诉苦说,诗既改得面目全非,最好作个更正,署上改诗者的名字。但得到的回话是,生米既成熟饭,就算了吧。老诗人百般无奈,只得再写一首打油诗以嘲解曰:
  “精粳煮了一锅糊,/改得诗情半点无。/但使长官能礼士,/年年何必泡磨菇。”
  由此可见,删稿和改稿决非易事,作为编辑是决不可掉以轻心的。在今天的文化市场里,编辑更成了名副其实的精神产品的检验员了,其责任自然也更为重大。鉴于此,我才拉杂写了这些,并诚心地和编辑同行们及读者朋友共勉。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