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木兰溪
拾稻穗的记忆
【发布日期:2016-07-06】 【来源:】 【阅读:次】【作者:蔡柔远】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以番薯稀饭为主,三餐不继是常有的事。为了生活,农家子弟拾捡现象较普遍,孩子们挎个小竹篮到田头地尾寻觅,一边玩乐,一边寻找吃的:麦子收成就拾麦穗;水稻收成就拾稻穗;花生收成就扛着锄头去刨“花生仔”;番薯收成了就去刨“番薯仔”……不过小时候拾稻穗的情形,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记忆,犹如一迭迭旧照片在脑海里翻来翻去。
  家乡一年三造:一季小麦,两季水稻,水稻分早晚两造种植。每到了收获季节,母亲就要我去拾稻穗。因家里穷,每年粮食经常出现断顿。为了度过青黄不接的荒月,拾点稻穗,既能补充家里的粮食,又能使我从小养成劳动的好习惯。那时农村是集体生产。收割稻谷时,妇女在前面收割,男人随后拿起稻把,用力往圆型大木桶里甩打。一阵“噼噼啪啪”的声音,在弥漫着泥土芳香的大地上空回荡。我们小孩则每人挽着一个小竹篮,跟在搬“稻扇”的大人后面拾稻穗。大家有说有笑,田野上到处是晃动的小脑袋。
  拾稻穗实际是在比谁的眼尖、谁的手快,大家看见一条稻穗,都争相跑去抢,恍如草原上的猎人发现了猎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箭按在弦上。夏收的稻田灌满水,稻穗落在污浊的泥水里看不见,要    到水里去寻,忙了大半天,溅得一身泥水,也捡不了几两谷。秋天田里是干的,易见稻穗,甚至掉到土里的谷粒都可看清,较之容易捡。一个晌午下来,能捡得一斤半两,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一个收获季节可拾到二三十斤谷子。不要小看这微不足道的收获,可以解决我们母子俩半月、甚至一个月的口粮。记得有一个秋天的黄昏,家里断顿了,母亲在家里翻了个遍,就是找不到下锅的食物,这时候,我提回半篮稻穗进门,母亲喜出望外,她马上从墙角搬出小杵臼,立即把稻穗搓成颗粒,然后扑下身子,一个劲地捣了起来,再拿来簸箕,把谷壳扑了去,然后又将糙米捣成“精米”……这天晚上,我家晚饭虽然晚了一些,但用新米煮出来的白米饭又黏又香,母亲摸着我的小脑袋,笑眯眯地说:“肯做都会有吃的,多吃一碗吧!”
  上小学三年级的那一年,学校开展“夏收”活动,农忙假要捡5斤谷以上,给予奖励。每天我起早贪黑,挽个小竹篮到田野忙开了,亮起探照灯般的目光,在田里扫来扫去,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把遗失的稻穗一串串捡起,将散落田里的谷粒一粒粒拾起。又对打过的稻秆翻查,发现没拍打尽的就进行揉搓,做到一粒也不放过,搓得双手发红,时不时被谷芒刺伤。白天累得汗流浃背,晚上周身发烫,被刺的伤口又痒又痛。每天把谷拾回,用水洗净,放到太阳下晒干。一个农忙假下来,终于累积到好几斤谷子,如愿得到一张奖状、一本练习本。
  几十年过去了,乡村再没人去拾稻穗,学校恐怕再也没有诸如“夏收”、“秋收”活动了。粮丰物阜之时,没捡过稻穗的人,怕是无法想像拾稻穗的情形,亦无以感受其中的趣味,当然也体会不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童年拾稻穗的往事深深地烙在心间,并体悟到人生也如沉甸甸的稻穗遗落在田野里。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