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木兰溪
稻谷香香
【发布日期:2017-12-13】 【来源:】 【阅读:次】【作者:蔡柔远】
秋雨浇开了田野,一抹抹柔和的秋阳滋照着田边那些弱小的花朵,给家乡莆田增添了一丝丝的春意。当然,最能体现秋色的是家乡的水稻田。每到秋天,远远望去,田里的稻海黄透了半边天,一串串稻穗以成熟的金黄随风起舞,仿佛欲将大地染黄似的。
  每次回到家乡,我喜欢到田野上去散步。走在乡间路上,就能闻到一股稻谷的气味。金黄的稻穗齐刷刷地弯下了腰,那一股股清风里的稻谷芳香,香味里还弥漫着泥土的气息。那是我最熟悉的大自然的味道,家乡的味道,眼前翻滚着金色的稻浪,我的思绪随着这丰收的景象回到了儿时的稻田……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一直到中学,学校都会放10天或者半个月的农忙假。有一次,母亲带我去割稻,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的村妇们肩膀上挑着刚割下来的稻禾,沉甸甸的,笑盈盈地迎面走来。母亲叫我避到路边去,好让她们顺利通过。母亲还对我说:“她们挑着这么重的担子,是很辛苦的,我们应该给他们‘避担 ’(意思是空手的人或者挑着轻担的人给挑重担的人让路)。”我立刻闪到一边。这时我发现路上有些撒落的稻穗,母亲弯下腰去捡了起来,并且说:“这是用汗水换来的粮食,不能浪费。”她让我把草帽翻过来,将稻穗放在“草帽碗”里,还再三说强调不要糟蹋粮食:“一粒谷子的成型,要费多少劲,弯多少次腰,例如:浸种、播种、拔秧、插秧、薅草、割稻……经常还要受到日晒雨淋,多么不容易啊!”
  母亲对一粒来之不易的大米教诲,使我幼小的心灵便对粮食这个概念有了粗浅的印象,并懂得要珍惜所有五谷杂粮。但真正我对粮食深刻的认知,是在参加农事劳动之后,真正理解唐代诗人李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所以,从小我就把它背得滚瓜烂熟。我们乡下人,是在耕田种地的氛围中长大的,深深体会到粮食来之不易。尊重劳动,珍惜粮食,是小时候母亲给我经常讲的道理。
  那是我读初中三年级的时候,10月中下旬,学校放了10天的农忙假,我回到生产队加入收割的队伍。割稻的前一天晚饭后,母亲从房角里找出镰刀和磨刀石,镰刀是一把大镰刀和一把小镰刀。她一只脚站在天井里,一只脚站在天井边,面前是一个盛着清水的小木桶,一会儿戽一下清水,一丝不苟地磨起镰刀来。这时的母亲神情严肃,庄重,好像不是在磨镰刀,而是在举行一个古老而神圣的仪式。
  田野里到处洋溢着收割稻谷的喜悦,那一双双粗糙皲裂的手,握着镰刀,在镶嵌着黄金的稻田里,挥舞着,也把蓝天白云的片影剪裁成了稻穗的头纱,镰刀下的锋芒跳跃在稻秆上,继续追赶着疲惫的斜阳。稻谷继续搔首弄姿,直到夜幕降落了。噢,沉甸甸的稻香,灌醉了夜色,也填满了我的肚子。我仍不忘捡起每一粒遗漏的稻谷。男人高大魁梧,女人心灵手巧,穿行在故乡的稻田里……当我手握着锋利的镰刀,跟大人一起钻进了另一块稻田,心中充满着自豪感。我小心翼翼地割着,尽管我这个左撇子,使用镰刀很别扭,但仍然还是怕掉穗。过了一会儿,我感觉自己的动作娴熟了许多,便加快了收割的节奏。母亲和老农们都夸我又快又好,越来越能干了,我心里美滋滋的,不知疲倦地割稻,连脸上的汗水也顾不及擦。突然,我觉得小手指的关节一阵剧痛,我意识到被镰刀割着了。举起手一看,糟了,伤口又深又长,鲜血一滴滴地往下流。母亲就在我身边,她也慌了,叫我自己捏住伤口,她到田埂上拔了几棵草药放在嘴里嚼,嚼碎了就往我伤口上敷,然后从衣角处扯下一块布,给我包扎好。我忍住疼痛,顽强地继续割稻。
  那次割稻的经历是刻骨铭心的,我仿佛一下子明白了很多,懂得劳动是要付出代价的道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粮食呢。
  我是吃着农家自产的粮食长大的,在离开家乡出来工作后,虽然几十年都没有割过水稻,但是,我对粮食的情感还是那样真挚,对一粒米或者一颗饭仍然是那么的珍惜。
  生存在家乡这片土地的乡亲们,还来不及分享秋收的喜悦,又将投入新一轮的冬种高潮中去。一时间,田野里老把式的男男女女,家家户户忙着抓时节,抢时令,犁田,耙地、整畦、抢播……谈笑声、鸟鸣声、流水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汗水就是浸润、催生种子的甘露,而粗犷的笑声就是这片大地的润滑剂。不久之后,田野里又将呈现出一片生机。一系列的农作物:小麦、香葱、大蒜、蔬菜等,又将让大地换上一身绿装。写意一幅冬日绝美的画卷。
  收割稻谷,是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记忆。于是我想: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我才真正感受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喜悦;正因为有这样的体验,我才真正领悟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珍贵;正因为熬过这样的苦与累,我才真正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深刻体会。
  此时此刻,我又想起了很多、很多……漫步在田野上,一幕幕乡村的劳动情景,一桩桩过去的往事,又重现在脑海里。现在,虽然我衣食无忧,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但是,劳动的汗珠还是那样晶莹,米饭的味道还是那样馨香,咱们农家人勤劳俭朴的本质,永远也不会改变。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