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木兰溪
蟋蟀鸣秋
蔡柔远
【发布日期:2017-11-15】 【来源:】 【阅读:次】【作者:】
我国民间有句俗话:“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中秋节过后,天气变得凉气丝丝的,蚊虫叠翅抱足而眠,蟋蟀接过秋蝉的乐谱振翅而歌,使惊醒的人辨不出是睡在《诗经》“蟋蟀在堂,岁聿其莫。”里,还是自家的院子里。
  我家窗口后面角落里,阿炳叔公用石头砌了一个种丝瓜的土台。每到夜阑人静,藏在石头下面的蟋蟀就热闹了起来。它们纵情而歌,歌唱庇护它们的房屋,歌唱照耀它们的星月,歌唱沐浴它们的雨露。它们彼方唱来此方和,声音长短有致,节奏快慢分明,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体会到大自然的精彩。
  蟋蟀的鸣叫,不管是驱赶寂寞的呼朋引伴,还是炫耀个性的自我陶醉;也不管是淡泊世间烦忧的表达,还是热爱古老家园的情感,它们那清脆悦耳的声音,那主动表演的热情,那相互竞争的勇气,都给夜晚带来怡悦的氛围,给人们带来音乐的享受。
  蟋蟀是天地间小小的生灵,古人都曾经对蟋蟀“闹”鸣的描写得淋漓尽致。从春秋时期穿越时空隧道,到跨进现代乡村小巷,传入了我们耳朵的诗文太多了,使我们遐想不断,感慨万千。
  1959年秋,童年的我,跟村里的大人到邻乡三山小学去看电影,那天晚上,正放映《济公斗蟋蟀》动画片,故事的大体内容是:我国南宋时,在罗丞相府内做木匠的张煜 ,得知罗公子斗蟋蟀赢了许多银子,好奇地去偷看罗公子的那只蟋蟀。不料刚揭开盆盖,蟋蟀就逃掉了。罗公子大怒,打了张煜一顿,还要他三天之内赔偿蟋蟀,否则就要他的命。张煜走投无路,被迫投河自杀,恰巧被济公救起。济公佛法无边,他知道张煜口袋里还剩三文钱,拿去买了一只半死的蟋蟀,便去找罗公子,扬言他的蟋蟀能斗大公鸡。罗公子就命家丁抱来一只大公鸡与他打赌,结果小蟋蟀斗败……我看了十分高兴。从此以后,我对蟋蟀产生了极大的好感,并且对“斗蟋蟀”产生浓厚的兴趣。
  蟋蟀不仅是快乐的歌手,而且是好斗的勇士。童年,斗蟋蟀是我们乡下孩子最喜欢的游戏。蟋蟀是一种比较狡猾的昆虫,白天它们大多都躲藏在墙根的洞穴里,洞口一般都有小草或石头瓦片遮挡住,让人很难发现。我和小伙伴在土墙边小心地寻找蟋蟀的洞口,用木桶盛来清水,从洞口往里灌,洞里的蟋蟀憋不住了,拼命地往洞外爬,就被我们逮住了。一次,我们从捉到的蟋蟀中,挑选两只强壮的雄性蟋蟀放进龙眼篮里,过了一会儿,它们就怒目相向,发出“吱啊……吱啊……”的鸣叫声。我们清楚地看到,那只紫色蟋蟀竖起触须,瞪着圆眼,抬起后腿,拍打着羽翅,向对方发出挑战的信号。另一只黑色蟋蟀也不甘示弱,龇牙咧嘴地注视着对方,愤怒振翅鸣叫,大有一战方休的架势。只见紫色蟋蟀突然向黑色蟋蟀猛扑过去,既伸出前腿摔打,又张开利牙狠咬,它们纠缠在一起,互相撕扯着。几个回合过去了,黑色蟋蟀就败下阵来,躲在篮角不敢动弹,而那只紫色的蟋蟀,则骄傲地展开双翅,发出响亮的鸣叫声,那洋洋自得的样子,是在彰显“王者”的风范。
  蟋蟀生性孤僻,又争强好胜,若有几只雄性蟋蟀在一起,它们就喜欢咬架,非分出胜负不可。据资料记载,人们养斗蟋蟀,“源于唐,着于宋,盛于明清”。可见,斗蟋蟀在我国也是一种文化,这反映出人们渴望返璞归真的本性。
  另外,还有一件令人刻骨铭心的往事: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天下午放学后,同学们找我去打篮球,直到天黑,才独自一人往五里外的家里赶。当我走到半路,路边一户人家的亲人刚刚断气,顿时,“厅前”哭声大作,天又很黑,四周没有其他人,我心中充满了恐惧。放开赤脚小跑前进。忽然,路边草丛中几只蟋蟀一齐鸣叫,它们那高亢的欢叫声,赶跑了丧家悲悲戚戚的哭喊,驱散了夜晚的寂寞,给予我勇气和力量,使我迈着坚实的脚步翻过了那座杜鹃山,再穿过路边一座座“礼厝”(未下葬的露天棺材四周盖的小屋)和坟墓……多亏了蟋蟀给我壮胆。
  每逢秋季, 小小蟋蟀,夜夜鸣叫。它们为生命讴歌,因季节吟唱,对夜色赞美,向同伴呼唤。听蟋蟀鸣叫,让人忘记烦恼忧愁,忘记疲惫困倦,忘记荣辱得失;时值金秋,回响在耳际的蟋蟀鸣叫,又让我想起童年许多关于蟋蟀的有趣往事……永恒不变的蟋蟀鸣叫声,时常扯痛我们的乡情,令我与故乡紧紧的相连。故乡的蟋蟀,永远印在心里。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