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木兰溪
湖湘归来忆美味
【发布日期:2017-11-29】 【来源:】 【阅读:次】【作者:曾元沧】
天地悠悠,炊烟袅袅。五岳倚天,九州神采关不住了!1948年毛泽东就曾对外宾笑曰:“一个中药,一个中国菜,这将是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对中国鲁、川、苏、粤、湘、徽、浙、闽八大菜系,有人作修道状,断言此乃天人合一之造化;有人加以细化,便有了“知味、辨味、用味、造味”之说。我没有仔细探究过,它们之于我向来犹如布谷鸟的啼啭、远山的呼唤。这次饮了长沙水,接了湘江两岸之地气,才切身体会到八大菜系之一的湘菜之好。
  本人除了忌辣,吃的方面不太讲究,“有什么吃什么,什么都少吃点”是我的均衡摄食理念。湖湘采风面临的餐饮上的具体问题就是“辣”。湖南人无辣不成宴哪!好在东道主邓燕和张富遐两位文友体贴成全,点菜时总是绕辣而过。我则每餐必说,你们别一味迁就我,也点几个辣的菜。
  抵达长沙当晚,由邓燕的弟弟邓虎倾情张罗,第一“站”便去了火宫殿。这个菜馆始建于清道光六年,迄今高寿一百九十有一,以湖湘传统风味小吃驰名中外。可能邓燕关照在先,上桌菜肴基本上都不沾辣。我边吃边想着他们为我而舍弃了自小钟爱的辣味,心里多有不安。眼前满满的一桌佳肴,均为该馆荤素名菜名点,许多菜已经记不得其名了,但记住了一道面孔颇为熟悉的红烧肉。
  都说味蕾有记忆,看来不假。来沪五十余载,特别是成家之后吃过不少的红烧肉,其香已躲进了我的舌尖味蕾。我曾请教过美食家,红烧肉这道菜究竟始于何时,又是谁首创的?前者有答案:烹饪加上调味,才使得食物更加美味;只烹不调,则只有食物的本味。烹制红烧肉少不了作料酱油,而酱油明末清初才出现,所以在此之前不会有这道菜。后者没有答案:何处哪家锅里先飘出红烧肉的香味只有天知道。一位朋友对我讲,何必寻根究底,累不累?喜欢就吃呗!
  想想也对,天下事知其然者众知其所以然者寡。上海人,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做红烧肉,哪家味道好,没有评比过,评定亦难。有句话颇为贴切传神:小辰光阿拉姆妈的味道!走近弄堂口就能闻到。上海本帮餐厅普遍擅于做红烧肉,做得颇为精致:五花肉肥瘦适当,红烧后挂色漂亮,还缀上些许白芝麻,视觉与味觉俱佳,美其名曰:讲究菜肴的文化品位。长沙火宫殿的红烧肉,除了白芝麻缺席,其它的悉数到位了。
  举国皆知,毛泽东生前爱吃红烧肉,习性延至晚年,因受江青制约而常有不顺心。其喜好是如何养成的,是否与韶山农家的风俗习惯有关,从小他就领略了湖南家常版红烧肉的美味?是否与新中国成立初年的“御厨”东林发起了助推作用有关?东林发是上海本帮菜名厨,调往北京专为毛泽东做菜,制作红烧肉是他的拿手好戏。这些尽为猜猜而已,不作数的。我看过关于长寿之乡百岁老人的调查报告,有的老人一生就喜欢吃红烧肉。其实,猪肉经过长时间烧煮,脂肪显着减少,胆固醇大为降低,而不饱和脂肪酸却又增加了,恰当摄食对身体有利。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不必忌讳太多。毛泽东不是得享高寿吗?
  不禁想起杭州太守苏东坡(其纵横64个春秋,在宋代也当属于长寿)。他不但自己爱吃猪肉,还叫厨子烧煮了犒劳修堤建桥的民工。有权贵者出于私愤乱上奏折,说苏东坡干尽坏事,老百姓恨不得吃他的肉。苏东坡因之遭贬,冤哉枉也!但杭帮菜中则由此多了一道名菜--东坡肉。料想当时抬上工地的根本算不得什么红烧肉,不过是普及型的大路货,因为那个时候还不见酱油踪影,而少了酱油则达不到红烧肉应有的挂色效果。现如今酒家菜馆里的东坡肉经过不断改良,已然时尚化,跟流行的红烧肉并无二致。原先的东坡肉,与上海本帮菜和长沙火宫殿的红烧肉大相径庭,不可同日而语。
  后来去韶山又在毛家饭店品尝了红烧肉,是张富遐联系的。小张老家在成都,嫁来湖南,供职于郴州,活跃于中国诗坛,曾数度踏访韶山,熟门熟路,预先做了安排。置身于毛泽东故里,自然不会错过红烧肉。不违心的说,这里的红烧肉实际上平平,与本来的东坡肉类似,汁水过多,少有挂色,也少了些精肉。然而,在韶山吃红烧肉,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它本身。这“农家乐”吃完了红烧肉还可以再续呢,无限量供应。城里人大都经历过,喝茶续水乃是寻常事,其此举在全国绝无仅有。韶山人就是有这种“共产主义”的大气魄!
  我原本认为家乡莆田的海蛎才顶级0K,煎、炒、烧汤都是最佳的,另有焖豆腐、卤面(莆田人意识到这样写不妥,卤是卤水,并非烹饪方法,所以用了一个火旁加个鲁的字,而这个字并不存在。我只能将错就错也用了卤字)的好吃度也找不到PK对手,在湖南待了几天,这种感觉被冲淡了。火宫殿的红烧肉,可与上海本帮红烧肉一决高低。如果不考虑宾客忌辣,出锅前还会添加红辣椒和蒜苗,让湘菜的香辣气质展露无遗。长沙的饭店花生是生吃的,生的花生用凉开水泡胀,然后直接放进私房调料里,看似平常,吃来有一种异样的清香。一道芋块煲,采用的是当地产出的芋头,那个糯、那个香,教人不忍释箸。还有,邓燕极力推荐的一道寒菌汤,堪称鲜美冠军,拿上海话来说:鲜得叫人眉毛也落脱!邓燕是我履职报社期间多年交往的作者,写过《杨开慧传》,其笔触细腻溢彩,想不到还是个吃货,对吃食竟这般胸有成竹,一盘一碟如数家珍……在我步出火宫殿彳足街头、盛赞其美味佳肴的当儿,身边一位长者闻言,挨近我先介绍自己是在为该店服务中白了头,紧接着相告:1958年,毛泽东视察火宫殿菜馆,对这里的 “辣味合蒸”、“东安子鸡”、“油辣冬笋”等名菜赞不绝口……诚可谓:一地水土培育一地食材,一方厨师烹调一方美味。湘菜渊源悠远、出品精良、讲求营养,给人物质与精神交融的满足,早已跻身东方美食之林,花开五洲四海,借其乐生、养生的不仅仅是华夏子民。
  湖湘数日,手机尤为耗电,每每用到了飘红。尽管未去见识八百里洞庭的湘君姊妹,未与毛泽东笔下往昔泪颜凄楚的斑竹邂逅,贾谊故居也因迎客“时差”未能一睹尊芳,所到之处的收获已经装满了行囊。眼福口福,怡心怡情。面对住地的鸟语青山,同伴中有人纵情掷言:真是不想走了!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