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尾,喜事连连。亲戚朋友或打来电话,或送来请帖,有的要娶儿媳妇,有的要招上门女婿,有的要娶孙媳妇,还有的……请我去喝喜酒。接到电话或请帖,勾起了我对当年家乡人办婚庆喜事的回忆。 我老家在梧塘沁后过山村,村庄大,清一色蔡姓,人口三百多。平时村里清静单调,婚礼是村中最隆重最热闹的大事。办婚礼的方式,都是按乡村传统习俗举行。在娶亲之前,主人必须筹备好办婚事的聘金、彩礼及各种物品,并且准备好发送给亲戚朋友的喜帖,还要把家里原有的皿床、桌、柜、厨等擦出大红或者枣红的本色来,地面上铺红板砖的人家,也把地板砖抹得红艳艳的,将“新妇房”装扮一新。婚礼当天,每家每户都来参加婚宴,礼金则按照主人家曾经给别人家多少钱,人家同样也给多少钱,这是约定俗成的例规。为了做到忙而不乱,理顺人情事务,办喜事的人家通常会请来一位德高望重,有办事经验的“账房先生”来帮忙,因为收受礼物复杂:收礼如何合理,回礼怎么得体,都由“账房先生”说了算。 我们这些调皮的孩子,当然不能闲着,主人往往会派遣我们到各家各户去借四方桌和长椅条。为了不出差错,我们就用红纸条贴在桌椅的背面,并写上物主的名字,尽管小孩子的字写得歪歪扭扭,但归还时从来不出差错。 临近宴席,主人还要派人挨家挨户请客,那些守旧礼的老人,往往要三请四请才肯动身前去赴宴。 在过去,迎新娘也有好多俗例:接新娘的人有的挑“盘”,有的挑“花篮”去的人或四个,或六个,或八个,这显然与彩礼多寡有关,但人数一定要双,接新娘的人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出来的、夫荣妻贵年轻貌美的少妇。迎新时,每个人肩膀是挑的“四粉”,诸如预先约好数量的线面、猪脚、猪肉、红团、面食、豆腐丸、……女方家里奶奶健在的话,“嫲盘”是少不了的。女方“回盘”时,必须有桂圆干、红枣、花生、红糖等,寓意是早生贵子。新娘回到村里的时候,新郎官必须到轿前去迎接,主人家燃放鞭炮,吹打鼓乐,家人及亲友在旁边等候看新娘子,有专人给大家分发喜糖。有一次,一个中年男子使劲地往人群里挤,被挤的一个女人红着脸说:“这辈子你是不是没有见过新媳妇”?那人笑着说:“看新不看旧,看旧我也有……”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在当年,有钱的人家娶新媳妇还会请来戏班唱戏,为婚礼增添喜庆气氛。新娘进入家门时,要由好命的妇人撑伞牵新娘到房里。所谓好命的是指父母双全有仔有女生活较好的妇女。新娘房间点着油灯,一盏代表新郎、一盏代表新娘,两盏灯的灯芯捻得同样高,以示男女平等互不欺压。房内的方台摆上花生、莲子、红枣与喜糖,寓意早生贵子,百年好合。至于给新人铺床也有讲究,要选两位有儿有女的中年男士铺床,婚床铺好后,又要有两个小男孩在床上坐坐跳跳,算是压床,寓意第一胎生男孩。 宴席开始前要举行拜堂仪式。这个仪式的意思是新郎新娘磕头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亲戚朋友关怀照顾。喜宴开始后,主人家长辈要带新郎新娘向客人敬酒。在敬酒中,有两个人物非同一般,那就是媒人和舅公。俗话说“媒人大过天,父母企两边”。其意是新人成双结对的大功臣,要受到最高礼遇。再有一个就是舅公或者舅舅,他是亲戚中辈份最高的,所谓“天上雷公,天下舅公”。这两位人物与陪嫁的亲人都是当天享受最高礼遇的人。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几十年过去了,这一套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婚礼习俗借着祖宗与家族的名义始终坚持下来,生生不息。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虽然有些方面做了某些改变,一经诠释,什么都是大吉大利的。所以谁家有办婚礼喜事的,都比过去文雅、大方、隆重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