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涵江长叹
【发布日期:2011-08-23】 【来源:】 【阅读:次】【作者:】
    一座古老的院落,我的脑子里有它的一张结构图,三面被砖木环抱。我的七到十岁寒暑假在此生活过,有年春节前两天,我在扶梯上玩,摔下来差点要了命,想起涵江,就会长叹。
    院门还是木板,门环铁锈,一点都没变。大院子比印象中要小很多,也许是年龄差异造成的错觉,童年的记忆是放大的,成年后看到的是缩小的景观。我能进去看看吗?女主人说:可以。我赶快解释,这里是我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那是三十年前了。她摇头说,那时我不在这里。
    穿过一个厅,右拐将是转折上楼的木梯,我隐隐冲动。楼梯木板中间被磨得凹陷,踩过三十年,或更久,怎会这么结实呢。木栏杆很牢靠,刷了红漆,墙面粉白过。上楼时,我有些紧张,上下虽然狭窄,却是去楼下厨房和楼外厕所的通道。小时候总爱趴着扶手往下溜,有次,身子一下子飞出了扶手,半空中落到地面,仰天休克了许久,死亡擦身而过。
    楼梯之上,是个空房间,地面也是铺了小红砖,第一脚就感到吱呀,骨骼伸展之声,再踩一脚,全身打颤,一惊,迈步过去,哗啦啦响起来,筋骨交错,皮肉拉扯。站定,我轻微弯腰晃了晃,门和窗都响起了不同的叹息声调。这间空房子是过道,可见正前方的屋顶,错落有致,屋脊高耸开阔,午后阳光射来,金碧辉煌这个词早已超越了视觉,它就是红的,整个的红楼一座。
    站在二楼正中,这原本是主人落定之地,但他在哪里,以往在楼上走过的人,都是过客,我也是。如今,大院一分为二,砖墙割立,南面一半还属于国有,北面一半归居民。世事百遇,终有衰败,但此院迄今产权还是不清,迹象破落,何以至此。
    下楼,往里,有个男人正在做家事,五十出头,像退休职员。一问,是徐家后裔,我大喜,先介绍自己为何来此,然后说,你这间房子原先是厨房,这儿是单位的大灶,这儿是饭桌,这儿那儿指了一通。他一直看着我,很茫然,也许第一次听说了先前的用处,他们搬回老院子才二十多年。他说:你对这个感兴趣,我给你看我们徐家的申报保护报告。他从木梯上去,一会就拎着一个牛皮纸文件袋下来,取出一份《关于请求保护“顺茂隆”徐氏民宅的报告》,两页,2002年6月26日的落款处,签了25个徐氏后裔的名字,跟着指印。他叫徐金辉,是金字辈。他说,我们自己保护有困难,但政府又不批示,现在那一半还占着,关着门就损坏得更快。
    徐金辉说起徐氏的发家史,印证着我记忆里的院子。我曾在小说中设计出涵江渊源,让它被国军军部指挥所占用。他说是这样,我惊讶不已,弥想的吻合也许就是上天的赐予,让我与这座古院息息相关。
    徐金辉坐在板凳上,后背朝阳,一字一句。我总觉得这座老院子与当年涵江号称“小上海”有一定的联系,在多方查询的史志资料后才明白,徐氏的商业史远比他口述的内容重要得多,我从山西来找这座老院子,却找到了徐氏商迹,对涵江的百年商业史顿生敬意,虽然这与晋商相比,算小规模,但在这样一个近海“孤岛”上,他们的“海上商路”在今天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深入挖掘,不仅仅是文化,是整个人文的淡漠,可惜。
    从清宣统元年(1909年)开始,在上海经商的徐氏将整箱的大洋陆陆续续运回涵江,轮船停靠在这块七亩二分地的河道上,族人欣喜,家丁忙碌,可以设想这个场面,或黎明或黄昏,安静,只有脚步声,这条河因为他们的回家而荡漾着。这个过程历时了17年,最终耗资13万元才建成徐氏民居。它建在这块叫“萝苜田”的土地上,涵江河道密布,三面临水,水连着海,称岛也对,当地的当代文人陈章武称之为闽中威尼斯。
    徐金辉说,17年后还在小规模地建,一直到抗战开始才停止,当时规划的空地直到今天还留着。这个情况只有徐氏后裔自知,屈指一算,102年前在图纸上的设想,迄今也无法实现,这也是徐氏家族莫大的遗憾。
    当时大规模建筑民居不仅仅是徐氏一家,据说顶铺徐姓、后坡李姓、仓前陈姓、宫下吕姓等数十家大商,号称“百万富甲全郡”。他们各有自己的大宅院,占据了自己的一方势力,独立而团结,共同形成了闽中商业繁华的“小上海”,这个称谓一点也不为过,那时“舟横苇岸明渔火,客语篷窗候晚潮”,“樯帆辐辏,船只云集”,水镇的繁华积累了百年。清代的郭龙光著诗《涵江》:涵江连郡郭,二十里平田。村小皆依树,桥低欲碍船。风光小吴越,财货甲漳泉。日暮停桡处,微闻宿雁还。
    涵江与上海不仅在称谓上,实质上也有很重要的关联。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日本“纪摄丸”从涵江镇外的三江口入港,从此,海禁消解,门户开启。后来,涵江人有了自己的货轮,驶至上海、宁波、南京、温州、福州、厦门等地,开行设店,拓展商贸业务。抗战前,港口年吞吐量达到十四万吨,三江口与福州、厦门、泉州和三都澳一同成为福建省五大港口。
    徐金辉说他是徐氏的第三代,指徐氏家族从几十里外的仙游迁徙到过来算起,建宅六年前的1903年。当时的徐氏三兄弟徐启燕、徐启祺、徐启云由经营“兴化赤糖”起家,后来转向经营纱布批发业务为主。据《莆田志》记载:清末,涵江计有中小商号300多家,从业人员近千人,其中经营布业已成规模。到民国时期,纱布商店有40多家。这时候,徐氏的“顺茂隆”拥有资金30多万银元,最为雄厚,它和芳来、茂隆(后改梅记)、茂兴、永和、泰隆、永兴、立大等8家在经营批发。经营品种除本地土织布和染色布外,主要有上海的男女线呢、花哔吱、花洋布、漂白布、龙头细布、次斜、元色哔吱和元色斜纹等;江苏南通的“血尖”(土布),杭州、绍兴、盛泽的丝绸;广东的香云纱;厦门运进的香港正哔吱、华达呢、贡呢、印度绸;福州运进的男女线呢(土织)、格布、条布、土纱布等。衣食住行,衣为首,涵江的布业发达应该是莆田这方水土富裕程度的一种体现。
    徐氏执纱布业之牛耳,始于上海英租界金陵路开设“天祥”办货庄,由上海运回纱布在涵江批发出去,年销售量达十几万匹。再加上从涵江运出“兴化赤糖”等土特产,一进一出,相向经销,徐氏家族很快就成为名燥莆田的一大巨商。《莆田志》记载:民国27年(1938年),在涵江登记在册的商户达800多户,行业增加到40多个。其中,豆饼、桂元、纱布、京果、轮船成为五大支柱行业,如通美、泉美(豆饼业);瑞裕、大同、鼎和(桂元业);顺茂隆、芳来、茂隆(纱布业);豫大、南通、承源(京果业);同懋(百货业);桃李园(餐饮业);远东(旅馆业);广杏林(中药房);太平楼(理发业)等上百家。从中涌现出陈镜平、陈镜鸿、黄邦杰、黄邦彦、徐启祺、徐启燕、周文铁、江祖筵、郭松岩、苏承棋、林柏青、黄缙等30多位经营有方的商界名流。
    此时的涵江海口古镇与山西晋中一带的太谷、平遥、祁县相似,随着上百家老字号或名牌商号相继挂牌,支撑起涵江商贸繁荣。晋商票号名扬天下,涵江商人同样也建立了自己的当铺钱庄,甚至在当地发行了钱钞,这一点让我很是惊讶。
    最鼎盛时期的徐氏顺茂隆开始进入航运业,1946年,徐氏家族与林芳十九合资80万元(法币),建造了一艘50吨级的铁壳“宁海”轮,客货兼收,直至上海业务收盘,徐氏兄弟才退守涵江,籍着“顺茂隆”大宅东屋,坚持纱布批发故业。
    后来,徐氏古院曾被军队占用,还被收为公有。上世纪70年代,闽侯专区从福州市迁到莆田县,改为莆田地区,一些省属二级机构也迁至涵江,我父亲是某二级机构的负责人,这个机构就设在徐氏民居里,占据大院左侧一半楼上楼下。由此,我便与徐氏民居有了些微牵连,这是今天才找到的历史痕迹,和个人的痕迹。
    徐氏民居安静地看着这一切,一如院前的河水,它与河流没有任何间隔,命运就此缓慢地流去。历史总在重复,但时光让徐氏民居日渐衰老,历史不回复,回来的是徐氏后裔,以及我,我站在曾经居住过的那间屋子楼下,阳光正好斜侧进来,将瓦片上的茅草打亮。物是人非,物比人更坚定地活着。
    我在院子里和一个老者聊,他满头白发,过了会,老屋里走出个一样白发的老太,俩老人是母子。老太太是徐氏的第二代,在24岁前生了两个男孩就守寡,为了拉扯两个幼子,就去上海做生意,一直到现在,没有改嫁,真不容易,现在人哪能做到这样。我一算,她是在1952年前后去上海的,她今年82岁。
    他们不多谈当年的鼎盛,对徐氏民居如数家珍。老者领我看混泥土、铁栏栅、扇列门、法兰瓷,说当年这些都是最时髦的。试想,1909年,墙面贴上不同纹饰、不同色彩的法兰瓷,世人开了多大的眼界。他说法兰瓷好像是从荷兰进口的,我看了半会,说一百年了,它还这么新,还以为是后来装修贴上去的。不可思议,让我想到一句话,仿真跟真的一样,真的却像假的一样。徐氏民居还保存了镶嵌绘的几十幅石雕、泥质浮雕、木花格窗、诗扇门等装饰品,都精美绝伦,每观一处都使我恍惚,每一张记忆的画格组成了我的童年。
    这个大院座西北朝东南,莆田民间传称“百二间大厝”,按照莆仙大民居“九间厢”造势,正厝并列五大门,居中是正门正厅,东西各二大门,每个大门里面是两个天井、三进厅,前为平房,后厅突起两层楼,形成前平后凸,从低望高的整体结构。南北两侧厢房原来设计是平房,经过一位华侨建筑师指导,改为西欧楼廊的格式,成为少有的中西结合厢楼式结构典范。但我觉得,原来的平面厢房设计可能更适合徐氏民居自身的道理,四周低中部高,视野开阔,现在像是框住了三面,只有面对前面的流水,总有积郁的感觉。我对徐氏母子说,正门口原来有两个石狮子的,现在没有了。老者说,他们搬进来住的时候就已经没了。
    明朝的王伟有首《涵江送别》:涵江自昔繁华地,桑柘连荫百余里。笙歌遥曳树底闻,甲第巍峨空中起。说明比徐氏民居更早就有了壮观的庭院楼阁,谈不上保护就已消失,像那对石狮子,无影无踪。    (晋侯)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