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莆田城隍庙大观
【发布日期:2011-09-13】 【来源:】 【阅读:次】【作者:吴炎年】
    莆田城隍庙建制十分独特,从都、省、府,县到卫、所、寨,有七级城隍庙,一应俱全且都完好保存到至今。
    莆田是福建较早立县的,自南朝陈光大二年(568)置县以来,已有1443年的悠久历史。其最初地域大致相当于现在莆田市的地域。唐圣历二年(699)拆出西部清源县(后改仙游县)。
    莆田的都、省、府城隍庙都和南宋抗元名相邑人陈文龙有关,宋末陈文龙、文天祥两人在杭州、福州同任左右相,当君臣们南撤时,浙江省长也随行,便把都、省城隍庙也都带到了新根据地——陈文龙的故乡莆田。八十年代以来,这些城隍庙得以重修恢复后,都成了陈文龙,陈瓒和文天祥的纪念地,成为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教育重要场所。
    莆田的都城隍庙即仁和庙,在华亭镇大街上,庙名源于南宋首都临安所在地仁和县,1994年在原址由各界人士协力重建。庙前立一座金碧辉煌的石构双层陈文龙纪念碑坊亭,由旅居马来西亚的华侨西徐村籍侨胞、南少林著名武术家徐金林独资捐建。1995年秋,仁和庙落成竣工时,纪念碑文由78叟林祖韩撰文,12童杨戈尔柳体楷书恭写,一时传为佳话。
    莆田的省城隍庙即浙江庙,原在荔城杨梅山莆田纪念碑下陵园大门对面浙江岭上,1993年迁建于凤凰山公园东圳渠道旁,庙廊保留两对民国三年(1914)的石柱,其楹联曰:“一片丹心照日月,九华对面壮威灵”。“正气分流两省地,丹心每向九华春。”
    兴化府城隍庙在荔城小西湖畔,规模最为宏伟,明洪武二年(1369)知府盖天麟自城西北迁建于此,历代屡有重修。原有五进,五、六十年代为城关剧院,文革中,首尾两进被拆,现存二殿、大殿、后殿尚保留明清建筑原状。八十年代以来逐步修缮,辟作陈文龙、陈瓒纪念馆。庙里保存有明弘治七年(1494)邑人刑部尚书彭韶的兴化府重修城隍庙碑,明万历十四年(1586)知府钱顺德的重修兴化府城隍庙记,明崇祯间,国师陈经邦之孙陈钟岱的重修兴化府城隍庙记等珍贵石刻。明正德三年(1508)又在庙左敕建二忠祠,春秋二祭陈文龙、陈瓒。清康熙版的《二忠灵》在莆田、惠安均有存本。二忠祠今尚存二门及石刻门额“结义文章”,万历十四年陈瑛立地石刻“昭忠”,正德八年(1513)姚镆《二忠祠记》碑和万历十四年(1586)陈文烛《重修二忠祠碑》。近十几年来,不断有包括日本、美国、东南亚及港澳台的海内外人士来此朝拜进香、寻根问祖。
    莆田县城隍庙在荔城仓后路,原莆田市政府大院内。保留清代建筑,奉祀的主神为明景泰二年(1451)邑人状元柯潜,民国间迁建于兴化府城隍庙内,原庙址现为市机关图书馆。市政府拆迁后,只留下莆田县城隍庙一座在废墟上,远近观看还很雄伟。后来我听说拆迁东门外重建,但有人更正是迁去西天尾重建,现我也不清楚建在何方。
    明初在莆田修兴化城城墙和城隍庙的同时,也在平海、莆禧、吉了建城墙和城隍庙。这些城墙都毁于三十年代末抗日战争期间,仅莆禧尚存600米石城墙和一个城门,但城隍庙均基本保存至今。平海卫城隍庙保存较好,占地600平方米。莆禧千户所城隍庙,又叫鲤江庙,占地310平方米,清顺治截界时曾迁建于涵江,并分灵建涵江城隍庙(鲤江庙);吉了寨城隍庙1995年也重建一新,该村旅居台湾台北的乡亲,还在台北建了一座金鸡庙,作为吉了分庙。
    莆田的上述城隍庙现在都成了海内外同胞寻根问祖的好去处。此外,在荔城西门外,近年也重修了清凤岭城隍庙,仁和庙在华亭也有一些分灵庙。另外,陈文龙题写了庙名并保存原匾至今的涵江龙津庙,文天祥当年访同科进士郑与言时题写社名并保存笔迹至今的涵江新有社,近年新加坡侨胞兴建的江口二祖堂(陈文龙及其曾叔祖抗金名将陈俊卿),以及印尼侨胞与国内同胞1991年重修的陈文龙、陈瓒故居玉湖祖庙,北门外拱辰郡历坛,新县镇的兴化县城隍庙也都和上述城隍庙密切相关。这些规格齐全、内容丰富、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在国内是不多见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们经历了历史上多次曲折,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