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传承文脉播艺魂
我市精心打造一台由200多名老艺人参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精品,拟于元旦期间正式首演
【发布日期:2011-10-25】 【来源:】 【阅读:次】【作者:】

    目前,一台由我市30多个艺术表演项目中遴选出13个节目,共200多名老艺人联袂参演的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精品,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昨天记者在市非遗中心了解到,这台经过多次田野调研,三轮专家论证、四次集中排练的舞台精品,计划在元旦期间正式首演。
    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精品打造项目,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的有益尝试,该项目于2010年被福建省委宣传部和福建省财政厅列为非遗保护利用开发项目,于2011年进入实质性打造提升阶段。莆田市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从2005年起,已成功申报获批市级非遗名录85个,省级非遗名录19个,国家级非遗名录6个,世界级非遗名录1个。市群众艺术馆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经过一年多的调研酝酿,在实施科研项目《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示科技化手段》和《妈祖信俗大观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决定实施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项目,并制定了打造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方案。
    有关人士表示,这台节目的内容丰富多彩,古朴而清新,传承了兴化大地千年的文脉,弘扬了壶山兰水孕育的不朽艺魂。我市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精品,旨在提升这些传承于民间的乡土艺术,在保护原生态传统艺术的前提下,从草根状态走向艺术殿堂,集中展示,奉献给广大观众,实现文化遗产人人共享的愿望。

 

13个节目内容简介:

 

涵江车鼓


    涵江车鼓在宋代称为草锣鼓,源于莆田民间习俗“菩萨乞草”,即每年腊月二十四,小孩们打锣击鼓乞柴草,为菩萨暖脚,祈祝来年生活更热火。明代形成配套打击乐,称为“镲锣鼓”。至清代,人抬大鼓改为车载人推,遂改称为“车鼓”。
    涵江车鼓是莆田民间流传千年的打击乐,由镲、锣和鼓三种乐器组合,节奏跟随鼓点,配合默契,锣钹齐鸣,时而激烈昂扬,时而含蓄深沉,变化多端。现已申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少林武术


    广泛流传于莆田民间的南少林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主要种类之一,其起源于南方少林寺僧武术。据史料记载,在明末的反清复明争斗中,莆田西天尾南少林寺被清廷重兵围剿焚毁,寺中武僧流散隐入莆田民间,于是,南少林武术开始在莆田民间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现已申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莆田南少林传统武术种类繁多,共达60多种,民间以家传和师承两种形式传承有序。其中在全国武术界影响较大的有南少林“三十六宝”拳术、鸣鹤二十八宿拳术、韦陀拳、铁沙拳、单刀、双锏等,至今已有200多个武术项目在省级、国家级或世界级比赛中夺魁斩金,轰动武坛。
    南少林武术和狮舞表演让人领略南少林武术精髓以及技艺灵巧的风采。

 

沟边《九鲤舞》


    黄石镇沟边《九鲤舞》是唐代百戏中“鱼龙之戏”的遗传,也与汉代何氏九仙在九鲤湖修炼成仙跨鲤升天的传说相关。黄石镇每逢龙年正月元宵,必以《九鲤舞》表演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寓意鲤跃龙门,运途通达。此舞在沟边村已流传500多年,1992年被列为中国民间舞蹈精品展演节目,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九鲤舞》以舞动九种鱼灯而得名,包括蛟龙、鳌鱼、鲤鱼、鳜鱼、鲈鱼、鲡鱼、鲫鲡、鲫鱼、金鱼九种。《说文解字》云:“蛟率鱼飞”,故蛟为首位,蛟率鱼舞。《九鲤舞》具有莆田古代海洋文化的特征,伴随独特的民俗活动,传承不断,具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

 

莆仙戏剧舞蹈《走雨》


    莆仙戏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现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莆仙戏最生动、最精彩的表演是戏剧舞蹈,其经典之作有《咏春牵狗》、《千里送》、《三鞭回两锏》、《瑞兰走雨》、《春草闯堂》中的《抬轿》等等。
    《走雨》为传统剧目《瑞兰走雨》中的片段,以伞为道具的表演形成了一个完美的伞舞,舞蹈以莆仙戏传统表演科介旋肩、车肩、放肩、蹑肩、摇步、拖步、云步、蹀步等动作组成,十分优美,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1956年,莆仙戏著名导演陈金标把《走雨》从《瑞兰走雨》分离脱胎,加工成一个舞蹈节目,参加华东地区文艺汇演,引起轰动。福建省歌舞团据此创编的舞蹈《走雨》被拍成电影艺术片。

 

莆仙戏剧舞蹈《抬轿》


    莆仙戏剧舞蹈《抬轿》是莆仙戏名剧《春草闯堂》中的精彩片段之一。轿夫虚拟抬轿的动作生动逼真,滑稽幽默,可谓出神入化。最可贵的是《抬轿》继承发挥了莆仙戏中的傀儡介,即莆仙戏传统表演科介中模仿傀儡戏动作。

 

惠洋十音 曲目《荔枝楼》


    莆田十音也称十番,集盛唐古曲之精华,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古朴典雅,被誉为“闽中雅乐,太古遗音”。莆田十音千百年来在民间广泛流传,莆田市现有十音班1200多队。其中以黄石镇惠洋村十音演奏最为经典,已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惠洋十音在演奏时,弓法齐整,音色甜美,韵律明快,气氛热烈,既有江南丝竹柔美,又具北方音乐的粗矿,是深受人民群众系在的一种艺术形式。

 

涵江文十番   曲目《风送长江一叶帆》


    根据明代万历年间涵江人姚旅所著《露书》记载,涵江文十番至迟在明代万历年间之前就在涵江境内盛行,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涵江文十番演奏所用的乐器有扎筝、碗胡、四弦胡、    胡、老胡、南琶、苏笛、八角琴、三弦、月盒胡、丹皮鼓、檀板、云锣等。扎筝是唐代遗存的古老拉弦乐器,被誉为“民间乐器活化石”。碗胡、四弦胡皆为莆田特色乐器。其演奏曲牌曲调别具一格,节奏舒缓,旋律委婉,词短腔长,保留唐宋长歌的古老特征。文十番传统曲目大多失传,现仅存44题。
    文十番既可坐奏,也可行奏,演唱者俗称“驾旦”,意为装驾的旦角,在行奏中尤为突出。驾旦叼花演唱,吐音圆润清晰,具有很高的艺术难度。

 

枫亭麟山宫《皂隶舞》


    民间舞蹈《皂隶舞》,莆田俗称“乡人傩”,是汉代傩舞的遗存,融汇了莆仙戏传统表演艺术,动作简练、古朴粗犷、刚烈威武、节奏鲜明,是中国民间舞蹈传统艺术的精品。
    《皂隶舞》是古代民间神袛菩萨出巡时开道前引的一种舞蹈,广泛流行于各种宫庙之中,属于驱邪除妖的一种仪式,从古代帝王高官出巡时的鸣锣开道、耀武扬威的形式演化为民间舞蹈。
    麟山宫《皂隶舞》由仙班、侍警、八班、皂隶等角色组成,具有道教文化的特征,其舞蹈基本动作有“盘腿跳”、“左右跳步”、“左右望”、“左右摆”等,富有简约之美。此舞现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仙游大济《九莲灯》


    《九莲灯》亦称《九品莲花灯》,由三一教宗师林龙江的嫡传弟子卢文辉、陈衷瑜编创于明代毅宗15年(1642年),300多年来一直由仙游大济坑北村聚英祠传承下来。
    《九莲灯》属于宗教祭祀舞蹈,在莆田民间广泛流传,凡有三教祠的地方,几乎都保留这个舞蹈。此舞在夜间表演,舞者或大圈绕场,或多圈交套;或慢步徐行,或疾步如飞。灯随人舞,旋转不息;朵朵莲花,烁烁闪光,似空中流霞,绚丽多姿,如夏夜萤火,变幻莫测。舞蹈队形有“双龙戏珠”、“日月相照”、“蝴蝶双飞”、“双水圈花”、“鲤跳龙门”等,转灯动作富有技巧,有“上旋灯”、“平旋灯”、“单旋灯”、“双旋灯”等。
    《九莲灯》于1954年由1954年仙游文化馆发掘整理改编搬上舞台,引起轰动。60年代,福建省歌舞团根据这一民间舞蹈改编演出《九莲灯》,称为其保留精品节目。1992年,大济《九莲灯》被邀请参加中国民间舞蹈精品展演,现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保护名录。

 

叶笛山歌


    叶笛山歌是流行于涵江区大洋、庄边一带山区的艺术形式,有独唱、对唱、轮唱多种,以方言押韵,旋律纯朴自然。山歌演唱时常用叶笛或干笛伴奏,更加悠扬动听。其传统曲目有《三十六送》、《英台山伯》、《十二月歌》等300多种。现为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仙游古店八乐


    仙游古店八乐发源于唐末,至今已传承一千多年。据清代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版《仙游县志》记载,唐代朝廷协律郎(音乐官员)阮鹏为避黄巢之乱,迁隐于仙游金沙,遂传入八乐。
    古店八乐班由13人组合,所用乐器有四胡、老胡、三弦、八角琴、笛子、韵锣等现形式多样,可以乐台演奏,也可以行进演奏。八乐除乐器演奏外,还由女声伴唱,俗称鸟仔,意为像鸟儿般歌唱,更加生动。古店八乐传统名曲有《驻云飞》、《大且喜》、《黄和紫》、《风入松》等。古店八乐现已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莆仙独角戏


    莆仙独角戏是从莆仙橄榄戏演化而来,古时候卖橄榄者为招来顾客独人吹拉弹唱,仿演莆仙戏。经过百年发展,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莆仙戏表演艺术。表演时单人操作锣、鼓、箫、管、八角琴、板胡、大钹、小钹、大锣、小锣等十多种乐器,并表演剧中不同角色,凭唱腔、演艺、演奏等,独立完成一个剧目的演出,被人们誉为“天才艺人”。由于独角戏演员需要有较高的艺术天赋表演者,技艺独特,难度较大,已被列入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仙游度尾大鼓吹乐曲目《畴农乐悠悠》


    仙游度尾鼓吹乐,是中国较为古老的乐种之一。鼓吹乐起源于北宋,原为北狄军乐,传入中原后,与大曲相结合,成为黄门鼓乐。度尾鼓吹乐分为“大鼓吹”、“小鼓吹”、“大棚吹”、“三教吹”四个种类,现存传统曲目200多首。
    大鼓吹演奏规模灵活,可由十至百人吹奏,以大唢呐、大鼓为主,大锣、小锣、大钹、小钹配板,丝丝入扣,动人心弦。度尾大鼓吹是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晚报记者 林红霞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