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寻踪神女熏修地
【发布日期:2012-05-01】 【来源:】 【阅读:次】【作者:许更生】
    古往今来,《显圣录》《天后志》等史乘一致认定神女林默是在湄屿熏修得道的,她常离家而“入湄屿焚修”,“越十年道成而飞升”。(林有胜《天后显圣录·序》)。然而,具体的薰修地点却讳莫如深,几乎是个空白。笔者以为,对于这个“由人而神”的神圣之地,很有必要做一番深入的考查与确定。
    北宋开始,道教也从宫廷殿堂日趋于平民化:提倡以个人隐居潜修为主,不尚符录,不事黄白(炼丹)之术;主张修道者必须出家,苦己利人,力求个人修炼“内丹”与济世利人的“真行”兼备而两全。所谓苦己,就是实行绝对的禁欲主义,把生活欲求降到最低限度,实行苦行生活。《丹阳真人语录》称,做清净心地工夫,“屏绝万缘,表里清净,出家者须住庵修行,居住条件力求俭朴。”《重阳立教十五论》谓:“茅庵草舍,须要遮形,……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为,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宋代梁克家也说:“道家以清净求不死为术”。
    千年前的湄屿,还是一个清净空灵之地,犹如世外桃源、洞天仙境。湄洲地名,最早的文献见诸南宋邑人林光朝《与林晋仲书》中所称:“偶闻有说海中一山名湄洲,……此洲乃合两山蜿蜓之状,有十家无一人读书;亦有田数十顷,可耕可食,鱼米极易办。可以卜室读书,隔绝人世,无宾客书尺之扰”。明代首序《天妃显圣录》的莆邑重臣林尧俞是这样描述湄屿的:“湄洲,屹大海中一孤屿也。浩浩漭漭,吞吐日月。山    突以浮青,石    峨而映紫,而天妃薰修于其间”。因为道家最讲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贵乎炼“    ”(气)。讲求合气于虚无,蹑景登虚,而以超神入化、神虚合一,“与天地精神独往来”。所以,道家的静心修炼之所,最好选择在隔绝凡尘俗染、了无人间烟火之地。几乎“隔绝人世”的湄屿,自然就成为首选之地了。
    根据上述材料,林默熏修地必须满足以下基本条件:隔绝人烟,屏绝万缘,表里清净;茅庵草舍,仅以遮形(练功之初要避风),简易俭朴;毗邻林默先辈“侨居”之地。因而,不能在村落之地,不能是深宅高楼。为此,笔者认为,上山(古有“上山宫”,今称祖庙山)之“育圣祠”,很可能就是修建在当年林默熏修之地的。(详见清·杨浚《湄洲屿志略·图示》)
    原位于祖庙山右下方山麓之育圣祠,紧挨正殿和升天古迹,系康熙二十三年靖海侯施琅所建。祠者,乃供奉神灵或圣贤的庙堂,天妃当年辛劳往还海域,在此熏修十余年,十分神圣,当然应祠之。圣祠的选址与命名当然务必慎之又慎,丝毫马虎不得。想当年,靖海侯在选址之时,肯定做过一番认真的勘查调研,最终才确定建在这个“得其所哉”的吉地,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再说取名。“圣”为形声字,从耳,呈声。上半部左边是耳朵,右边是口字,谓耳顺善听能言。本义为通达事理。《易·说卦》云:“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育”为培育,使之长成。它涉及道家内丹术一个极其重要的修炼方法——胎息。胎息,又称“脐呼吸”、“丹田呼吸”,要求像婴儿一样不用口和鼻子呼吸,而用脐呼吸。进入胎息就是步入生命的本源之地,可以促使返老还童的转变。修炼胎息是从生命的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修道者,无不把胎息作为修炼的高层次目标。胎息的渊源,开创于老子,老子就是通过胎息的方式,达到“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的长生之道,是人体返还青春,与宇宙之气融为一体的修炼佳境。
    所以,“育圣祠”之命名是名副其实的。
    看来,祖庙山山麓之熏修地、山上之圣殿和山巅之“升天处”,恰好三点成线,灵光一片。圣哉,祖庙之山!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