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徐寅与武夷山茶博园
【发布日期:2012-10-09】 【来源:】 【阅读:次】【作者:今人】
    近日,笔者在参观武夷山“中华武夷茶博园”群雕时,偶然间看到了莆田古代名人——徐寅。据碑文介绍,徐寅,唐代秘书省正字,为唐末至五代间较著名的文学家,文集有《徐正字诗赋》二卷,仅收赋八首,收诗三百六十八首。《四库提要》。字昭梦,莆田(今福建莆田市)人。博学多才,尤擅作赋。看了以后,感到格外高兴,为家乡能有这样一位古代名人而倍感骄傲和自豪。
    据史料记载,徐寅早年所作的《人生几何赋》、《斩蛇剑》、《御沟水》等,远传至渤海等国,其人皆以金书列为屏障。然而,他却屡举进士不第,至唐末方得以“榜上有名”。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再试进士,中第一名,为福建历史上第二个状元。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几何赋》中“一皇五帝不死何归”句,要其改写,徐寅答“臣宁无官,赋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东归,闽王审知礼聘入幕,官秘书省正字。其试场所作《止戈为武赋》亦传诵一时。五代时依王审知,不得志,归隐家乡,卒。有《探龙集》等多种著作,《全唐诗》收录其诗220余首。这是常见有关徐寅的资料,《记考》及《十国春秋》均有载,也被《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文学家辞典》(古代第二分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古代诗词曲词典》等引用。然而这些记载并不全面,都遗漏了一个重要的情节——徐寅曾于后梁重新参加进士考试而夺魁。
    寻觅徐寅人生轨迹,叹其生不逢时,处于安史之乱的唐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发,社会剧烈动荡,藩镇(地方军阀)分裂割据。曾为黄巢部下后降唐的同华节度使朱全忠,于唐天佑元年(904年)勾结宰相崔胤,杀了唐昭宗,另立年仅十三岁的李木兄为傀儡皇帝———唐昭宣帝,以武力劫持中央政权,控制关中和关东广大地区。朱全忠野心勃勃,想纂唐夺权,徐寅鄙视他奸诈残暴人格,毅然弃官返乡。
    徐寅有文集传世,四库所收徐寅《徐正字诗赋》二卷,仅收赋八首,收诗三百六十八首。《四库提要》称其为“盖其后裔从《唐音统签》、《文苑英华》诸书裒辑成编,附刻家乘之后者”。阮元所编《四库未收书提要》中著录徐寅《钓矶文集》五卷,称:“此为钱遵王所藏影宋本。据其族孙师仁序云,家故有《赋》五卷,《探龙集》五卷,又于蔡君谟家得《雅道机要》,访得诗二百五十余首,以类相从为八卷也。《宋史·艺文志》载徐寅别集五卷,疑即师仁所藏之五卷叶。今本乃其裔孙玩所编次,赋五卷,凡五十首。《四库全书》所收八首,皆在其中。而《全唐文》未采者较多二十一首云。”由此可见,此本较四库本和《全唐文》所收更全面,后来学者可将四库本和此本并作参考。福建当时是王审知当政,他欣赏徐寅为人正直,学识渊博,邀请其商讨治闽大事。徐寅等人适时提出“轻徭薄敛,抚民休息”之策,首先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他协助王审知修长乐海堤,建十个斗门,旱可蓄水,涝可泄洪,灌溉千亩良田,粮食丰收,民心安定。自此,八闽大地积极兴修水利,漳、泉等地仓廪盈实。
    徐寅年迈时回到故乡莆田市城厢区龙桥街道延寿村九华山脚下,延寿溪蜿蜒而过,青山绿水,令人心旷神怡。徐寅萌发建筑一座藏书楼想法,让莆仙学子有一个好去处,即选址在延寿桥头南侧,他倾注所有积蓄,书楼建成后又亲题“延寿万卷书楼”匾额,藏书达万卷。书楼不仅借书给学子阅读,还定期举行讲学,讲授者自由讲述,学子们自由听讲,“书楼”遂成书院前身。到了宋代,莆仙各地兴办许多书院,供学子们学习,因此,可以这样说,徐寅为莆仙教育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功不可没。
    后代徐氏宗亲缅怀徐寅高风亮节和造福家乡的德行,逢年过节都张贴:“寿水家声大,书潭世泽长”的春联,以示纪念。
    徐寅博学多才的知识和刚直不阿的性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深地为家乡能有这样的古代名人而感到十分欣慰和由衷的敬佩。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