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群岛曾是中国的藩属国,早在明洪武年间的1372年,疏球中山王就被明朝政府册封为琉球王,建立琉球国。此后,琉球国一直按明制隔年进贡,谨守臣节。明亡后,清政府继续与之保持藩属封贡关系,先后8次遣使册封国王,谕祭文和册封诏书。 琉球的国民大部分是闽、浙、台沿海的居民,与祖国大陆不仅血脉相连,语言、文字皆为汉语,典章、制度与大陆朝廷完全一致。洪武初年赐居琉球的福建36姓,永乐年间已发展至百余家,他们为防盗自卫筑起了土城取名“唐营”。《大明一统志》按语载:“琉球……凡有姓者皆出自36姓的后裔”。2006年3月,琉球全民公决,75%的民众投票要求独立,恢复与中国的自主往来。剩下的25%因属日本血统,虽不要求独立,却也赞成自治。今日冲绳风光,依然可以清楚看到琉球古国遗址遗风。冲绳(琉球)与福州是一脉相承的友好城市,战后日本政府和中国政府共同重建了闽南风格的琉球国园林——“福园”。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时任朝廷大臣的莆田人林麟焻受命出使琉球。他此行是清政府的第二次派使册封,康熙皇帝亲书“中山世土”四字以赐赠琉球国王。康熙皇帝对此次册封十分重视,特令于“学识宏博,仪观俊伟”者中推选。最后确定以翰林院检讨汪楫为正使、内阁中书舍人林麟焻为副使,赐穿正一品莽服,持虎节龙旌。册封使团共300余人,乘坐特地建造的高大壮观的“册封舟”,自福州港启程。册封舟经过三个昼夜(正常需要7天半)的劈风斩浪,终于抵达琉球那霸港。林麟焻在《天妃显圣录序》中,具体生动地记叙了这次履险克难的非凡经历。 首先是,福州到琉球的“云水道极其艰虞”,“烟波茫无津畔”。因为航道要经过我国大陆架与太平洋的分界线——黑水洋。黑水洋也称黑水沟,在钓鱼岛东侧,今称“琉球海沟”。此一路海水由绿至蓝,由蓝而黑。黑水沟明清以来一直作为海上国界,航海者又称“沧溟”。溟与冥通,乃视为阴阳分界之地,鬼门关也。所以过此黑水洋一定要祭拜海神妈祖。琉球深海洋流呈黑色,故俗称“黑潮”,中国古代舟师称之为“黑水洋”。它是世界海洋中第二大暖流,流量大,在台湾东部海面,黑潮流宽达280公里,厚500米,径流量相当于一千条长江水量;流速最高的地方可达6~7节,相当于成年人的奔跑速度。因此黑潮构成了中国东部海域逆时针气旋环流的拉动主力。 此番册封舟“乘风破浪, 鼓棹中流”,“瞬息千里, 才二三昼夜,径到其处” ——琉球那霸港。这次神奇的航行,比正常速度足足快了一倍多!所以琉球国臣民都“以为长江天堑飞渡”似的,纷纷惊讶不已。经核查,当时福建使往琉球航路,从福州外港梅花开船后,先要南下航行到台湾北部的鸡笼屿(基隆),然后再沿黑潮支流的台湾暖流转向东北,经过彭嘉山北面,一路利用南风、西南风或东南风,续沿台湾暖流朝钓鱼屿、黄麻屿(黄尾屿)、赤尾屿北面方向航行;穿越冲绳海槽后,再过琉球群岛的古米山北面,然后抵达琉球群岛的那霸港。此航程“共需76更”,按《筹海图编》“使倭针经图说”上所说的:“更者,每一昼夜分为十更”推算,即需7天半。 上岸举行册封典礼后,林麟焻立即到久米村上天妃宫(由赐居琉球的福建36姓创建)焚香朝拜谢恩,并挥毫撰写了如下长联: 累朝叠诰表神功,岳降自希江,翊运疑庥,频现红灯宣圣化; 重译献琛逢盛世,皇华临马齿,抠衣展拜,永清碧海耀吾宗。 琉球共有久米村的上天妃宫、那霸的下天妃宫(永乐二十二年由琉球国王尚巴质创建),以及久米岛天后宫等3处。当时琉球祭拜妈祖的节日共有七个,包括三月廿三诞降日和九月初九升天日。 当时,琉球国王要将设宴款待使团的费用开销,折成金银馈赠给使者,但使者“概却不受”。林麟 焻也“却宴金厅事,琉球人德之”,特重修“却金亭”以示敬仰、感谢之情。琉球的奇异风光激起了林焻的诗情,他一口气写下30首《琉球竹枝词》,其第一首曰:“手持龙节渡沧溟,璀灿宸章护百灵。清比胡威臣所切,观风先到却金亭。” 册封舟上的中国舵工还把一本宝贵的航海针法送给了琉球舵工。此书经“三十六姓”后裔程顺则(1663—1734)补充后,名为《指南广义》。该书在福州刊印后运回琉球并广为流传。书中详尽记载了有关航海的地理、天文、气象等方面重要资料,还收录不少有关妈祖信仰的史料,成为来华琉球航海人员的必备指南。 林麟焻一行的封舟返航时,遇到了更大的风险考验:海上“狂澜汹涌,澎湃稽天,樯撼舟横,维楫为之断裂,震盪漭沧,四无足恃”;“渺渺巨浸奔蹴,却迷天日;夜来帆影浮沉,几不知所税驾”。倾危之间,他们极力祈求妈祖保佑。奇迹出现了——“顷恍有二火,晶光熠耀桅舰之前”,整个船队得以“随波翌驶,轻舟已过万重”。 康熙二十四年(1685),历经惊涛骇浪的林麟焻衣锦还乡。他欣然以一品钦差和“族孙”的双重身份,虔诚地到贤良港瞻拜祖祠,同时还“遣工置木石整造之”;并且“奉谕旨荣迤,特隆春秋肄祀盛典,以答鸿庥”,“著地方官行春秋二祭”。此外,他还在百忙中抽空,为重新修订的《天妃显圣录》作序。 这篇序文首段就肯定了贤良港为妈祖诞生地和天妃故里:“居海之滨, 妃自是诞焉。今世祀祖祠尚在,余过而瞻拜之”;作为序文主体的第二、三两大段,作者以“奉册命而渡沧溟”的亲身神奇经历,盛赞了妈祖的圣灵庇佑,表达了真挚的崇拜和感激之情。 《天妃显圣录》的这第五篇,也即最后一篇序文,不但是妈祖文化的经典性文献,也成为研究中国与琉球国友好交往史的珍贵历史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