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菊花工”、“重九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主要有饮菊花酒、登高和插茱萸以及吃“重阳糕”等习俗。赏菊饮“菊花酒”可祛除百病、延年益寿;登高可躲避灾祸:重阳节的应节食品是“重阳糕”,因“糕”与“高”谐音,象征“百事俱高”,有祝福之意;插茱萸祈求老人家福泰安康,可避邪祛灾厄。 我们莆仙人也有登高之俗,城厢区的东山、涵江区的九莲岩、荔城区的黄石青山和仙游县的九鲤湖,向来都是登高远眺的胜地。 重阳节,莆仙民间还有蒸九层的重阳米果,俗称“九重果 ”的习俗。“九重果”是以大米粉浆拌糖为主蒸成的。一是因为“两九”重复,二是妈祖于九月初九羽化,寓意纪念妈祖升天。这个习俗,莆仙也有许多人家在七月二十九日举行。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莆仙人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果 ”。“九重果”具体做法是,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溶解后的明矾搅拌,再加上用红板糖掺水熬成的糖浓液,而后把“炊笼”(蒸笼)放在鼎上,在“炊笼”里面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小时后即可出笼,最后在“九重果”面上抹上自榨的花生油。此“九重果”分九层重叠,可以层层揭开;人们一般把它切成菱角形,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莆田的一些地方群众,比如涵江区江口镇就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田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岛妈祖庙或秀屿区山亭乡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祈求妈祖庇佑合家平安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