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宁海桥
【发布日期:2012-12-19】 【来源:】 【阅读:次】【作者:阿钵】

(宁海桥全景)

 

    宁海桥有俗名,叫“桥兜桥”。没有多少人知道“宁海桥”,“桥兜桥”却妇孺皆知。大家都爽爽地大呼小叫“桥兜桥”,没有多少人愿意文绉绉地称呼“宁海桥”。
    元代以前,没有宁海桥,只有宁海渡。自然就没有大呼小叫“桥兜桥”的那种“爽爽”,只有时不时突然冒出来的胆战心惊。自古以来,这里是南来北往的交通咽喉,许多北上福州、南下泉州的商贾行旅,都在这里乘船过渡。两岸的当地百姓,一年到头,生产生活,你来我去,更是离不开渡口。这里是木兰溪下游临近入海口的地段,顺流而下的河水、逆流而上的潮水,在这一带交汇出了复杂多变的诡异江流。同时,兴化湾的海风,和着下游的江风,顺着河道,长驱直入。因此,这个渡口经常风高浪急,翻船死人的事,时有发生。来往的商旅都视宁海渡为畏途,当地的老百姓也是充满了无奈,哪里“爽”得起来。“宁海”!“宁海”!多少年来,人们热切的盼望,能把险道变为通途;真诚的祈祷,有朝一日,河清海晏,两岸往来平安顺利。

 

(宁海桥)


    宁海渡变成宁海桥,是在元朝的元统年间,距今己近七百年。意想不到的是,主持募建第一座宁海桥的竟是莆田华亭龟山寺的越浦和尚。大概古时候,和尚们都喜欢、且都能办大善事。比如,帮助李宏一起修筑成功木兰陂的智日,也是一位有大善心、大智慧的奇和尚。越浦禅师因为募修龟山寺,多次在这里过渡,目睹、经历了一幕幕可怕的场景,发愿要在宁海渡口建造一座大石桥,解众生之忧,度众生脱离苦海。越浦一诺千金,修好了龟山寺,立即着手募金造桥。他广结善缘,四出募款,不断地解决一次又一次出现的资金困难;日夜操劳,与有识之士、与有经验工匠一起,攻克了前无古人的一道道技术难关……几经周折,大桥终于落成,“宁海”成真,故名曰“宁海桥”,民间亲切地呼它“桥兜桥”。“天堑变通途”,四方行旅、两岸百姓,无不赞叹越浦大师的大功大德。

 

(桥畔小渔船)


    资料显示:宁海桥全长225米,宽5.8米,距河面高10多米。桥下建14座船形流线体桥墩,15个桥洞跨度均在10米左右。桥面由70多块巨大的石梁架成,每块石梁长13米、厚1.2米、宽1米左右。在当时那样低下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条件下,在当地那么复杂的河海交汇、江底一片烂泥的地质基础上,居然建造成功了如此气势恢宏的巨大石桥。不说无比浩大的工程料石如何采集、如何运输,不说急流中的烂泥基础如何清理、桩基如何起建,就说那每块重达几十吨的巨大桥面石梁,运过来、托起来、架上去,该是多么的艰难困苦、惊心动魄。大桥浸透了多少人的智慧和血汗。
    从元至今,宁海桥经历了多次的毁损和重修。最重要的当数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清康熙庚申年(1680年)、清雍正十年(1732年)的大规模重建重修。其中有两次,也都是地方官全力支持,由和尚(明僧湘江、清僧了  )领衔劝募修建。解放后,地方政府多次拨款维修,1961年,宁海桥还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意思的是,1983年,国道324线涵江至黄石段开工建设,为了省钱省工省时,竟然利用宁海桥作为公路桥基础,尽数拆除两边桥栏上的石幢、石狮,在古桥身上加高二米多,加宽另造钢筋水泥桥面,成双车道双向通行。从此,宁海古桥除了承担原来的交通量外,还得长年承受现代高吨位客货车辆的日夜来回辗压。大家既佩服古桥建筑的高质量和承载力,又担心古桥不堪重负,万一出现意外。现在木兰溪两岸已建了好几座多车道的现代化新桥,有识之士纷纷呼吁,拆除架压在古桥上的公路桥,修复古桥旧貌,真正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无价之宝。
    虽然宁海桥名气不如桥兜桥,“宁海初日”却如雷贯耳。在莆田,没有人不知道她是二十四景之一。古诗赞曰:
    天鸡催落潮,澎湃撼桥石;
    破门涌金轮,洗出海天赤。
    宁海桥下游河面开阔,确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晨曦中倚栏东望,江涛海潮相互激荡,水势澎湃汹涌;天际处,奔腾的涌流慢慢地托起一轮红日,水天都被染得一片通红通红;当红日突然跃上奔涌的波涛,金色的万道霞光,瞬间穿透江流,把原本通红通红的水天,一霎那变成金灿灿的世界……放眼所看到的,正是以上古诗的场景。难怪它能脱颖而出,入选莆田二十四景。
    欣赏“宁海初日”,自然很雅、很浪漫,最好还得有点诗人气质。但也因此,古往今来,有此闲情逸志,特地早起,专程赶来体验“宁海初日”的,毕竟人数有限。当地民众虽然很骄傲本地能出这样的好景,却是天天司空见惯,容易“审美疲劳”,许多时候只能偶尔的“自豪自豪”一下,并没有、或者说还不具备条件,把它当“饭”吃。看来,想发展成旅游景点,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桥头将军) 


    倒是民间自己编撰的一些事关宁海桥的佚事传闻,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地流行起来,诙谐、直接、善意,成为借眼前的桥,喻劝人们检点行为、慷慨济困、与人为善等做人做事之道的载体。
    比如:不想直冲冲地批评人吝啬、小气,就婉转地说,怎么像桥兜桥下的潮水,“流入”悄无声,“流出”哗哗响。原来,这一感潮段,江面下游开阔、上游较窄,加上宁海桥十四座巨大的船形桥墩的阻碍,桥下可供江水通过的空间就更小了。所以,当退潮时,桥下游水流退得很快,一会儿功夫,就与桥上游水面形成很大的落差,并越来越大。上游水流在桥墩之间,竞相争涌跌落,就像一个个巨大的瀑布,势如万马奔腾,激起的雷鸣之声,远在涵江市区,夜间都可以听得清清楚楚。而涨潮时,因为有向下涌流的江水顶托,桥下潮水竟像平潮那样缓缓地流入,几乎悄无声息。
    又如:想说人家脸皮厚、不害臊,就以桥兜桥的石梁说事,说“脸皮比桥兜桥石还厚”。桥兜的桥面石,厚度都在1.2米以上,确实也够厚的了。
    再如:劝人不要耍流氓,就说“千万不要学桥兜的桥头将军”。原来因为年代久远,曾经有一尊桥头将军的石雕像断了一条腿(现在看不到了),老百姓就传得有眼有鼻子。说是桥头将军年轻力壮,耐不住寂寞,一天晚上化作小伙子,入村调戏良家妇女,被人痛打断了腿,却突然失去踪影,村民们四出找寻,怎么也找不到。第二天,却发现好好的一尊桥头将军断了一条腿,想起昨晚村里的一夜折腾,大家才恍然大悟。

 

(白塘湖雨中赛龙舟)


    宁海桥南头叫“桥兜”,“兜”者,环绕也。这环绕桥头的“桥兜”,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大却挺繁荣的集市,因为有点小名气,后来干脆把周围的村庄拼起来叫“桥兜村”。宁海渡时期,南渡口虽没有“桥兜”这个名字,但己经是这一带人流、物流的中转地,具备了集市的初胚形态。宁海桥一通,经此中转的行旅、商贾显著增多,经水路来此中转的货物也显著增多,于是相关的商铺、仓储、饮食、服务也随即迅速发展起来。据记载,当年老百姓已把它称之为“桥兜街”,大几十米长的街面,全用花岗石铺就,两旁布满了杉行、豆饼行、竹品店、糕饼店、中药店、各类小吃店、打铁铺等等。街与桥的衔接处,不知何年起,建有一座双层的观音楼,上层供奉观音佛像,下层是通道,通道两旁摆有条石,可供行人休憩。夏日时,当地人常端上一海碗的饭,再夹个装菜的小碟,三三俩俩地坐在条石上,一边吃饭一边乘凉,还一边大声地天南海北、家长里短。楼下两侧的墙面上,贴砌有数块从明到清各个时期重修宁海桥的石碑。可惜此楼于文革期间被拆掉,石碑也多数毁失。

 

(下江头村民俗“打铁球”)


    宁海桥的周边,还有不少的好去处。比如:桥南东头的“梅妃故里”江东村,还有一座完整的建筑——浦口宫,郭沫若说的“梅妃故里传犹在”正是这里。桥北的堤岸旁,有当年越浦大师与桥同时建造的吉祥寺,以及后人为纪念越浦大师而修建的石幢塔。桥的东北面,是莆田著名的白塘湖,与“宁海初日”齐名的二十四景之一“白塘秋月”就在此处。桥两头的镇前村和下江头村,有莆田最负盛名的民间民俗活动“打铁球”(民间叫法,实为上身赤膊,自己用系着满是锋利钢刺的圆铁球,不断击打自己的背部)。若意犹未尽,还可以从宁海公路桥的两头钻下去,猫着腰走走真正的宁海古桥,体验凭吊一番。我们一行就曾这样走过几个来回,说老实话,必须不断躬着身穿越,心中真不是滋味,是打破了各种调味瓶的那种,“五味杂陈”,说也说不清楚。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