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耄耋老兵讲述峥嵘岁月的故事
【发布日期:2013-07-30】 【来源:】 【阅读:次】【作者:修懿 伊琴雁】

  “八一”建军节临近,城厢区华亭镇后角村的89岁老人郑木荣,讲述他参加过抗日战争、平津战役、湘西剿匪和抗美援朝等战争的经历。听他讲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故事,似乎离我们很远,又觉得离我们很近——

 

11年沙场征战,用一辈子来纪念


    六十年前浓浓的硝烟味现在早已闻不到,那段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只能从影视作品里看到,但是作为那段历史的见证人和亲历者的耄耋老人郑木荣,却在脑海里清晰地浮现着那段专属于他自己珍藏的惨烈画面。
    1925年出生于华亭镇后角村的郑木荣,在那动荡年代里特别贫苦,他5岁时父亲去世,13岁时母亲去世,双亲的先后离世,使他本来凄苦的生活如雪上加霜更加窘迫。他的妹妹就被送去别人家里当童养媳,他自己成为无家可归的孤儿,被寄养在邻居亲戚家里。
    老人似乎不愿意回忆那痛苦的童年。近90高龄的老兵满头雪发,却精神矍铄。他那倔强的鹤发也许象征着他坚强的意志;他那布满斑点的铜颜记录着他历经沧桑岁月。他讲述的时候,思路清晰,铿锵有力。说到动情处,就站起来比划,动作干脆利落,看起来就像是一般六十多岁的老人家,还可以上山下海,冲锋陷阵的模样。
    他能投入,也能回神,意识到自己讲得太罗嗦,就马上清楚地勾划出自己重要的人生轨迹:1944年19岁时被国民党军抓壮丁被迫离开家乡;1945年在江西高安参加抗日战争;1947年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1948年参加平津战役;1950年南下湘西剿匪;1951年北上抗美援朝;直到1955年,30岁的郑木荣携带着一身的光荣和伤痛回到故里。历经11年的战火洗礼,昔日的贫穷少年成长为顶天立地的铮铮汉子。后来他在村里当了十年的民兵队长。
    郑木荣老人已经复员在家近59年,但谈起回来后的事情他显得有些拘谨,带着真诚质朴般的无奈说,回家在农村当农民没有什么可说的,还是说在军队的经历有劲头。在老先生的心里,虽然在家的时间与在沙场11年的岁月相比更长久,但是那11年的部队生涯,是他这辈子最为珍贵的难忘记忆。郑木荣老先生聊起参加过抗日战争、平津战役、湘西剿匪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是格外的兴奋和激动。其实他是目前莆田少有还在世的亲历过那么多战场的老兵。

 

初上抗日战场,老兵“救了我一命”


    1944年年底,寒风凛冽。国民党抓壮丁,19岁的郑木荣被抓走。当时家境贫困,又听说是去抗日,他也没有逃避。之后在江西莲花县补入国民党58军,成为抗战的一个新兵。部队先后在新宜、万宜、新康驻扎过,一路打到江西高安。那时抗战胜利在即,军队士气高昂,在山区里围剿日本残余军队。一行士兵眼看着把敌人逼下山头往另一个山头转移,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郑木荣迅速抱着枪站起来想要追赶,但刚刚站起来就被身旁的一个老兵一手抓住脚脖子,硬是把他拽倒身子。
    郑木荣倒下的同时,不远处一个战友也倒下。那位战友的倒下时因为额头上多了一个血窟窿口。20岁的郑木荣吓呆了,回过神时的第一个念头是,“老兵救了我一命!”虽然士兵上战场在前线,谁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死,会不会受伤,只能是服从命令,前进杀敌,撤退掩护,但是那么近距离看见战友阵亡的情景,郑木荣还是第一次体验到战争的残酷。他淡淡的说,“看到了才知道自己的命很容易就没掉。”
    后来58军开拔到江西九江、高安,和已经宣布正式投降的日本军队驻扎在一个地方。年轻的郑木荣想不通:“以前天天打日本,现在都住在一起了。”不过现在已是老兵的他,回想起来却觉得很有趣,敌我双方难得的和平共处啊。

 

随时想当逃兵,山东遇到老乡


    国民党58军在九江驻扎不久就拔军前往安徽桐城。听说是要去打共产党的部队,郑木荣就开始想当逃兵。经历近半年战争场面的年轻小伙子,心里充斥着回家的欲望,他看准时机逃离队伍,爬上开往上海的火车。
    到了上海武松口下车,身无分文的郑木荣开始了流浪汉的乞讨生活,时刻等待回家的机会。有一天,他发现有一艘即将南下的“永安号”运输船,一打听,却是开往台湾的,不是到福建的船。到底要不要上船去?
    犹豫间,被运输队队长抓住询问。按照当时的规定,逃兵被抓到一律枪毙,以儆效尤。已经在上海流浪多时的郑木荣却没有被枪毙,而是被重新整编进入国民党的运输队。
    1946年初,郑木荣所在的运输队要到山东青岛码头,专门运粮到胶州湾。在山东高密县,有个“粗脸”的排长叫吴文钟,是莆田梧塘人。在外地见到老乡,觉得格外亲切,他就把想逃回老家的念头告诉排长。老乡吴文钟就带着他逃往交通警察队,去见另外一位老乡。于是,郑木荣遇见了来自仙游的交通运输警察连长林金添。林连长很是照顾他,让他在连队当炊事员,不用下连队,还常常托他做些事情。有一次,林连长让他送四百发子弹到自卫队去,想让他赚钱后可以逃走。子弹送到后,自卫队队长塞给他一把钱,叫他逃。但最后郑木荣没有收下自卫队给的逃跑路费。他说,“那是连长的。我不拿。”于是,连长对他更好。后来因换防连长要调离,林连长特意叮嘱他,以后有事写信告诉他,他会帮忙的。郑木荣后来听说连长被撤,心里怀念,“再后来都失去音信了。”

 

成为一名解放军,有过年的感觉


    1947年,郑木荣随队伍转到河北临西煤矿,做起了看矿人的工作。但不久,河北就解放了。当时的解放军指导员宽容对待国民党军兵,郑木荣到现在还记得当时指导员说的话。
    指导员问大家:“北方的兵都回家去吧。南方的兵想不想回家?”
    郑木荣等一群南方人激动响应:“要回家!”
    指导员接着说:“我是江西人。但是南方现在还没有解放,我们回不去!”说着给每个人派枪。“走!咱们去解放家乡!”
    就此,郑木荣接过共产党的枪,成为一名解放军。
    1948年,郑木荣被编入第四野战军四十七军一四0师四一九团,跟随部队辗转战场。在解放军的部队里,他觉得比在国民党军队里好得多几倍。他所在的连队连长叫李海洲,不仅亲手卷土烟请士兵,还端水给士兵洗脚。这在国民党军队里连想都不敢想。所以他说,在解放军的部队里他再也不想当逃兵。
    当年11月,中共中央下令大决战。郑木荣所在军队用一个礼拜的时间解放了天津,随后围困北平城。正值冬日,在猎猎的北风中,指导员信心满满地告诉逢年思乡的战友,“我们到北平城过年!”
    郑木荣幼年困苦,少年不幸,青年上战场,二十几年来没有感受到过年的气氛。在战场上的时候就更没有过年的心情。而在围困北平的1948年的冬天,郑木荣吃到了过年的饺子。吃饺子过年是北方的习俗。虽然只有几颗饺子,但是好歹有过年的样子。
    参加平津战役,郑木荣只是筑战壕,挑子弹,守阵地,虽然是他沙场生涯里比较轻松的一战,但也是他人生中度过的最难忘的春节。

 

南下湘西剿匪,风餐露宿不觉苦


    北平城和平解放后,郑木荣所在的部队继续南下,在湖北宜东打了很激烈的一战之后,部队就转到湖南,去湘西剿匪。
    1949年至1950年郑木荣随部队进入湘西剿匪。那高山峻岭峰峦起伏,洞穴连绵的湘西,要穿插纵横的沟壑,跨度潜流的溪涧;而且山中气候多变,虫兽诡异,人烟稀少。郑木荣在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屋子可以住。
    但是匪军狡猾,比他们更熟悉当地地形。解放军只能时时追赶,死咬不放。近一年的风餐露宿,士兵都没有办法好好安顿下来。那个环境很奇特,明明在这边山上可以看见对面有人,喊话可以听见,但要赶过去却要下山又上山,需要花半天的时间,还不一定追得上。
    后来,军队终于剿灭一个土匪窝。说到这里,89岁的的老先生顿时犹如十七八的少年,兴奋地模拟起当时土匪头子投降的场景。老先生站起来用动作辅助口头说明:“当时那个土匪头子用自己驳壳枪的枪口对着自己的胸膛,枪把子向外。他不是要自杀,他是在投降!”
    老先生难得地大笑起来,带着快意恩仇般的江湖侠气。这一场他亲眼目睹的擒匪情景,老先生翻来覆去讲了三遍才过瘾地停下来。
    1950年,他所在的部队又转战贵州继续剿匪。这一年的春节,就是在贵州的黄县度过。


   
赶赴抗美援朝战场,负伤得奖章


    1951年1月,时年26岁的郑木荣响应号召赶赴抗美援朝战场。郑木荣所在部队的战场推到了夜月山至临钱江一带决战,又在沪川急战十天,最后在马良山驻守,前后历时四年,多次受伤,大难不死,并在顺川入党,介绍人是当时的排长郑志芳。那时,郑木荣是副班长。
    在马良山的时候,当时的排长叫刘斌,让他到到敌人对面的山下坑底挑水。他发现坑底里尸骨很多,流水是红色的血水。那是一次因为换防时打车灯,被敌人的飞机上发现这里有人,扔下三颗炸弹,炸死了四十多人。由于美国飞机不断来轰炸,他们就挖防空洞。他是挖洞能手,发明用子弹盒装土的方法。
    在朝鲜战场上,当时班上一个来自四川的战友牺牲在自己眼前。这位四川战友叫李子清,牺牲之前,他抓到一只乌鸦,刚要去放飞,就被飞机扔下的炮弹炸死。班长和郑木荣一起含泪抬着战友的尸体准备去掩埋。郑木荣抬着脚,班长抬着肩,走着走着,已亡战友的一只胳膊突然掉了下来。郑木荣这一次没有被吓呆。经历了多年枪林弹雨,生死已经是常见的事,此时他心里就只想着,接下来还要上战场,但我们的队伍少了一个战友。
    不是对生死麻木,而是对生死敬畏。白发苍苍的郑老先生唏嘘不已,“刚开始要上战场时怕得不得了,就怕死。上了战场之后,就什么都管不了,就往前冲。”他的尾指现在不能弯曲,就是当时要去占领一个山头负伤留下的纪念;他现在的听力有些差,也是当时隆隆的炮声种下的祸。在朝鲜战场四年,他立过奖功,有立功证书,还有五枚奖章。郑木荣在他的军旅生涯里始终往前冲,直到1954年撤兵回国。


   
退伍又辞职,把记忆留在心里


    1955年,他也复员离开军队。他被安排在福州马尾造船厂工作。那一年他正好30岁,回家后虽然没有居住的房子,但有一位暂住邻居亲戚家的童养媳,等他回来圆房。当时部队的光荣牌就挂在公厝的大厅里,乡亲们吆喝着让他们结婚。
    结婚后的郑木荣,对在福州马尾造船厂的调度主任岗位工作不是很满意,虽然他有排级干部的待遇,每个月有38.5的工资,但还是觉得不够家庭开支。就辞职回家当农民。那个时期有很多人辞去公职下放或回到农村。
    回家后的郑木荣,被村里推举为民兵队长。这一干,就当了十来年的队长。但是“文革”期间,他去卖地瓜,被批为“投机倒把”分子。当时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他的党籍也被弄丢了。为此,他也不愿意多谈辞职回家后的事情。他就这样一直默默无闻地当他的农民。他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用朝鲜战场上活下来的一条命,换来三个女儿,现在曾孙都长成大人了,值得。”
    硝烟散尽,回归故里。在和平年代里,过去的那些战火似乎已经永远被尘封在记忆里。郑老先生的曾孙女从没听过原来曾爷爷有这样一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她们只知道,曾爷爷现在是一个普通的老农民,慈祥,和蔼。而老兵的战场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埋葬在老兵的心里。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