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亭郑姓,大门春联写:“南湖世泽长,夹 家声在”,夹 ,即郑樵曾在夹 山著书,故名。这里,我想就郑樵的籍贯,谈谈个人的看法。 郑樵是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许多有关文献中都记载有他的功迹,但对他的籍贯有不同的记述。 据旧《仙游县志》卷四·地舆志五·古迹条载:“夹 草堂在旧兴化县南涤山,宋编修郑樵著书处也,宋乾道五年太守钟离松颜以名。” 郑樵自题云:“斯堂也,本幽泉,怪石、长松、修竹,榛橡所丛会,与时风、夜雨、轻烟、浮去、飞禽、走兽、樵薪所往来之地,溪西之民,于其间为堂三间,覆茅以居”。这是麦斜岩樵谷山当时的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其溪西系指古邑霞溪之西,宅前有一口日月井。又卷十三·建置志五·祠宇条载:“郑公祠在后嵩(今仙游鲤城南门),宋时建、祀编修郑樵,有司春秋致祭。”郑氏族谱记:后嵩祠是宋代建筑物,规模雄伟壮观,建制精巧独特。因年久失修,多处破损,至裔孙郑照敕封“廉官第一”,至明嘉靖初年,即把郑樵祠堂进行修缮,仍保持宋代建筑艺术格局。 郑樵于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病逝,葬越王台之麓云顶寺附近 (今仙游游洋镇东北角),因此处匪患虎灾严重,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宋丞相陈俊卿将其迁葬于莆田新县湘溪附近,便于来人扫墓拜谒。其墓碑上镌刻“宋枢密院编修夹潦郑先生之墓”。附近建有一座墓碑亭,其中墓道碑是宋乾道三年(1167年)兴化军知军钟离松所立。清仁宗嘉庆十二年(1807年),兴化知府府俞恒润及莆田县知事王延癸重立。碑亭右墙镶嵌一块《重修郑夹渫先生封茔碑亭记》石刻。 如今,莆田与仙游都有郑樵墓、郑樵祠堂、夹潦草堂、夹潆书院、郑樵故居(溪西)、越王台、占星石、曝书石及洗砚池,只有“夹潦中学”在莆田,“郑樵祠堂”在仙游。这是因为郑樵原居仙游古邑霞溪之西,当地民众称他为“溪西先生”。夹潦草堂原建在麦斜岩樵谷山。旧《仙游县志》卷三·地舆志二,山川条载:“麦斜岩在石所山巨石错峙中,多石洞,焚薪穴中,烟出山顶,僧自永初结庵于石壁间,宋林壁卿由江右来隐此。元世祖:书‘樵谷山’三字赐之,今石勒犹存,岩前为陈公池,入径有两石洞,左玉泉,右印真洞,上覆巨石,窦入清泠迫人,旁为元帝阁,前为竹楼,其巅有占足石,郑樵占星有枣石,环竹石,卵石,群山环拱如屏,烟去蔽亏,山谷绝胜”。是当年郑樵山居三十年著书之处,故世人称他为“夹潦先生”。 南宋绍兴年间,郑樵倡议在麦斜岩建造寺宇,并表示将草堂原址献作场地。他逝后第三年(1165年)开始动工兴建麦斜书院,即建在原草堂地址上。宋乾道五年(1169年),在莆田新县郑樵墓地附近湘溪又建三间瓦房当作“夹 堂”,亦把此地称为夹 山,以纪念夹 先生。 在仙游麦斜岩最顶峰,有一矗立如铜钟的巨石,名曰钟石,其附近有一巨石宛如坐椅,人称“占星石”,当年郑樵常于晚间在此石上观看大象,后人把他曝书处称为曝书5石,洗砚处称洗砚池,但莆田夹 草堂近旁也有曝书石与洗砚池。郑氏志载:“元世祖忽必烈游江南时,特地寻找郑樵纪念物,他到了麦斜岩时,夹 堂早已无存,遂御书“夹 书院”四个大字,赐予郑樵弟子星象家林壁卿。又御书“樵谷山”三大字,铭刻在巨石上,其意是把“白蛇岩”御赐更名为“樵谷山”,以纪念郑樵在此山谷中著书三十载。林壁卿即主持重建“夹 书院”于麦斜岩峰顶占星石附近,并将“夹 书院”四字御赐匾额,挂在书院内。 郑樵之子郑翁归自著《夹 家传》发表以后,将郑樵的生活与著作等处所公布于众,便引起当时众多学者前往瞻仰参谒。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兴化县治由古邑迁至广业里湘溪后,当地人口更为稀少,匪患虎灾更为频繁。故兴化知军及兴化知县下令将郑樵纪念物随县治尔迁移到交通方便的白沙地区。但郑樵墓可以东迁,夹 草堂等可以重建,而越王台(又名蛇湾城或龙穿城)高200米,方圆3公里,是一座巨人的蘑菇状的平顶岩石山却不能东移,只好在白沙地域另择一座相似的山峰当作“越王台”,故越王台也成了二个。 由于麦斜岩当时虎灾与匪患屡有发生,加上自然条件不好,于是郑樵的子孙全部向平原迁居,有的东迁守墓,成为今日的白沙郑樵后裔之始祖。其余下山迁居仙游东门外三桥及刘山等地,成为仙游今日郑樵后裔之始祖,所以郑樵祠堂就建在仙游南门内后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