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纪的老人喜欢叙旧,每当舅舅回老家看望我的老母亲,姐弟俩总有说不完悄悄话,讲的都是陈年旧事,聊的亦是挚爱亲情。喜欢探幽历史的我,趁机打听起五十年代的大炼铁运动。时光流逝半个世纪多,提起当年老人记忆犹新,聊起往事依然滔滔不绝…… 那是一个火热的年代,1958年8月17日,北戴河召开的党中央会议,提出当年钢产量翻一番,完成1070万吨目标,立即引发了全民炼钢大高潮。当时的情况是,国家底子薄,全国人民都急于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中央作出的决定,如同星星碰上烈柴,一下子就把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燃烧起来。 正在莆田五中就读高二的舅舅和大家一样,放下课本,走出课堂,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大炼铁洪流中去。学校参加炼铁,由县里统一安排,舅舅和其他五位学生被派往城郊公社莘郊村,住在大队部。那年代高中生很少,毫不夸张的说,考个高中比现在考本科大学还要难。村里一下子来了几个高中生,便被当地村民(那时叫公社社员)视为天上掉下来的宝贝,当做技术人员供起来。 炼铁首要工作,就是建好炼铁炉,由于到处都在炼铁,造成建炉子的砖块非常紧缺,就是拆尽村里残墙断壁,仍然缺口很大。缺少砖块盖不起炉子,没有炉子也就谈不上炼钢。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荒山野地里不就有那么多用砖头堆成的无主坟吗?于是,部分学生专门上山拆墓砖。有了砖头,炼铁炉也就盖起来。当年的莘郊村就在村外田地上盖起了四座炼铁炉,炉子不大,高不过三米,群众称之“小高炉”。 巧妇最怕无米之炊,原料采集工作一开始就在紧锣密鼓中进行。主要原料有铁矿石、碳酸钙(即石灰石)和木炭。莆田依山靠海,在原料采集上有得天独厚条件,漫长的海岸线有着连片的沙滩,沙滩下面沉积着许多铁砂。为了采集铁砂,五中学生自带工具,步行前往四十多公里远的平海公社去淘砂(莆田话叫洗砂),洗砂的过程就是把海滩上的砂子捞起装进盆中,再把盆子放入海水中摇荡,由于海砂和铁砂比重不同,砂子随着盆子摇荡慢慢漂入海中,最后在盆底留下一层黑黑的铁砂。淘好的铁砂积少成多,集中起来再用海船经木兰溪航道运回城郊。 单靠铁砂是难以填饱小高炉,公社号召社员大献废铁。那时已经开始办食堂吃大锅饭,家里原有铁锅不再派上用场,群众纷纷砸碎铁锅当成废铁进献,最后连家里的铁锁、铁门栓都卸去,理由很简单:公社化了,夜不闭户,天下无贼,还用得锁什么破门板?激情年代的群众觉悟很高,积极性空前高涨,受“超英赶美”口号所鼓动,大家恨不得早日炼出钢铁,为国家多做贡献。 高温炼铁要耗去大量木炭,烧制木炭就成为火烧眉毛的迫切任务。在县里统一部署下,报名参加烧炭的同学打起背包,翻过沃坝岭,沿着当年红军游击队走过的深山小道,一路爬山涉水,来到远离县城的庄边公社西音村,三五人一组住进山民家里。舅舅因为负责炼铁,没有参加烧碳,后来一位烧过炭的莆九中学生告诉他,去庄边烧炭比留在城郊炼铁要艰苦得多,住的农家楼上,楼下就是牛栏,整天臭气熏天,到了晚上蚊子成群,咬得让人无法睡觉。第二天上山砍树,用斧头把大树拦腰砍得剩下最后一点连接,再用绳子拉倒,去掉枝枝叉叉,锯成小段从山上溜滚下来。烧炭方法很简单,首先挖个两米宽的大坑,接下将木头放进坑内,然后用一种含有松脂的木柴片(莆田方言叫油柴)把木头引燃,直到木头烧得没了火苗,开始呈现碳红状态的时候,再盖上一层大约十公分厚的泥土把空气隔绝,密封一天一夜后就成了木炭,再用车子拉下山运到郊区供应炼铁。 各地炼铁运动蜂拥而起,缺少现成经验,采取的都是土法上马。当地群众把劈成细片的油柴点上火,引燃铺在炉底的木碳,再放入按比例掺和好的铁砂与碎石灰石,这叫起炉。为保证炉内有足够高的温度,必须不停地拉动风箱,聪明学生借鉴兄弟单位的技改成果,不惜将自己自行车的脚踏、中轴、链条卸下,组装改造成脚踏鼓风机,采用这种省力机械的脚踏鼓风机,鼓出的风力更猛,烧出炉火更旺。 铁砂在高达650-1000℃温度下被熔化,由于铁的密度大,铁水慢慢下沉,铁水变化情况,可以从炉底边留出的观察孔里看到,当看到炉内铁水开始翻腾后,再用钢钎把炉底预先堵住的出铁口捅破,铁水就流出来,冷却成铁块。炼出钢铁一般要三到四个小时,顺利的话,一个晚上可以产出铁水好多炉。炉子烧到一定程度需要停火修炉,所以大家采取晚上炼铁,白天修炉。修炉就是待炉子熄火冷却后,派人钻进去把掺有铁砂的红土糊在炉壁上。舅舅因为身材瘦小,每次修炉都是抢着钻进炉膛把内壁糊好,接下的炉火就在夜晚里再次点燃。 高温下的炼铁,讲的是人在炼铁,还不如说是“铁在炼人”,只要站在炉膛前数分钟,就会被上百度的炉壁烘得汗流浃背,若是守上一两个钟头,非把人烤成烤鸭不可。劳动强度之大是现代年轻人难以想象。十多天过去,同学们明显地瘦去一圈肉,掉了一身皮。但是在 “钢铁元帅升帐”的豪言壮语感染下,大家硬是咬牙挺过去。激情年代里的青年学生有着坚强信念,只要能为国家多炼铁,个人流点汗水又算得了什么。 为期一个月的炼铁劳动终于结束,同学们依依惜别还在冒烟生产的小高炉,回到学校继续上课。难得的炼铁实践,给同学们提供了一回挑战人生、磨练意志的机会,也让舅舅在炼铁中意外收获爱情。因为舅舅多次钻炉膛的勇敢行为,竟然打动了一位漂亮女孩的芳心,她是公社派来协助学生炼铁的乡村姑娘,不成熟的初恋很苦涩,却在舅舅心中留下永恒的美好记忆。由于炼钢表现突出,舅舅当年被评为莆田县炼钢积极分子,次年,贫农出身的舅舅以优异成绩考上厦门大学,完成学业进入七机部,为祖国航天事业做出毕生努力。 五十多年弹指一挥间,当年激情燃烧的炼铁青年,如今都已白发鬓鬓,每当回忆起难忘岁月,老人依然豪情满怀,对当年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参加炼铁至今无怨无悔。毕竟,那个年代给他们留下的记忆是那样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