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节厚德 精美文章
——明代翰林名臣陈音评传
【发布日期:2013-10-29】 【来源:】 【阅读:次】【作者:阮其山】
陈音 (1436—1494),字师召,号愧斋,莆阳涵江人。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进士,历官翰林编修、南京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掌院,官至太常寺卿。以文章气节名世。
遨游翰署 献言四事
陈音先祖陈淬,为南宋抗金名将,在保卫建康(今南京)一战中,孤军奋战被俘,壮烈就义,其子仲刚亦在此前的一次战斗中,为救父而战死。朝廷赠官明州观察,并于故里立忠孝坊旌表。曾祖以来不仕。 陈音少时敦朴嗜学,补郡庠诸生,有文名。闽省学使牟俸试其文,大为惊异,赏识其才,遂遣诸子同其交游。 明英宗天顺六年(1642),陈音应举福建乡试,名列前茅,明年秋中会试正榜,八年(1648)登进士第,为翰林院庶吉士。邑人翰林学士柯潜为教习之一。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八月,授翰林编修。三年(1467),参与纂修《英宗实录》,书成,升从六品,赐白金文绮。成化四年(1468),编修初考。因陈音有功绩,赠其父相应官职。 翰林官职务,除应奉文字外,更有论政献议之责。时明宪宗怠政,大兴佛道,邪佞害政,贬斥谏官,中外结舌。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三月,陈音应诏求言,上《弭灾保治疏》。直陈朝政之失,进言养君德、进人才、开言路、辟异端四事。 该疏针对当时经筵圣学之弊,指出:培养君德之要,莫先讲学、好问。今陛下虽日御经筵,然势分尊严,上有疑而未问,下陈述不得尽。建议选择儒臣,赐坐便殿,搜求经典,从容咨论,启发圣聪。又谏言广进人才,指出,国家养士百年,求其可用者亦不多得,而一二人可用者又未尝用之。提议起用致仕尚书李秉、在籍翰林修撰罗伦、编修张元祯为侍从,安置广东举人陈献章为台谏,使贤才得以尽用。 陈音又针对当时朝廷言官常遭贬斥之辱,以至多缄口不言。建言召还贬外的判官王徽、评事章懋,官复旧职,以示天子之量,并敕令自今台谏,凡政事得失、生民利病,一切直言无隐,言虽狂背亦不加罪,以示求言之诚,广开言路,事无壅弊。并谏言排斥异端,取缔法王、佛子、真人名号,杜绝滥赏。今后有请修寺观者,悉置诸法,永为定制。 陈音建言四事,皆切触及国家时局的大事,却因忤旨受到切责。他在当时以言为讳,连言官亦缄口不言的形势下,毅然冒着“斧铖之诛”的政治风险,直指时政之敝,不仅表现其尽职之忠,更显示其报国之勇。这种端直刚正的品格,在此后多年的翰苑生涯中,时有淋漓尽致的展现。
耻拜权门 不畏西厂
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陈音因离家多年,告假归乡省亲。至成化十年(1474)复职。时司礼太监黄赐母死,朝中各省、寺、监、院要员,无不前去吊祭,唯独翰林院未去。一日,翰林侍讲徐琼对众人曰:“时势既然如此,翰苑独得不往乎?”众人有的响应,有的否定。但见陈音奋然怒曰:“堂堂翰林,相率而拜中人之门,天下其谓何?斯文其谓何?吾素无相识,不往!”意思是,天下人将会如何评说斯文的翰林官呢?词气愤激,声泪俱下,闻者无不为之惊恐,徐琼亦感到惭愧沮丧,吊祭之议不了了之。郡志誉称之“耻拜权门”。由于陈音刚正不阿,而为当路者所嫉忌,故职位久不得动。直至翰林编修任满三秩(九年),方升为翰林侍讲,加从五品俸禄,奉侍经筵。 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春,宪宗开设特务机构西厂,以太监汪直掌之。神出鬼没,肆意拘捕,严刑拷打,罗织冤狱,气焰显赫,臣民惊恐不安。一日,汪直党羽韦瑛,夜率逻卒突入兵部郎中(或谓中书舍人)杨士伟家,逮捕杨郎中,拷辱其妻子及亲属,邻舍皆闭门避之。陈音与士伟邻居,闻声急忙登墙,大声呵斥曰:“汝何人?擅辱朝官,敢不畏国法!”其人反诘曰:“汝何人?敢不畏西厂!”陈音厉声对曰:“汝欲知我乎?我,翰林侍讲陈音也!惧汝辈破坏国法,祸福非我所惧!”韦瑛一伙不由被其大义凛然的气概所震慑,而稍有收敛。次日,朝臣闻其事,称道:“仁者必有勇”。
奉职太常 勤奋详慎
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陈音出任礼部会试同考官,取士公正,时称得人。 成化十九年(1483)三月,南京太常寺缺少卿,吏部欲得谨厚文学儒臣补之,廷议推举陈音为人选,得到宪宗认可。 陈音生性宽坦,不计较小事,口头禅“也罢”,人称“陈也罢”。擢太常少卿时,门生聚会饯别,座中有垂涕感伤者。时大学士李东阳亦在座,出句戏曰:“师弟重分离,不升他太常也罢。”陈音应声对曰:“君臣难际会,便除我大学士何妨?”幽默地回应李东阳的戏弄,一座为谁之倾倒。 陈音在太常寺任上,奉公守职,勤奋缜密,严格礼仪制度。每遇岁时祭祀,凡由本寺执行的明太祖孝陵之祭,必定越宿先期出郊,先于朝廷百官到位,率领僚属供职;历朝帝王、功臣诸庙之祭,则于初夜前往,虽遭雨雪亦不改期。文庙之祭,有时亲自主持,必定具服端坐,待至夜半子时才离去,以防火患。 南京留都,虽不举行祭天地之礼,但每逢洒扫晒亮工日,亦必亲自躬临监督部属,务求干净整洁,毫不轻慢。至于梅、笋、梨、橙等时新祭品,该差人驰祭太庙的,必严选办事勤慎的属官交付之,以免贻误大事。所属如协律、赞礼(司仪)、司乐、知观等职,凡由本寺考选谙习无过失者,上报姓名、职衔,以待吏部铨注(录用),陈音皆秉公择人选用,吏部亦均无驳回更改的。显示其信守职使、勤勉严密的政风。 任上,守备太监追究管理乐器岁久损失益多,欲归罪于陈音。陈音实无参预其事。同事密谕稍作迁就以了事,陈音却与之抗礼论辩,以至其人怒甚,并劾于朝。经有司复核,终无涉及到他。 时陈音居所倾塌,遂用薪俸整修右厢居住,并于空地结茅为亭,名曰“清风亭”,以励清节。又于亭前栽种牡丹数株,每年花季,选客赋诗,欢赏终日。后同僚沈君来住,陈音便将亭让与,自移居于左傍,并另建台榭,仍名清风。显其清正宽厚心怀。 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原太子太保、内阁大学士刘吉,权势显赫,因父丧守制。他一面暗中通过贵戚得以夺情复官,一面又三疏“恳辞”。这在古时历来被视为不孝之行。十一年前,翰林学士柯潜守制,朝廷诏为国子祭酒,柯潜具疏恳请终制,曰:“忠君者必自孝始。未有不能尽孝于家,而能尽忠于国者也。”为明宪宗所许。陈音贻书规劝刘吉“当身纲常,以先百僚。”坚辞起复,守制至终。刘吉甚为不悦,耿耿于怀。此后,凡是吏部拟用陈音,辄加阻挠,曰:“陈某,腐儒。不可用之也!”以至多年不得进用。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孝宗新政,大用贤才。时南京翰林院长官缺员,内阁奏请任命陈音以太常少卿兼翰林掌院。自此以后,官资日深,人望益重,凡遇南京吏、礼二部副官有缺额时,公议多以陈音为归。其僚属亦私下祝曰:“但愿朝廷不要夺去我公其位。” 时刘吉仍在内阁,口蜜腹剑,罔上压下。为了保官固位,不惜曲身阿结笼络御史、言官,故久弹不倒,人称“刘棉花。”至弘治五年(1492),被孝宗讽令致仕。直至此时,陈音才得以升任太常寺卿。他在少卿位上整整十载不得调。 陈音在太常寺卿任上仅两年。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六月,因病卒于南京长安西街官邸。年五十九岁。挚友、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暨同年会哭于京邸,退后又各为文表彰其美德。病危时,乡人并属吏相率祈祷,守备太监陈、蒋二人争为捐金,可见其得人心。
德性醇厚 文章精美
纵观陈音一生,居官三十年,官仅位寺卿,却以文行政声、劲节厚德而名世。内阁大学士李东阳,为其天才国器却未能大用而鸣不平曰:“公弗大用,世岂公置(公正安置)?”邑人郑纪亦叹曰:“天之赋公也何备,其 (夺)公也何亟!寿不满六旬,名可传于百世。” 陈音在官,勤奋详慎,清廉自持。纂修实录、经筵讲读、同考礼闱、操办典礼,皆有显绩。因其学问渊博,精通经史,涉猎百家,熟知古今故实,四方之士争至门下,多取高第,布列中外。两京执弟子礼者不下数十人。 陈音赋性醇厚,处世坦易。待僚属如子侄,交友忠信笃厚,对厨子隶卒亦待之以礼,为一时名公巨卿所敬重。平日不立边幅,对细事多不经意,或有嘲谑亦不与之计较,惟曰:“也罢”,故士大夫皆称之“也罢先生”。然一旦涉及大义大节,则界限分明,执义勇为,毅然不可夺,显示出“仁者之勇”。 陈音善诗文。常于上下朝的马上作诗,日可成诗六首。为文不甚构思,信笔立成,四方求之者无虚日。所著累数十卷,藏于家,未行于世。 明武宗正德年间,其孙陈启忠惧其散失,嘱托黄巩编选文集,得一百一十四篇,为十卷,名《愧斋文粹》。又请邑人、翰林侍讲黄澜作序,刻印以传。 黄澜之序,对陈音的为文特点,及其由来作了阐述。称陈音为忠厚长者,貌如其心,至性过人,与物无竞。平居吃言不能出口,至临利害及大节所关,乃更奋肆敢言,义概凛凛如秋霜烈日,不可玩狎,所谓“木讷近仁,外柔内刚。”认为:“先生以之故,其发于文也,亦如其人焉。文字协从,声势稳顺,而义理灿然,态度横生,往往出新意于题目之外,寄豪放于典则之中,读之令人欣欣忘倦。至于雕虫篆刻以为工,丛错彩绣以为丽,艰深怪涩以为奥,险峻峭削以为奇,先生无一言焉。盖其心明白而俊伟,故其言简易而易知;其量含弘而光大,故其体雍容而不迫;其节磊落而峥嵘,故奇丽秀绝之气,终不可泯。然则先生之文,与先生之德可谓协矣。乃充乎内而发乎外者也,岂偶然之故哉!其足以传于后,无疑也。” 黄序针对陈音故后二十余年,世俗变迁,君子日趋于智巧便利,文体亦不胜变。求如陈音靖恭持重,悃幅无华,温润典雅,淡而不厌之人与文者,已不可多得的形势。指出陈文的救世讽谏意义:“文存,则君子长者之遗风余烈犹可想见,而熄浮镇躁端有所赖。然则斯文也,其可少也夫,其可少也夫!” 清修《福建通志》载有陈音《愧斋文粹》十卷书目,今已难见。郑岳《莆阳文献》收有陈音《送大理彭(韶)公序》等三篇送行序文。该文指出:“自古名臣有学术则有气节,有气节则有勋业。是三者不足,纵使位极卿相,亦何足取重于天下后世哉!”由此亦可见陈音其人其志也。
|
- 我市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开放活动精彩纷呈
- “书院新声”入人心 理论宣讲接地气
- 我省首届职业技能大赛瓷砖贴面项目开赛 同台竞技 “贴”出精彩
- 十年芳华 筑梦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