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走进东阳古民居
【发布日期:2013-11-19】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周晓露】

    在荔城区东阳村,散布着许多明清古民居,鲁斋民居、砚农居、御史第等等百年以上的老宅,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韵味。木门槛、大院门、红砖埕,这些都是东阳古民居最简单的建筑元素。幽静小巷里的寻常人家,依然保有祖辈的风雅。而明朝年间的旧时学堂,让人仿佛听见童子琅琅的书声…… 满怀着对东阳古民居的敬仰与向往,日前的一个下午,记者走村串巷寻访了这片典雅古朴的古民居。
    从荔港大道木兰溪大桥路段往东拐,一条平坦的水泥路在田畴间伸展。车行一两公里,记者便看到一条河道绕着村庄而过,虽是深秋,岸旁的荔枝树还是葱葱茏茏,一派生机。走进东阳村,记者的第一感觉是这里的空气特别清新,心情随之惬意舒畅。这天然的“氧吧”,让钢筋水泥楼房中走出的人们流连忘返。岸旁垂钓的老翁,偶尔的鸡鸣犬吠,使有着“淇水环带”美景的东阳,增添几分世外桃源的安宁和洁净。
    在东阳村干部的指引下,记者看到了古民居的沧桑历史和经典之美。斑驳的房舍、蜿蜒的巷道及古典的窗棂都见证了古民居的沧桑岁月。司马第是记者所寻访的第一所古民居,其建于明朝,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典型的五进间古建筑,门口的大理石俗称“绿豆芯”,这些石料都是用手工精心敲打出来的,石料上的细缝连针都插不进,使人不得不佩服古人雕刻技艺之精湛。而摆放在宅门两旁的“石珠”也是精雕细琢,古朴大方,为宅院增添了几分艺术气息。
    穿过一条村间小道,记者来到鲁斋民居,打开紧闭的宅门,一个古朴、大气的宅院映入眼帘。虽然历经28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是这座七间鸳鸯厝仍保存较为完整。其长38米,深28米,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下座190多平方米,建筑布局严谨,房子用料粗实,做工精细。这里古香古色的窗户、长着青苔的瓦片,带给后人的是时光的留痕,是穿越百年历史的华美与沧桑。村干部告诉记者,东阳明清民居建筑群有着高超的雕刻、建筑工艺,如今是我市现存的科举文化“活化石”,也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在风雨飘摇和岁月淘洗中,这些明清民居有的已坍塌损毁,亟需加强保护,不能让它们湮没在时光的尘埃中……
    在东阳村,一座座古民居旁分布着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青石板巷道,或长或短,或宽或窄,高墙窄巷,古朴幽远。顺着那平整、光洁的青石板巷道,只见那风姿各异的明清建筑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民俗风情画,赏心悦目。而御史第位于一条小巷旁,是东阳最为完整的府邸,进入大门,只见厅堂与内埕头之间有一条宽约1.5米的过道,直通各个庭院,是内部唯一通道。其巧妙设计就在各庭院既分又合,既利用墙壁隔绝将庭院分开,又通过内过道把庭院相连,可谓匠心独运。庭院间相对闭合,屋顶全用红瓦铺成,共留48口天井,增加亮度。柱子和横梁都用上等木料加工而成,梁柱结合部雕着的龙凤和花鸟鱼虫,尽管历经了百年的沧桑,至今仍栩栩如生,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御史第建筑结构以砖木为主,石砌墙基,柱础以木为主,利用挑梁减柱,扩大屋宇建筑空间,屋内东阁西厢,前厅、正厅、一应俱全。结合精巧的闺楼、书房、后花园、后尾堂等等形成了古民居独特风格。为了采光、集雨、通风,民居里设置了四方天井,一重天井一重厅,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据该村老协会会长陈庆育介绍,东阳村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明清两朝中,东阳村先后出了11名进士、21名举人、11名贡生。“陈道潜、陈岳、陈文滔、陈云衢、陈叙、陈志、陈应元、陈汝亨、陈汝梅、陈云章、陈池养。”这些满腹经纶的祖先让陈氏后辈感到非常骄傲。
    值得一提的是,东阳村至今还保存着一处明朝年间的旧时学堂,里面处处洋溢着历史文化的温情,既没有官宦人家的“霸气”,也没有巨商大贾的“豪气”,有的只是读书人的“雅气”。其院子的照壁上,镶嵌着一块《庭训》石刻,其《庭训》的内容为:家不在丰,贵在能守;业不在盈,贵在可久。居逸无逸,虽有勿有;行必忠诚,居存孝友。礼以律身,书不释手;远佞嫉邪,节欲止酒。辱先有诫,著书如柳;后予生者,肯堂舆否?
    从《庭训》的落款时间看,系明嘉靖丁亥(1527年)正月所立,作者为东阳村一位名叫陈俨的人。庭训和古代的“家训”一样,均指父辈对儿辈的教育。这则《庭训》,历经几百年的传承,已经成为陈家生命和血液里延续下来的精神烙印,深深地刻在了每位陈家人的心里,刻下了陈家人必须遵循的为人处世的点点滴滴。
    漫步东阳村,放眼望去,古民居布局错落有致、古朴雅洁。当记者推开一座座老宅吱呀作响的木门,呈现在眼前的雕花窗棂、青瓦屋顶,伴着深院和天井,都在演绎着专属于这座村庄的历史。如今,在人们的心目中,老宅院已经成为了当地文化的载体。尽管一些老宅已经破旧不堪,损毁严重,但抚摸着这些残垣断壁的角角落落,让人仍然能够感受到这些老宅曾经有过的辉煌。 
    东阳的古民居如一坛密封的老酒,在时间里酝酿。当你的足音叩响在那深幽的古巷里,青瓦红墙的老房子让你沉浸在古典淡雅的美感中,远离了喧嚣与烦恼,思绪也随着飘进了遥远的历史记忆深处。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