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学大寨的那些往事
【发布日期:2013-12-17】 【来源:】 【阅读:次】【作者:黄劲松】
    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寨人开山凿坡,修造梯田,粮食产量不断得到提高。为推广大寨经验,毛泽东于1964年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此后,学大寨运动在全国各地深入持久开展。到了1975年 9月,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山西省昔阳县召开,大会发出号召: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
    为响应号召,原莆田县委于当年11月召开全县四级扩干会议,动员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把莆田建成大寨式县。接下来的冬季里,一场平整土地、开山造田的群众性运动在兴化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学大寨最看得见的成绩就是开山造田,对山区公社来说,漫山遍野都是打造梯田的好战场。而对沟渠四通的平原乡村来说,如何进行造田还真的难住了许多农村干部。还好我的老家处于半坡半田的地理位置,生产大队看中了位于重兴寺邻近的一片山坡地,决定利用冬闲时间,发动社员打一场平整土地的大会战。
    队长选中的这片山坡地,并非荒山野岭,而是长满龙眼、枇杷和柿子树的果林地。山坡低处有一口清碧的池塘,无论大旱之年池水从不干涸;池边有口古井,井水甘甜可口,传说喝了井水就会长寿,因此远近人家都跑来挑水回去饮用。紧靠池塘上方,还坐落着一座千年古墓,当地群众称之吴墓。就是这样一处景致不错的果树地,居然要平整掉,让人叹惜不已。
    当年流行着一个响亮口号,叫做“立下愚公移山志,誓叫荒坡变良田”,豪迈的口号确实鼓动过那代人的冲天干劲。平整造田的第一天,随着队长哨响,平日里冷清清的果林地,一下子沸腾起来。在阵阵的劳动号子声中,一棵棵果树在砍伐中倒下,一座座土丘被推平,零星散落的几座孤坟也在挥动的铁锄下被铲除。尽管当时寒冬腊月,冷风刺骨,工地上却是一片群情激昂,热火朝天,连邻近学校师生都加入到劳动中来。经过十多天的大会战,原先绿荫荫的果林地变为一片梯田,接下来在一阵锣鼓声中,社员们抬着大红喜报向公社报喜去了。
    但是,千辛万难造出的大寨式梯田,由于灌溉问题没有解决,根本种植不了水稻,只能栽种一些番薯花生等旱地作物,还不如原来长果子的果树地好。梯田造成后不久,一场大暴雨下来便被冲刷得七零八落,这令头脑发昏的人们始料不及。若干年后,借用重兴寺办学的一所学校,又将梯田改造为学生活动的操场。
    值得庆幸的是,果树地里的古墓在平整中居然躲过一劫,这并非当年人们文物保护意识强,而是大家认为这座古墓风水很好,谁也不忍心下手毁掉。最后想出覆土的办法把古墓深埋保护。
    九十年代初,建于唐末五代的古墓在沉睡十几年后终于重见天日。原来,墓中安葬的是吴氏唐代入闽始祖吴祭,其后裔四百多万人遍及世界各地,在海内外吴氏宗亲的捐资下,千年古墓修茸一新,近年来,不断有来自海内外吴氏宗亲回乡谒祖。曾经平整过土地的社员们万万没想到,昔日想方设法保护下来的古墓,竟然是个省定涉台文物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学大寨的日子里,笔者负责墙报宣传工作,主编过多期的学大寨宣传专刊,还在大队部对面墙壁上,用特大号排笔蘸上黑呼呼的机油,刷写下“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的黑体大字标语!
    数十年风雨过去,随着古镇的扩大发展,昔日梯田已成一片街区,修葺一新的古墓庄严肃穆,与古井相伴的池水在蓝天白云映照下格外清碧。而曾经刷写过老标语的大队部旧址,在去年旧街改造中早已荡然无存,还好笔者抢在拆迁之前已把老标语拍摄下,虽然历经数十载的标语斑驳不清,但它见证了那个农业学大寨的激情年代!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