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文庙是福建省四大文庙之一,2013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记载,仙游文庙原在县治之西,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县尉段全移建今所。因此,回顾仙游文庙的历史,不能不提到县尉段全对迁建文庙作出的贡献。 段全是福建泉州人,宋真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起任仙游县尉。此时,经过晚唐五代经济开发和文化孕育,闽中文化教育在江南一带已是比较发达的地区,正如段全所述:“圣宋以文化天下,岁诏州县贡秀民,士倍于昔,而闽人十计三四。”段全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他“为人简重而有文,首以兴学化民为事”。他一上任就到仙游文庙祭拜,当时文庙还在县治的西部,破烂不堪,“余基而已”。他感到文庙的这种境况与当时仙游文化教育发展程度极不相称,因此当即准备修建。但就在他着手筹备重建文庙时,因守丧三年,延迟了修建之事。 公元1001年9月,段全正式启动仙游文庙的修建工作,决定将仙游文庙迁址到县治东南面的空地。他召集县衙兵吏和木匠准备建筑材料,要求采用大材好料,“楹欲广,栋欲隆,我为不朽之事,尔用大壮之法”。当时兵吏和木匠都欣然受命,“士悦其施,民乐其力”;民众也十分支持,“一唱而众材备,再鼓而百工毕”。同年闰十月初五,正式动工建设。段全在迁建文庙时,确定了“前为殿,以塑先圣像迨四科之门人;后为堂,左右为廊,以绘画林放至秦冉洎冕服等图”的总体格局。同时,十分重视继承礼制,他严格按照旧本《三礼图》确定文庙规制并进行建造,“厥初经营,出土庙周,中以隆其址,外以崇其垣,因成巨沟而缭庙”。 其规模也是宏伟的,进入大门便是一座桥梁直通文庙,两旁是栏杆,并在水边建造亭子。在文庙北边空地建设移风厅,后部有夹室,设置浴室、寝处、厨房等,同时放置学生读书用具。同时在夹室东西两边建造两个亭子,一曰“新亭”,取学以日新之意;一曰“中鹄亭”,取学有所成之意。“中鹄亭”南边筑立矮墙,设置箭靶,作为士子练习射击之用。文庙内还建有皇华馆,里面水池的水刚好流到移风厅背面的台阶下,“飞甍上属,流泉下通,涟漪清 ,舟棹鱼跃,”景色十分优美。此时,“生徒就列而森爽,弦诵翔声而清越”,土子列队诵读,书声琅琅,彰显着文庙成为仙游倡礼仪、纯民风、兴教育的发祥地。 经过近半年的建设,仙游文庙于1002年三月初九正式完工。当日,段全与县令羊志宁、主薄陆克从等官员备三献祭品祭拜,正式宣告文庙建成。同时在移风厅演奏大合乐,许多民众参加。段全亲自撰文记述文庙的迁建经过,并刻成碑文立于文庙。 仙游文庙迁建后,又历经60多次的修建,形成了系列建筑群,成为士子朝觐、百姓景仰的圣殿。它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长期熏陶着仙游这块神奇的土地,成为仙游崇文崇教的重要标志。应该说,仙游文庙能有今天的规模和地位,段全功不可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