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兴化名刹石室岩
【发布日期:2014-07-04】 【来源:】 【阅读:次】【作者:陈光庭】

    石室岩寺藏匿在西凤凰山中部一片葱郁的树丛中,宛如一位锁在深闺中袅娜多姿的少女,吸引着人们贪婪的眼球。她之所以沁人心脾,除了其所处城区优越的地理环境外,古松奇岩相映成趣、摩崖题刻点缀其间,“虎据龙盘、烟锁凤飞”的传说也为她增添了迷人的色彩,为莆田市区最佳旅游景点之一。

  

开山祖师


    相传唐朝前,这里还是一片草长莺飞、野兽出没的不毛之地,经考古发现,山上有“二石室及巨人迹石”和新石器时代的遗物(石斧等),为古人穴居之所,故称石室岩。唐朝咸通年间(公元860-873年),妙应禅师云游凤凰山,在这里找到一处石洞(室),遂在洞内习禅清修、潜心佛学,并开始在此建寺。他一生造寺多座,如囊山寺、国欢寺、梵林庵等。年轻时栖隐于此。一日外出,在坡上突遇二虎,他道高胆大,不慌不忙,伺机一跃,跨虎背、捋虎须,用竹杖、禅理制(驯)服二虎。至今寺前仍存有一块刻着宋方左钺“伏虎岩”的篆书石刻,风骨遒劲,石室岩也被称为伏虎岩。后来妙应禅师出入石室岩、紫霄岩、襄山等地,“坐则多日不食,行则二虎相随”,他“性通九流之门”,“善相地脉”,精通医术,有极高的道行,被世人尊为得道高僧。相传在他圆寂后的数百年间,他的许多谶语、预测得到应验。后被朝廷溢为“妙应禅师”,赐封“圆智大师”,莆人对他更加谟拜,石室岩也因他而声名鹊起,被视为古刹宝地。

  

龙舌汲水


    沿着寺后蹬道拾级而上约百米处,有一块巨石悬在空中,长约二丈,形如舌头,人称“龙舌石”。相传,古时岩前平原都被海平面所淹没,海水一直延伸到仙游榜头林碑,当地溪里有一块巨石,涨潮时,水也漫不过此石,于是有了“林碑大石未过水”的说法。而凤凰山亦发现了多处海蚀洞,证明海水离石室岩近在咫尺,龙舌近水楼台伸向海里汲水,久而久之,近前的海水逐渐干涸了,海底里就凸现了南北洋直至仙游东西乡。山上的土地神着了慌;怕这样汲下去,早晚整个东海也会被汲干了。于是上奏玉帝。帝即派天神来镇住龙舌汲水,在“龙舌石”前盖了一座北极殿(现殿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建)。殿里供奉着玄天上帝及四大天神,天神面色威严、形态逼真,若胆小之人观之,会胆颤心惊。如今,“龙舌石”上有古榕盘石而生,枝繁叶茂,清进士陈池养有诗赞曰﹕“石室空山兽伏虎,根盘古木欲乘龙”,形象地描绘出古榕盘根错节之奇景。树下有座乘风亭,是游人避暑、避雨的好去处,旁侧有海印洞等诸洞穴,在此小憩,远近风光,涉目成赏,亦成了石室岩的一大景观。

  

石室藏烟


    曾几何时,从旧山门进入石室岩,门口有对楹联格外醒目:“觉路传灯分作月,空门无物只藏烟”,它十分传神地缩写并解读了这里自然景观的特色。石室岩地势凹陷,树木蓊郁,涧水长流,湿气迷漫。春夏之际,常有云雾漂浮在奇岩怪石、丛林灌木、大小洞穴、砖塔及诸殿房前屋后,断断续续、不易散去,有时它十分迷人,把整个石室岩上上下下裹得严严实实;有时翠峰碧树忽隐忽现、古刹怪石扑朔迷离,颇具“绿树迷离古刹前,缥缈云山深莫辨”的诗情画意,便有了这“石室藏烟”之称。与他山阳光一照,云开雾散截然不同。她的别具一格,使人置身山中、伫立岩上,仿佛腾云驾雾,在高空中遨游走了一遭。这种记忆,让人回味无穷,往往会催生人们重上石室岩的情愫,这也是石室岩香火鼎盛的因由之一。“石室藏烟”自然而然便成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历代文人骚客也留下了不少描绘这一奇观的诗文佳句。其中,清代进士张琴题《游石室岩》最具代表性:
    “天开石室是何年?洞里浑疑别一天。
    古树润含千漳雨,疏钟撞破隔林烟。
    登高客忆茱萸酒,解渴僧分竹笕泉。
    咫尺西山长在望,不须榻借白云眠。”

  

“金鞭”砖塔


    砖塔耸立于天王殿、凌云别殿的中轴线后,与之形成了一小组群体景观,是莆田市古代砖结构的著名建筑之一,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史载北宋时便有“石浮屠五级,今圮”,明万历时在石塔旧址上重建砖塔,因受佛经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影响,砖塔改为七级。砖塔是石室岩的标志,从市区远望该寺,砖塔在满山苍翠中鹤立鸡群、一柱挺立,形似一枝金鞭直插云天。据说建塔的初衷是为了镇邪扶正而建,那这枝“金鞭”的含义则是名副实归、不同凡响。砖塔的形状与西安积香寺内的唐建古砖塔颇为相似,塔高20米,中留通孔,人称“天井”,直通塔顶,通风透气、明亮可观,每当春夏之交,云雾时而从这里冒出,像烟囱喷烟一样,蒸蒸日上。莆仙有一谚语“烟囱若冒烟,家业则兴也”。人们把砖塔当作石室岩香火鼎盛的标志物,更突显了砖塔在该寺的位置和作用。几百年来,砖塔历经风刮、日晒、雨刷,霜冻,依旧巍然屹立,尤其是明朝末期(1604),莆田境内发生八级大地震,众多古建筑物尽成废墟,而砖塔受妙应祖师庇护却能安然无恙,甚为奇观。

  

几经沧桑


    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住持道静募化在此建寺,乳名“石室岩精舍”。崇宁五年(1106),为表彰妙应祖师开山之德,朝廷赐额更名为“妙应寺”。元至正九年(1349),寺遭火毁,翌年住持道秦重建殿宇。明成化年间(1465-1487),火患又起,寺成为废墟,厥后遗址尽被灌木林莽所覆盖,不知所踪。隆庆三年(1569),里中进士陈经邦葬母于岩下,夜宿临时塔盖的茅舍,忽闻舍外虎啸声,翌日命人寻至虎穴,付之一炬,引发山火,草木树林随之焚尽,古刹基址表露无遗。陈经邦登岩观眺,发现此处风光秀丽,有了重建夙愿,怎奈官小力微,暂且束之高阁。俟其官至吏部尚书(兼国师)之时,于明万历五年(1577)开始筹划重建寺院,并在寺后建造北极玄天上帝殿,以取水制火(北方属水),寓免遭火焚之意(此后几世纪,寺未遭火焚)。后又陆续增建大士殿、祖师殿、八仙阁、山门和香积    等,恢复古刹旧观。陈经邦致仕后还在山上建造别墅,课子读书,他为石室岩撰写《重建石室岩牌记》至今尚存。明清奕代,几经重修,并增建“凌云别殿”。清朝前期,清廷实行禁教政策,国内诸教一厥不振,石室岩与其他寺院一样,也渐渐走向衰落。清光绪二十年,梅峰寺僧元炎募化重建寺院,乃为梅峰寺下院,后几十年间,盛衰更迭,20世纪八十年代由达山法师主持石室岩寺务;20世纪九十年代妙敬法师继任主持,率众全面重建,发扬光大,寺内殿宇皆修茸一新,已新建山门台阶、观音殿、地藏阁及斋堂增舍等,盘山水泥路直达山六,南面新路业已开通,发展成为现有空前的规模。此外,寺北约一公里外的智泉(旧名梅花    )寺和弥陀精舍,旧时曾为石室岩下院,智泉珠瀑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点头柱香


    自古教派惟我独尊,石室岩则不同,自明代建凌云别殿始,便开了此山佛、道并存的先河。但殿内无道人,祭祀活动均由僧人主持,所谓分界不分家。凌云别殿又名玉皇殿,由于民间信奉玉帝较普遍,石室岩道教的份量逐渐加重。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上帝的生日,玉皇殿会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除演戏两天外,重头戏是点“头柱香”。自初八夜起,山下水渠一带早己吹响了香客“集结号”,从福厦漳泉等远地赶来的信徒也纷纷加入上山“大合唱”的队伍中来。他们手持火把(或手电)摩肩接撞、潮水般涌上山来,远远望去,犹如一条舞动的火龙,络绎不绝地向上舞动挪移,山上人山人海、灯火通明,善男信女于夜半时分,争先恐后涌进大殿来抢“头柱香”。谁能夺得先机,定能获得圣恩,许下的愿望就会实现。这一刻,玉皇殿沸腾了,整个石室岩成了不夜城。初九正日,寺内外挤得水泄不通,进香游览的人数以万计,盛极一时,且保持年年递增的势头。为满足信众“一香”难求的奢望,近年寺里实行改革,采取募捐认购办法,改头柱香为十八柱头香等措施,给人更多点头香的机会,以扩大信众的虔诚需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点头柱香己成为众多香客翘首以盼的一份信仰、一份寄托、一份荣耀,也成为有别于其他寺院的独特习俗而名闻遐迩。由此可见,道教与佛教握手言欢、相互协作,共同拉抬了石室岩在诸教中的地位和声势,不仅取得了共赢,更为石室岩的长盛不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轨迹前景


    石室岩寺依托山势,布局自由,建筑灵巧,古朴大方。其“所处多样化的地貌特征,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以及天然优良的气候、水文和生态条件,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景资源”。她既有独立的山体和山顶平台,又有湿地、碧水深塘和溪涧松林。除了前面所说的寺院、宫观、砖塔外,岩上还有仙迹、虎源、卓锡泉、曲水池、海印石等景。几年前又发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怪石群,这些怪石嵯岈千姿百态,有的模仿物象惟妙惟肖;有的类似飞禽走兽栩栩如生,经本土十多位专家斟酌,它们依其形态初步立名的怪石有:禅床石、仰天龟、海狮望月、伏虎石、倒挂金钟,木鱼石、拓荒牛、独眼双珠、毗卢帽、合掌帽、试剑石、海豚搁浅12处,另外还有石松洞穴、曲径通幽,畸形怪树等计有数十处之多,这些怪石、景象的发现,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内涵。加上石室岩傍依莆田市区,风光宜人,空气新鲜,也是吸引人们上山来的因素之一,故早晚来此晨练、散步、攀爬、漫跑、提山泉水者星罗棋布,游客络绎不绝,因此有理由相信,随着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上山人气的不断提升,石室岩的发展前景一定会大有可为。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