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乐善之士”“千载殊绝”的人物
【发布日期:2014-07-15】 【来源:】 【阅读:次】【作者:陈志平】
李富(1085-1162),字子诚,号澹轩,涵江区白塘镇洋尾人。他的母亲黄氏在生他的那年,特意舍梅峰一百多亩地建一座佛寺,即现在莆田市区内著名的景点梅峰寺。据载,李富是唐室江安王李元祥(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子)的后裔。其祖先在武则天皇帝时避乱南迁,流寓于福建泉州。后人辗转定居于涵江区白塘镇洋尾村,故有“安王世胄”之称。由于家境殷实,李富从小既学儒术,又习武艺,但他无心科举功名,却乐于助人,热心公益事业。当时正处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生灵涂炭。富有爱国之心的李富,立志要报效国家,收复失地。 南宋建炎元年(也称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南侵,宋都汴京失陷,国家处在危急存亡之秋。主战派李纲亲自致书李富举兵勤王,他毅然捐献家财,招募义兵3000人,分乘海船几十艘,从涵江三江口海道扬帆北上,入长江,向孟太后提出兴宋破金的谋划。太后把其义兵归属名将韩世忠部,授承信郎。他随部收复建州,攻克大仪,屡立战功,金兵败回北方。在抗金斗争中,他“身先士卒,苦乐同谋”,战术上“奇正阖辟,变化不穷”,所至“皆闻风丧胆”。宣抚使张渊赏识李富的为人和才略,推荐他任殿前统制司干办公事官(简称“制干”,故世称李富为“李制干”)。李富又向朝廷进《奋边策》,陈述抗金的策略,却被秦桧所压抑,就把他降了职。当时岳飞也十分赏识李富,当得知李富家族在修谱牒时,高兴地挥毫写下“李氏谱牒子孙保之”给李富。后来岳飞以“莫须有”罪名被害之后,李富义愤填膺,知道权奸当道,报国志愿难以实现,于是托言母亲年老,辞官归养。 李富回到家乡莆田后,一心为桑梓造福,兴办公益事业。他十分重视教育,捐巨资修缮兴化军学,在梅峰寺畔建卧云轩和梅峰书院,并捐资供给学子费用,“远近之贤且贫者,咸厚赖焉”,培养了一大批贫困学子。同时,他在莆田境内连续建造了精美的大小石桥34座,这些桥把兴化平原连成一片,有的至今仍发挥着作用。对此,邑人明代兵部侍郎郑岳曾写诗赞扬他:“区区微利较锥刀,济险由来属俊毫。三十四桥尚无恙,秦皇鞭石笑徒劳。” 此外,他捐家财修筑海堤,围垦造田3800亩,保障民业,造福桑梓。同时,他又重修囊山寺。梅峰寺、重兴寺和满月院。在城南5里多的官道旁建凉亭2座,让路人有歇脚的地方。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又挥戈南下,长江前线告急。这时李富已卧病在床。次年(1162年),听说有人从北方返莆田,李富十分关心抗金的战事,就向他询问前线情况,当知道宋军节节败退、战况危急时,愤慨填膺,长叹数声气绝,终年77岁,葬于今城厢区常太镇的长基村。 李富一生爱国爱乡,乐善好施,热心公益。逝世后,每当莆人称“乐善之士”时,必推“李制干”为第一人,被誉为“千载殊绝”的人物,将他和蔡襄(北宋政治家、书法家)、陈俊卿(南宋名相)、林光朝(南宋理学名家)、陈宓(南宋教育家)相提并论。明代兴化知府岳正还在小西湖畔建“五贤祠”以祀他们。李富著有《春秋注解》、《澹轩集》等传世。 |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