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兰友与《天后显圣录》序
【发布日期:2014-10-28】 【来源:】 【阅读:次】【作者:吴春永】
林兰友,字翰荃,号自芳,别号砥庵。明万历廿二年(1594年)生于仙邑唐安乡连江里鱼街(今枫亭兰友社区)。明天启七年(1627年)乡试中举,崇祯四年(1631年)登进士第。 林兰友初授广西临桂县令,不畏权势,高悬明镜,惩凶除恶,上下肃然,安定社会秩序,政绩卓然,受到好评。后受命晋京,升任南京湖广道监察御史,他上《长安五谏》书,“发奸剔弊”,人称“铁面御史”。斯时,首辅杨嗣昌弄权误国,朝政日非,朝野意见纷纷。他藐视权贵,与黄道周、刘同升、赵士春、何楷等忤旨连三次上书弹劾。其忠正、刚直之声“震京师”,“五谏”之誉满京城。 崇祯十七年(1644年),林兰友被农民义军所执,他矢志不移,虽受严刑酷拷,仍忠贞不二,视死如归,决心为明王朝陪葬。后清兵入关,农民义军撤离北京,他逃离北京,经由天津乘舟南下,漂泊在海上。有感国破家亡之兆,作《瓦瓯》一诗云:“翻作酒杯覆作砚,瓦瓯蓬底元黄变。亢图易筑总堪怜,髯老秃翁今变面。醉去几忘东海深,醒时犹思西山见。弹琴种菊者何人,千古流风兹一线。”以表忧国忧家之情。 清顺治二年(1645年),南明唐王策立福州,年号为“隆武”。翌年二月,唐王起用林兰友为太仆寺少卿,山西道监察御史,兼巡按督学江西,又擢为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总理抚讨军务粮饷,督师泉、漳,举兵复明。是年九月,清兵大举南下,明王朝力弱势败,明廷祚终。但兰友极意再图兴复。遂以明旧臣王忠孝、唐显悦、林性深、黄骧陛、黄寅陛等人,组织义军在陆地与海岛继续与清军周旋多年。 清顺治五年(1648年)秋,林兰友携家带眷先后寓居于厦门、南日、湄洲及平潭等地。至顺治十六年(1659年)五月初一逝世,在海上有十二年之久,继续进行抗清活动。 据清乾隆年间版的《天后显圣录》书载,有林兰友所写的序言一篇,文中有“适予寓湄岛,披阅《天妃世谱》考其所载,如神授符篆,现身救世诸事皆历历不诬,遂能感动”之语。又说“余一日登湄山,揖僧而进之曰‘天妃之异迹彰如是,曷不汇集成帙,以传于世’。僧又曰‘唯唯昔大(宗)伯林公手授一编,将博采见闻,以补其未备愿与同志者成之,余于是先为之序,以为劝世之一助云尔!”落款为“赐进士第,河南监察御史”,巡按江西等是唐王在顺治三年所授的,林兰友于崇祯时从桂林调京考核曾授“湖广道监察御史”,而这篇序文落款中却称“河南监察御史”或是永历帝后才所授? 林兰友先祖曾居莆田忠门西亭,后迁往枫亭。据《枫亭志》林性深传中提到林兰友义军曾在忠门吉寥活动。相传,林兰友胞弟林荆友长期居住湄洲,死后就葬在湄洲塔林村。表明林兰友生前在湄洲、南日、忠门和平潭等处都有抗清活动。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由仙游县令田浥出面帮助将兰友棺迁回枫亭安葬。清雍正年间入祀县学忠义祠,咸丰十年(1860年)又与蔡襄、陆秀夫一起入祀,建于枫亭天王院的“三贤祠”。1944年,乡人为纪念他忠贞不二的精神,把鱼街易名为兰友街,沿用至今。 |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