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籍教官师德为本
【发布日期:2014-10-28】 【来源:】 【阅读:次】【作者:阮其山】
师德,是中国古代教育素为重视的一个课题,可谓决定教育成效之关键。故先贤有“教之本在于师,师之本在于德”、“师道既尊,学风自善”之论。为师者所奉行的只讲付出,不图回报,以身作则,诲人不倦,爱生如子等理念,因其无私、纯洁、神圣,历来为世人所崇尚,其往往能产生跨越学生本人和一时的深刻影响,此正是师德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之所在,故为业界人士视作教育工作的精髓、核心。余梳理史传有关莆籍教官事迹记载,常为其崇高师德所打动和叹服。 综观莆籍教官师德,可范有三。一曰守职敬业。郡志所举诸师,如沐阳训导宋劝、玉山教谕曾景修、余杭训导郑循初、莆田训导林圭、威县教谕林 、新建教谕林大猷、苏州训导林岩、广元教谕黄 ,等等,其守职敬业,潜心教育,不少是居教九秩又留任九载,有的多达三十余年,直至请老乃息。任上,又能勤于执教,严于训育,日以继夜,风雪不废;身先诸生,动止有范,忠于所职,潜心施教。这种守职敬业精神,乃师德之重要表现。因有另文论及,不再赘述。 二曰爱生如子。生徒乃训育受业对象,教官敬业,必然爱屋及乌,视生员同家人,满怀爱心,爱生如子。莆田县人林永龄,初名龄,以字行,天顺元年(1457)以郡庠弟子员选升国学,授翁源(今属广东省)教谕。他以兴学做人为己任,严立课程,“贫者助粟,病者给药”。林大猷于国子监承任上,“诸生贫者授以衣,病者给药,死者躬谐哭殓之,或嘱其乡人护丧归,或捐俸买地京师葬之。”久而自己力弗能给,又疏力告好义君子出资佐助之。极尽对生员的人文关怀。他如由玉山(今属江西省)教谕,升德安府学教授的曾景修,“与诸生处,情同家人”。由乡荐为博罗(今属广东省)教谕的林祥,也是“诚心教人,视诸生如子。”这种“师爱”,超越血缘关系,故绝不溺爱迁让,而是因爱而严,严慈相济,以利成才。 为师者之德,并非囿于泮宫,无时无地显露其人格光辉。仙游人黄 ,字声叔,以明经荐授仙游训导,后升四川广元教谕。广元地处蜀北,学政久废,黄 到任后,义倡士人相与修学舍、建文庙,每日衣冠坐堂上,授诸生以诗书,背诵复讲如法。诸生有贫无资者,则解衣推食助之。因其守职敬业,爱生如子,故广元人乐从其教,其致仕归里时,邑人于学宫之旁立祠肖像祀之。黄 不仅于教官任上以德感人,凡人有难,亦能挺身而出。其赴广元上任之时,与佥事董应珍同以水路入蜀。不料途中,董船倾覆,急呼近岸小舟救难,然莫有肯前施助者。黄 曰:“是欲得财耳!”,乃自出囊中金招之,众乃乱流而进救助,董君遂获免于难。史传又载其执教仙游之时,以淳义笃教为知县王夷所信任,尝以白银二百两寄于黄 ,虽爱妾亦不知其事。不意王知县暴病故去,亦末有交待此事。黄 坦然呼来知县之子,如数将白银授之。黄 之见义勇为,诚信处事,尽现其为人的高尚道德。 三曰清俭廉正。郡县教官,薪俸低微,生活清苦。很多教官,平日无钱买肉,唯以豆腐解馋,故有“豆腐官”之号。只有圣庙每年春秋二祭,整猪等供品祭后交由正副教职分享,算是唯一的小小“特权”。面对清贫,不少教官却能安贫守节,以俭养廉,拒收贿礼,维护师道和人格的尊严。青州教授林长懋,字景时,永乐三年(1405)举乡试,除南昌教谕,后升现职,居官自奉清俭,朝食唯盐菜,人因呼为“林盐菜”,后擢翰林编撰、兼太子侍读。明代莆田县人林岩,字鲁瞻,以乡贡授苏州府学训导,为人简俭自得,冬一裘,夏一葛,饭蔬一味,家无 石之储而不计也。举子业成,或以金帛为束修,亦不受,曰:“我职然耳!”历任威县、高阳二地教谕的林 ,任上“束修、节仪多谢却”。明代仙游人郑纪,天顺四年(1460)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后召为国子监祭酒,教规甚严格,杜绝干请,监有膳余银,从不例取,同僚引为榜样。宋代莆田人许抟,字公执,建炎三年(1129)进士,宣和中在太学,时秦桧弟秦棣犯学规,邑人王 亮充任直学中堂司,秦桧充任有官学录,折简救助秦棣,许抟严肃曰:“事到堂上岂容私!”秦桧怏怏而去。余杭训导郑循初,由吏部选调为驸马周景府学录后,有人欲献田巴结周景,以重金贿赂循初为其疏通,被循初严峻拒绝,使驸马免遭受责,证明循初实为“学问老成,动止可法”的师材。宋汝勤以乡贡授安州(今属四州)学正,尝出任江西省乡试主考,适逢时任莆田县令者为江西人,即攀乡情以重金贿求汝勤徇私其子,被汝勤坚辞推却。郭子力,字景行,开禧元年(1205)进士,授肇庆府(今属广东)教授,调惠州教授。校文官程江监试,欲私其所亲,以贿嘱子力。子力正色却之。其人忿恨,置毒于酒。恰巧子力夜梦神人为其洗涤肠毒,卒不行,幸而检回一命。时任兴化府学训导的方朴,亦是一个忠义淳厚、清正刚毅的名士。方朴,字时举,精通诗、书、春秋。元代至正末年,行省以“隐逸”荐举不起,又授北溪书院山长,泉州路教授等职,俱不赴任,表现出士大夫的民族气节。明洪武初,举兴化府学训导。他不以位卑为意,力推所学,谨悫有礼,待友温厚,好扬人善,颇得郡丞李景斋礼敬。后因有人与郡丞结怨,诬讼于宪司,词连时举,经查明无事,遣归。不料,御史怀疑其狱有脏,再行逮捕。时举不忍再次受辱,乃辞孔庙、先祠,夜沉于井自尽,以死抗争诬陷,洁身表白,令人哀叹不已。 余读郡志师儒传,常见画龙点睛之笔,发人深思。如《林 传》曰:“(林) 立志高古,于义利界域甚严。今师儒中,求如 辈,盖绝少云。”既是作者(郑岳)对林 其功其德之盛赞,更是对当时士风衰败之慨叹。据史家研究,大明朱氏王朝中后期,尤其是正(德)嘉(靖)之后,由于朝政腐败,以及商品经济发展引发的社会转型,政风士习亦随之蜕变,走向堕落。忠君爱国、清正廉洁之“官(观)念”,已经淡出,为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所取代。违禁逾制事件频发,贪污纳贿黑案迭出,崇富拜金、奢侈挥霍、弃学从商等,成为风尚,世人不再信奉先贤的高论哲理,却以加倍的热情,投向现实利益的怀抱,千方百计、不择手段、不遗余力地捞取个人实惠。郑岳身临其世,目睹其变,难免有人心不古、“ 辈绝少”之叹。令人回味的是,古老的师德话题,亦常为时下公论之焦点和热点,折射世人对市场经济的游戏法则,入侵原本清纯洁净的校园之后,诱发的诸多师德败落现象的关注和担忧,尽管未成主流,且不乏德高绩优者出榜,然面对总体师资德行的滑坡,斯文扫地,岂可掉以轻心乎? |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