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史载名人牌坊古迹
【发布日期:2014-12-23】 【来源:】 【阅读:次】【作者:林春德】

    古代,吾邑乡里有建碑坊礼制,一为表官署之碑坊,意在明地方之主政;二为表道路之碑坊,意在指示方位;三为表功臣贤德之碑坊,意在树杆立样;四为表忠孝节义贞操之碑坊,意在约束道德行为;五为表先祖官价业绩之碑坊,意在光宗耀祖;六为表科举登榜之碑坊,意在激励后昆。其制或以木,或以石,大小不一。三间曰:坊;二柱曰:阙;一杆曰:华表,即所称绰楔也。莆田古代碑坊甚多,足见文献之昌盛。

 

    4.不欺坊
    坊在今莆田城南市场之左,宋代立,誉行规早立,今不存。
    《兴化府志》载:南市场,“旧名行尾市,亦名:鱼行。初,唐乾宁间,异僧黄涅盘指行尾众水流之处可以立市,留谶云:‘市连义井岁时丰,水绕壶公文物盛。’越七十余年,始即其处为市。”“在市之左,通鱼行,旧名‘不欺坊’”以警示买卖之人,做生意务必讲诚信,叟幼不欺。宋绍熙二年(1191),兴化军太守赵彦励以为此名太直白,易为“隆礼坊”。为此足见吾乡邦自古重诚信,卑欺诈之民风。
    5.五劝坊
    坊立于莆田城关古谯楼前,为宋时劝导、警示之作用,今不存。
    《兴化府志》载:“宋元佑六年(1091),漳州通判许长卿来(莆田)摄郡事,以其父太常卿遵作《五劝》文,曰:孝义、务学、谨身、勤力、蓄积。立碑于谯楼门,因以坊名。”
    6.涵江书院坊
    在莆田涵江大街中,原为木构,南宋时期为孔氏子孙在莆田施仁惠立,宋理宗皇帝御题坊匾。明成化二年,兴化府知府岳正改为石制。民国时尚存,今已毁。
    追溯涵江书院历史,自唐贞元太和间,有先圣孔子四十一世孙孔仲良,官授莆田县令,遂定居涵江,子孙落为莆田编民。宋代朱熹路过莆时,闻有孔圣人后裔定居莆田,遂生好奇,因访其宗谱,核实无误,为请郡县改立文宣王四十九世孙孔宜户籍。宋淳佑中,兴化军知军杨栋会同涵江镇官郑雄飞建造“夫子庙”,作为书院,并拨给田以供祀事,及月廪之费。景定八年,兴化军知军徐直谅请额,理宗皇帝御书:“涵江书院”四大字赐之。元代朝廷诏求圣裔,世充山长(即今校长)。明代礼制规定,凡书院均不列于学宫,因此罢山长。然涵江书院一直是地方官府在主持修葺。明洪武十年,有兴化府同知赵享,永乐四年,有兴化府通判孙   、董彬,正统间,有莆田县主簿唐礼,景泰间,有监运判官周询,皆有功于圣裔者也。未几,祠田被民间侵没,圣貌蓁芜,香火几废。六十二世孙淳勉于成化乙酉年间,投状于方伯张斌,檄兴化府重修。兴化府太守岳正亲诣涵江书院,以旧址卑狭,需扩展为由,乃迁走附近一座“三真君庙”。立绰禊于前,匾曰:“正学门”。其内为方池,以桥通之,历四十九级台阶。其上建“大成殿”,祀先圣“四配”、“十哲”,殿前建棂星门,左右有厢庑,其左为“思圣堂”,门匾曰:“阙里一脉”。于通衢立华表,匾曰:“涵江书院”。又于思圣堂后葺居第,以居孔氏子孙,以常太里九华山麓入官,田八顷、地一顷、山三顷,籍于书院。弘治间,知府王弼复追侵没祭田。后飓风大作,书院摧折,兴化府推官詹    修葺之。嘉靖四十一年,书院焚于倭寇。御史孙    、提学胡定檄知府吕一静重修。明万历八年,张居正疏请“毁卖天下书院”。令下全国都必须强制执行,不得已,涵江书院祀田只留三百余亩,其余俱缴纳官卖。万历十四年,孔圣六十五世孙、诸生孔时中请赐复,仍奉部    ,每代择子孙贤者一人,隶名黉校主守祭祀。清顺治十一年,书院又焚于海寇。康熙元年,世孙昌期等修复正殿。康熙三十一年,再建大成门。咸丰年间,莆田县知县孔昭慈追复祀田,立孔氏家塑,聘资深儒生为老师,视同山长待遇。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