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史载名人牌坊古迹(1)
【发布日期:2014-12-16】 【来源:】 【阅读:次】【作者:林春德】

    古代,吾邑乡里有建碑坊礼制,一为表官署之碑坊,意在明地方之主政;二为表道路之碑坊,意在指示方位;三为表功臣贤德之碑坊,意在树杆立样;四为表忠孝节义贞操之碑坊,意在约束道德行为;五为表先祖官价业绩之碑坊,意在光宗耀祖;六为表科举登榜之碑坊,意在激励后昆。其制或以木,或以石,大小不一。三间曰:坊;二柱曰:阙;一杆曰:华表,即所称绰楔也。莆田古代碑坊甚多,足见文献之昌盛。

 

    1.壶兰雄邑坊 文献名邦坊

 


    坊立于莆田城关县巷南路口处,为莆田县署设,今不存。
    民国张琴《莆田县志·建设志》载:“陈光大二年始置莆田县于延陵里。明洪武三年(1370),莆田县衙自右厢迁至东北广节营旧址。东大门左右有‘申明’、‘旌善’两亭,俱东向衢路。南‘善俗坊’,北‘淳风坊’。嘉靖十年(1531),知县王矩改路南坊匾曰‘文献名邦’。嘉靖四十一年,倭寇陷城,堂宇毁尽。四十四年(1565),知县徐执策奉恩给币银重建如制。大门左为四厢馆总铺,右为榜谕房。重建坊曰:‘莆阳文献’、‘海滨邹鲁’。万历十六年(1588),知县孙继有改为‘壶兰雄邑坊’、‘文献名邦坊’。 清光绪十一年(1885),知县徐承禧重修。光绪二十八年(1902),邑人江春霖等重修。”
    据吴炎年先生回忆:为庆祝中国人民八年抗战胜利,1946年农历正月初三晚,莆田全城万人空巷,各界群众涌向大街小巷,放鞭炮庆祝佳节。不料火星掉入文峰宫街荣瑞青果店三楼的杂货间,无人发现。当晚,火星酿成大火,烈火熊熊,把整条文峰宫街变成火海,群众急将文峰宫中的妈祖神像快速转移至东岩山,公共体育场成为灾户暂存财物场所。这场火灾共烧毁百余家商店,立于县巷头的“文献名邦”木制牌坊也荡然无存。

   

 2.开莆来学坊

 


    在原莆田县城关后埭街,即今东园路莆田军分区大门对面。清《莆田县志》载:坊“为先儒郑露立,在后埭街。又有倡学闽南坊,为露及弟庄、淑立,在南寺口。”立坊誉全闽首个书院(草堂),今不存。
    黄仲昭《八闽通志·儒林》载:“郑露,字恩叟,莆田人。梁、陈时卜居南山,与群从、庄淑构书堂于其间,号‘南湖三先生’。郡人业儒自露始。【按:宋叶适志郑耕老墓,刘克庄志郑浚甫墓,及国朝(即明朝)方时举《人物志·郑济传》俱称露为太府卿。又按《方舆胜览》及《莆阳旧志》皆以露为梁、陈时人,而郑氏子孙又谓露实生于隋季,至唐官至太府卿。盖其祖昭自梁时入莆,巳尚诗、书,至露而始着,故推本言梁时也。】”
    宋李俊甫《莆阳比事》载:“莆为文物之地旧矣,梁、陈间,已有南湖先生郑露书堂。(自注:露一名褒,今广化寺讲堂是也。)唐林藻、弟林蕴肄业其地。欧阳詹自泉山诣焉。原其所倡非在常衮入闽之后也,国家涵养日久,迄今有‘三家两书堂’之谚云。(自注:以郡志、郑家谱参出)。”

  

3.倡学闽南坊

 


    在莆田广化寺口,今南湖公园地。坊为郡邑先儒郑露及弟郑庄、郑淑称“南湖三先生”立,今不存。
    郑露后裔、明代兵部左侍郎郑岳撰《南湖郑氏祠堂记》云:“吾始祖、太府卿露公,与群从庄公淑公自永泰来居南湖,莆之郑自兹始。其时莆人未知学,乃构湖山书堂,以道学倡乡之人化焉,莆之学自兹始。”
    唐御史黄滔撰《莆山灵岩寺碑铭》载:“粤灵岩寺乃莆山之灵秀焉,神授焉。懿夫岳之大山,堆下数峰,面乙壁坤,石嵌神瘦。昔梁、陈间,邑儒荥阳郑生家之。生严乎一堂,架叹诗书。既而秋,一夕风月清朗,俄有神人鹤发麻衣,丈余其状,见于堂,曰:‘诚易兹为佛宇,善莫之大。’生拜而诺,瞬而失。旋以堂居僧像佛,献其居为金仙院,即陈永定二年庚申也。山水推其奇,鹤发增其异,缁锡日萃,院落日峻。隋开皇九年,升为寺焉。”

 

4.不欺坊

 

    坊在今莆田城南市场之左,宋代立,誉行规早立,今不存。
    《兴化府志》载:南市场,“旧名行尾市,亦名:鱼行。初,唐乾宁间,异僧黄涅槃指行尾众水流之处可以立市,留谶云:‘市连义井岁时丰,水绕壶公文物盛。’越七十余年,始即其处为市。”“在市之左,通鱼行,旧名‘不欺坊’”以警示买卖之人,做生意务必讲诚信,叟幼不欺。宋绍熙二年(1191),兴化军太守赵彦励以为此名太直白,易为“隆礼坊”。为此足见吾乡邦自古重诚信,卑欺诈之民风。

 

5.五劝坊

 

    坊立于莆田城关古谯楼前,为宋时劝导、警示之作用,今不存。
   《兴化府志》载:“宋元祐六年(1091),漳州通判许长卿来(莆田)摄郡事,以其父太常卿遵作《五劝》文,曰:孝义、务学、谨身、勤力、蓄积。立碑于谯楼门,因以坊名。”

 

6.涵江书院坊

 

    在莆田涵江大街中,原为木构,南宋时期为孔氏子孙在莆田施仁惠立,宋理宗皇帝御题坊匾。明成化二年,兴化府知府岳正改为石制。民国时尚存,今已毁。
    追溯涵江书院历史,自唐贞元太和间,有先圣孔子四十一世孙孔仲良,官授莆田县令,遂定居涵江,子孙落为莆田编民。宋代朱熹路过莆时,闻有孔圣人后裔定居莆田,遂生好奇,因访其宗谱,核实无误,为请郡县改立文宣王四十九世孙孔宜户籍。宋淳祐中,兴化军知军杨栋会同涵江镇官郑雄飞建造“夫子庙”,作为书院,并拨给田以供祀事,及月廪之费。景定八年,兴化军知军徐直谅请额,理宗皇帝御书:“涵江书院”四大字赐之。元代朝廷诏求圣裔,世充山长(即今校长)。明代礼制规定,凡书院均不列于学宫,因此罢山长。然涵江书院一直是地方官府在主持修葺。明洪武十年,有兴化府同知赵享,永乐四年,有兴化府通判孙旼、董彬,正统间,有莆田县主簿唐礼,景泰间,有监运判官周询,皆有功于圣裔者也。未几,祠田被民间侵没,圣貌蓁芜,香火几废。六十二世孙淳勉于成化乙酉年间,投状于方伯张斌,檄兴化府重修。兴化府太守岳正亲诣涵江书院,以旧址卑狭,需扩展为由,乃迁走附近一座“三真君庙”。立绰禊于前,匾曰:“正学门”。其内为方池,以桥通之,历四十九级台阶。其上建“大成殿”,祀先圣“四配”、“十哲”,殿前建棂星门,左右有厢庑,其左为“思圣堂”,门匾曰:“阙里一脉”。于通衢立华表,匾曰:“涵江书院”。又于思圣堂后葺居第,以居孔氏子孙,以常太里九华山麓入官,田八顷、地一顷、山三顷,籍于书院。弘治间,知府王弼复追侵没祭田。后飓风大作,书院摧折,兴化府推官詹瓘修葺之。嘉靖四十一年,书院焚于倭寇。御史孙錝、提学胡定檄知府吕一静重修。明万历八年,张居正疏请“毁卖天下书院”。令下全国都必须强制执行,不得已,涵江书院祀田只留三百余亩,其余俱缴纳官卖。万历十四年,孔圣六十五世孙、诸生孔时中请赐复,仍奉部劄,每代择子孙贤者一人,隶名黌校主守祭祀。清顺治十一年,书院又焚于海寇。康熙元年,世孙昌期等修复正殿。康熙三十一年,再建大成门。咸丰年间,莆田县知县孔昭慈追复祀田,立孔氏家塑,聘资深儒生为老师,视同山长待遇。

 

7.明宗书院坊

 

    在莆田城内胜利路洞桥头明宗书院大门口,书院又称“兴安书院”,为古代莆田最高学府,建国后被县碾米厂占用,俗呼“莆一厂”,“文革”后期拆毁。
    明宗书院旧址宋代原为射圃地,后改为兴化府学宫。明万历乙未年,分守官徐即登与郡士大夫延(聘请)丰城李才集诸生讲学于梅峰寺,郡人知府林鸣盛以梵宇非居肆之规,议于射圃之地建书院。于是,守道郡县暨缙绅捐金,协助修建。徐即登为文记之。郡人国师陈经邦撰《明宗书院志》。清初迁界,众议平海卫学无所安置,遂将明宗书院改为平海卫学,功能性质不变,由城关孝廉郑文炳捐赀修葺。乾隆五年,兴化知府宫兆麟改为“兴安书院”。乾隆二十九年,兴化知府郭勋清理书院田租,延翰林院编修林兆鲲为“山长”。增诸生膏火。林兆鲲撰文为记。咸丰之乱,所有学田均侵没。光绪初,兴化知府刘国光、沈定均先后修复,以县粮米票余之额千余元为诸生膏火,每月官师皆有课艺,又募捐重修大成殿、两庑;顶舍建造棂星戟门、崇圣祠、藏书阁、东斋舍二十七间,规制一新。

 

8.大司马坊

 

    在莆田南门内十字街,古谯楼前街,为花岗岩石制。明万历十七年,为明兵部尚书参赞机务,赠太子少保郭应聘立,“文革”初期毁。
    郭应聘,字君实,号华溪,莆田黄石华中(东华)村人。明正德十五年(1520)生,嘉靖二十九年(1550)登唐汝楫榜进士,官历户部主事、户部郎中、南宁知府、广东布政司参议、广西按察使、广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万历二年,召为户部右侍郎,三年,改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丁母忧,归乡守孝,建别墅于莆田二十四景观之一钟潭。万历八年(1580),拜兵部尚书。万历十四年七月,郭应聘乞归莆田,居十八张厝新府,未满月而病卒,年六十七岁。赠太子少保,谥襄靖。著有《西南纪事》。明万历十七年,抚宪周寀、按院邓链来莆田巡视,在龙门下建“郭襄靖应聘祠堂”,诏令莆田知县在南门内十字街建坊,进入南门城门内第一座即“大司马”坊。朝廷赠其祖父、父亲俱为兵部尚书,其子郭良翰以荫补都察院照磨,后出为贵州黎平知府。

 

9.大宗伯坊

 

    在莆田南门内十字街,为入城第四座牌坊,址在古谯楼前街,花岗岩石制。明万历四十五年,为明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陈经邦立,“文革”初期毁。
    陈经邦,字公望,号肃庵,莆田城关庙前人,赠礼部郎中陈言之子。明嘉靖十六年(1537)生,嘉靖四十四年(1565),登范应期榜进士,官历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东宫讲读官。“时神宗(即万历皇帝)在东宫,选官僚,经邦为讲读官。及登大宝日,执经侍左右,每进讲,明白恳切,音吐洪亮,(皇)上时改容听之,赐赉甚渥,尝命咏御前笔墨砚剑,立就词四关,又应制诸诗赋,皆称旨,(皇)上大悦,御书‘责难陈善’四大字赐之。时(皇)上方冲年,向学优礼儒臣,游情笔札。而经邦仪度庄雅,进退雍容,几在经帏,莫不属目。上常呼‘白面书生’而不名”。转谕德掌坊事、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加太子宾客、吏部侍郎,改掌詹事府。万历十一年十月,升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经邦偶患病告假,诏特免朝参,并遣中官赐上尊醪羜存问。时张居正为丞相,凡太学生有议论朝政者多受惩处,甚至除名。陈经邦反对此种观点,他上疏道:“明经贡举乃朝廷盛举,学校人才之所出,宜稍宽假,以作兴士类,诸非令甲,而创新例,过为绳督者,皆一遵旧例”。皇帝批可行,海内为之振奋。后又与丞相论事多不合,万历十二年,经邦年仅四十余岁即乞归乡。家居三十年,在城西州峰建“西岩精舍”,与莆田诸名士吟诗酬唱,优游山野三十余年。皇帝亦眷念之,常问“先生无恙?”但为当权者阻碍,始终无法重新起用。万历四十四年(1616)六月甲辰日卒,年七十九岁,赠太子太保,赐祭葬。著《群玉山房诗集》、《东宫讲章》二卷、《经筵讲章》十五卷、《制草》二卷、《疏议》及《赋颂》二卷。
    牌坊立四根正方形石柱,三间,每根石柱间距约一米。三层五楼仿木结构形式,柱上设前后悬臂,枋、斗、拱精巧托住石屋檐。上层呈亭状,正中镶嵌“圣旨”匾额,中层为楷书:“大宗伯”匾额,下层又分列顶中底三块,顶部浮雕十三位人物,中部记述立坊功臣姓名,底部呈三图人物故事。整座牌坊高出地面半尺许,两旁柱底有石凸出,柱底石前后宽,东西则窄,蔚为大观。

 

10.春宫嘉客 天部亚卿坊

 

   在莆田南门内十字街,古谯楼前街,为花岗岩石制。明万历四十五年,为明太子宾客、吏部侍郎陈经邦、祖父陈一通、父郎中陈言,并赠侍郎立,“文革”初期毁。
陈经邦祖父陈一通,名宣,以字行。莆田城关人,陈靖后裔。性至孝,早年丧母,祖母鞠之,每读李令伯《陈情疏》,辄泣然涕下。一通父陈必清,手录家谱数十卷,并绘先祖遗像若干轴,独授陈一通收藏。处弟侄间以百忍自励。一通博涉群书,喜吟咏,所著诗数百首,曰《自医稿》。后以孙经邦贵赠吏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称长者;陈经邦父陈言,字宜昌,号石溪。庙前人。少家贫力学,敏博,精《尚书》,明嘉靖丙午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登李春芳榜进士。官历湖州教授、国子博士、郴州同知、泰州太守、南京刑部员外郎、郎中等。后为人所诬告,被罢官归乡。在莆田营建别墅,曰“怡老堂”。优游林下十五年卒。以子陈经邦贵赠吏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著有《尚书讲义》、《石溪俪语》、《怡老堂稿》。

 

11.平章硕辅 燮理元臣坊

 

    在莆田南门内十字街,为入城门的第二座牌坊,址在古谯楼前街,花岗岩石制。明天启六年,为明东阁大学士(宰相)周如磐立,“文革”初期毁。
    周如磐,字圣培,号镇庵,莆田黄石清江村人。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生。万历二十二年(1594)举人,二十六年(1598),登赵秉忠榜进士,官历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检讨、礼部会试分校官。四十年,任江西典试主考官、右谕德、右庶子。四十三年,任南京国子监祭酒、詹事兼侍讲学士。天启朝,升礼部右侍郎、经筵日讲官、《神宗实录》、《光宗实录》总裁。历太子宾客、吏部右侍郎掌部事。天启五年,升礼部尚书,进东阁大学士,晋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入阁为首辅。但以局势多变,忧郁成疾,四次上疏乞归,得旨予告。志书载:“如磐阅三月,既罢归”。天启五年(1625),未出京师都门,忽卒,年六十岁,赠少保,谥文懿。著有《澹志斋集》十四卷、《壬戍翰林馆课》前后集各五卷存世。两子:周霖、周霑,俱赠为中书舍人。明亡,周沾举兵响应朱继祚收复兴化府城。后清军反攻,周沾举双铁锏,以五色帕缠头,骑马突围至芦浦,被清军围杀牺牲。
    石坊四柱三门,高为三层。“燮理元臣”四大字为颜体,其下一行小字为周如磐官衔。整座石坊庄重大方。

 

表彰唐代名士

12. 徐寅通远坊

 

   在莆田城关务巷口,始建于宋,为莆郡唐代第一位状元徐寅立,今不存。
    宋李俊甫《莆阳比事》载:“徐寅,字昭梦,登唐乾宁第。梁祖受禅,再试进士第一。梁祖曰:‘是赋人生几何者耶,三皇五帝,不死何归,此为何语?应改之。’寅曰:‘臣宁无官,不可改赋。’遂拂衣归闽,梁祖怒削其名。至皇(宋)朝,其孙锋复魁天下。徐著作师仁序其父刑部集曰:‘五代国朝,吾宗廷试擢第一者二人,正字寅,吾家之伯祖也;省书铎,吾先君立诸昆也。故咏莆阳盛事者,有云:龙虎榜上孙嗣祖,凤凰池上弟联兄。’”徐寅为莆田延寿溪畔人。唐大中三年(849)生,自号钓矶,因善于诗赋,秀句连篇,有“锦绣堆”之誉。唐末朱温以梁王兼制四镇,徐寅前往投靠。引见之日,天无云而雨,朱温遂命徐寅献诗,徐寅立就一绝,诗中有“若教阴郎都相似,争表梁王造化功”之句,朱温大喜。徐寅后擢乾宁元年(894)进士,官秘书省正字。又据史载:徐寅独以赋鸣世,传写遍长安,歌洽江浙,达渤海诸国。天祐四年,朱温篡唐称梁帝,再举试进士,诏赐徐寅为进士第一名,廷见时,朱温令徐寅将其作《人生几何赋》中“三皇五帝,不死何归。”之句更改,徐寅不从,曰:“臣宁无官,赋不可改。”朱温色变,立削去徐寅名籍。徐寅客游汴梁,再返闽中,归闽王审知。官掌书记。后李克用子李存勖灭梁称帝,一年,王审知遣派使者往长安朝贺,李存曰勖提起徐寅前有撰诗侮辱先帝之事,要王审知除去徐寅,审知遂不敢重用徐寅。徐寅叹曰:“丈尺之水,前陂后堰,安能容万解之舟”。遂拂衣而去,偕妻子月君稳居于延寿溪畔。溪中有石微露,徐寅在此垂钓。因水潭曰:“徐潭”。其自赋道:“赋就神都振大名,斩蛇功与乐天争。归来延寿溪边坐,终日无人问一声”。晚年则与相濡以沫的爱妻月君垂钓于徐潭,清贫度日。徐寅有诗三百余首被《四库全书》收录。著有《钓矶集》、《探龙集》行世。后梁龙德元年卒,终年七十三岁。

 

13.孝行开先坊

 

    在莆田城关乌石街,今胜利路,明成化四年(1468),为莆郡第一位孝子林欑立,今不存。
    孝子名欑,字会道,九牧父林披从孙,莆田拱辰城门外人。唐贞元初,官福州福唐尉。母病,弃官而奔回家乡。贞元八年,遭母丧,林欑水浆不入口五日,几至殒灭。次年扶护就父坟营葬,结庐墓侧,三年乃成。春三月二日,墓松遍降甘露,有白鸟来翔,泉州名士欧阳詹为撰《甘露述》记其事,云:“其(露)滴有大如梧桐子,其味甘,莹然如珠,铿然玉声”。有“甘露三降,白乌再翔”之瑞兆,州府报上,观察使李若初遣官实地验证,奏皇帝闻。贞元十三年,唐德宗为敦劝孝道,降诏褒异,命立“双阙”于林欑家门前。曰:“唐贞元旌表林氏门闾”。时号“阙下林家”,里称为“义门”,林欑也为后人称为“孝子公”。奉敕旨族表其门闾,蠲其家徭。林欑卒后与妣方氏合葬文赋里甘露山之左厝后山(今属林桥村),《新唐书》有传。陈俊卿、王十朋、真德秀各有记,因为莆田历史上第一位钦定孝子声名鹊起。元未,双阙毁于兵火。明成化戊子四年(1468),郡守岳正迁祠于乌石山下,并建坊于祠前。弘治、嘉靖间相继修葺。

 

14.林氏孝友坊

 

    在莆田城关乌石山前(今东岩山公园前),唐代为孝友林氏立,今不存。
    《兴化府志》载:“黄滔《乌石村》诗注谓:‘即林希刘故居。’”

 

15.九牧坊

 

    在莆田城关材行巷,宋代,为唐林苇九兄弟官九刺史立。今不存。
    唐高平太守林万宠之次子林披,字茂则,号师道,唐天宝十一年明经及第,官将乐县令、潭州刺史。后因得罪权贵,贬为临汀曹椽,改临汀县令。该地旧俗崇信山鬼,民厌其苦,林披作《无鬼论》以劝导民众。廉访使奏授临汀别驾,知州事十年,有德政,声名传于京都。御史李栖筠奏授太子詹事、苏州别驾,赐紫金鱼袋,封上柱国。林披不善迎合上官意愿,遂解印归里。隐居西天尾澄渚(今折出为龙山)村四十年,志尚高洁,宠辱不惊。林披先后娶三房夫人,生九子:长子林苇:官端州刺史;次子林藻:官容州刺史;季子林著:官横州刺史;四子林荐:官韶州刺史;五子林曄:官通州刺史;六子林蕴:官邵州刺史;七子林蒙:官循州刺史;八子林邁:官雷州刺史;九子林蔇:官福唐刺史。称九牧林。

 

16.义井大街崇教坊

 

    在莆田城关义井大街内,唐代四门助教欧阳詹子孙居此,宋代,为莆田第一位钦命教师欧阳詹立,今不存。
    欧阳詹,字行周,原籍泉州晋江潘湖村(今属池店乡),唐至德元年(756)生。早年在泉州清源山上虎岩、吟啸桥等处读书,后又随母到南安高盖山(今名诗山)白云书堂读书。闻莆田有青年学子林藻、林蕴等抱负远大,遂游莆田,与九牧林家族林藻、林蕴等兄弟就读于凤凰山下灵岩精舍(今广化寺),又构别墅于西天尾福平山,娶林蕴妹妹林萍为妻。唐贞元二年(786),欧阳詹与林藻兄弟四人共赴长安应试,途经闽北浦城梨岭,路遇险山恶水阻隔,步履维艰,遂在梨岭山头镌刻诗句壮志。贞元八年(792),以第二名与韩愈、李观等同登“龙虎榜”进士,这一科全国共取进士22名。贞元十五年(799),欧阳詹再“四试于吏部”,朝廷授予“国子监四门助教”之职,此为闽省第一人授皇家最高学府教职,因世称为“四门先生”。贞元十六年卒,葬广化寺旁,子孙部分定居莆田,宋代李俊甫撰《莆阳比事》,述“义井欧阳”即为“四门詹后”,“曰仲、曰盻、曰清乡,俱登科”。并分衍为“欧”姓与“欧阳”姓。《八闽通志》将欧阳詹列为唐兴化人物之一介绍。其著有《欧阳行周文集》十卷。

 

17.累朝荣第坊

 

    在荔城区黄石镇,明永乐年间,为唐代余氏先祖余镐并明代进士余文等立。誉莆阳余氏名士辈出,今不存。
    余镐,字京周,少失恃,与长乐林慎思读书于长乐筹峰,并同登唐咸通十年(869)进士。其先祖由江苏下邳入闽,有官任建阳县令者,遂居福建建阳,后为避黄巢乱,挈家隐于莆田壶公山翠峰下。子孙聚居东埔、度尾、东华等处。康熙朝进士朱朗撰《重修校书镐公坟墓志铭》云:“公初居建阳,生唐武庙会昌甲子九月初九日午时,卒昭宗天祐元年九月初九日子时,咸通已丑登进士第,以博学宏词授秘书省校书郎。”余文,字孟质,莆田县人。明永乐十年(1412),登马铎榜进士。官历山西签事、常州知府。

 

18.方巷朱紫坊

 

    在莆田城关方巷口,为宋长官方廷范立,今不存。
    方廷范,方氏族谱载:方姓先祖方廷范系唐威王府谘议参军、银青光禄大夫方殷符之子。唐昭宗大顺二年(891)辛亥科进士,官唐温州安固尉,升福建长溪、古田、长乐等县县令,多有善政,人称:长官。卜居莆田城关剌桐巷,其巷后以方姓命名曰:方巷。方廷范以五子贵赠金紫光禄大夫。《兴化府志》载:“宋以长官方廷范居此,后诸子皆登巍科,跻膴仕,郡表其居曰:袭桂。绍熙二年(1191),兴化军知军赵彦励重立,改名朱紫。”宋《莆阳比事》载:“方殷符,唐僖宗朝为王府谘议,与其子廷范自光山来宰长乐,遂家于莆田刺桐巷。廷范六子,是为六房方。自齐卿擢皇祐第,子毂复擢熙宁第,郡榜其坊曰:‘袭桂’,既而容,武举及第。”“又有林氏由长城来,居是巷。……衣冠联延,复榜其坊曰:‘朱紫’。”

 

表彰宋代名士

19.橄榄巷仆射坊

 

    在莆田城关橄榄巷,兴化军为赠尚书左仆射陈靖立,誉莆阳陈氏名贤早产,今不存。
    陈靖,字道卿,莆田城关橄榄巷人。后汉乾祐元年(948)生。时其父陈仁壁,在陈洪进朝官泉州别驾,因劝陈洪进纳土归宋有功,授检校膳部员外郎、泉州录事参军,太平兴国二年(977),陈洪进归宋,陈仁壁年老,命次子陈靖代行。陈靖初授德化县尉,太平兴国八年,兴化军署自游洋迁入延陵里,陈靖让出私宅,举家移至橄榄巷居住。淳化四年,奉旨出使高丽。咸平三年,迁河南转运使、太常少卿、集贤院学士、左谏议大夫。天圣三年,进颍川郡开国伯,四年卒。熙宁元年(1086),宋神宗诏赠尚书左仆射(宰相)。

 

20.孝义里贤良坊

 

    在莆田城关孝义里,为宋著作佐郎陈绛立,誉莆阳名贤,今不存。
    陈绛,字伯华,陈峤后裔,莆田县人。宋咸平二年(999),登孙暨榜甲科进士。景德四年(1007),再试贤良第一名。官历起居舍人、工部郎中、河阳知府、福州知府。著有文集。

 

21.忠惠坊

 

    在城厢区棠坡蔡宅,为宋名宦蔡襄立,因蔡襄卒谥忠惠故名,今不存。
    蔡襄字君谟,号莆阳居士,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生于仙游县连江里枫亭赤湖蕉溪东宅村,宋天圣八年(1030),蔡襄年十八岁,擢王拱辰榜进士甲科第十名。官历漳州军事判官、西京留守推官、著作佐郎、馆阁校勘、福建路转运使、起居舍人、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以枢密院直学士知泉州、知福州、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杭州知府、南京留守。工书法,著有《莆阳居士集》三十卷。赠吏部侍郎。史书载:蔡襄出仕后定居莆田,宅以蔡宅名,“忠惠公知福州徙居(莆)郡之城南水亭村。”蔡宅为坐东朝西,五间厢,双座,门临官道。道路口原有县衙所立石牌坊一座,匾额“忠惠”二字。后人在其围墙外立石碑一通,镌刻“忠惠故居”。《兴化府志》云:“宋端明学士蔡公襄旧居在焉。公故仙游人,为本路转运使往来城南,受其形胜,居之。后蔡氏子孙繁衍,遂成村落,仍呼蔡宅。”宋代蔡宅,岁久倾圮,明朝景泰年间,莆田县欲取石料以他用,蔡氏裔孙应元等诣布政使石璞言状,乃止。明成化七年,巡抚都御史滕昭过蔡宅蔡公旧居,徘徊良久,命知府蒋云汉重立忠裂坊,仍匾旧额。

 

22.陈睦亚魁坊

 

    在莆田城北五里之孝义里(城厢区常太),宋代为陈睦榜眼立,今不存。
    陈睦,字和叔,一字子雍,陈动之之子,陈侗之弟,莆田县人。宋嘉祐六年(1061)登王俊明榜进士第二名(榜眼)。熙宁四年,以秘阁校理除浙西提点刑狱,六年,升监察御史、起居舍人,累迁史馆修撰,判尚书刑部,命进鸿胪卿,以直龙阁知潭州,再以宝文阁待制知广州,升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卒赠少保。

 

23.徐铎状元坊

 

    在莆田城关县巷口,宋熙宁九年,为莆郡入宋第一位状元徐铎立。牌坊旧在城厢区延寿桥头,后徐氏子孙徙居务巷,亦将状元坊迁建至务巷。明弘治八年(1495),副使汤泽为之重立。今不存。
   徐铎,字振文,一作振甫,宋皇祐三年(1051)生,唐诗人徐寅七世孙,延寿人。铎自幼好学,尝与兄徐锐同读于延寿万卷书楼。宋李俊甫《莆阳比事》载:“徐铎未第时,有瞽者过延寿,掬溪水饮,曰:‘是地有出状元。’至白杜家塾,闻侍郎方会诵书声,曰:‘吾得状元矣!’留宿而返,翼日,过铎,曰:‘此真状元,昨日者非。后果然。’”宋熙宁九年(1076),铎与兄徐锐同榜进士,授官签书镇东军判官。这一科天下文武状元尽归兴化,一时传为奇闻。宋绍圣末,徐铎以给事中直学士院,迁礼部侍郎。宋徽宗朝,以龙图阁待制知青州,后罢官,复知湖州。崇宁初,升礼部尚书,调吏部尚书。宋崇宁四年(1105),逝于任上,赠开府仪同三司。著《徐铎文集》、《易谈》、《群书总要》。

 

24.井头孝义坊


   
    在莆田城关井头街。宋熙宁年间,兴化军奉旨为林昭度妻翁氏立。绍熙二年,太守赵彦励重立,今不存。
    宋代,九牧六房裔林昭度以计偕卒于外乡,其妻翁氏守志,事舅姑以孝闻,并教二子林嗣宗、林嗣先读书至获功名。莆郡以翁氏行为上奏朝廷,奉旨在莆建牌坊曰孝义以表之。林嗣宗,莆田县人,宋熙宁六年(1073),登余中榜进士,历官房州录事参军,赠朝散郎。林嗣先,嗣宗弟,熙宁六年诸科进士。

 

25.广业里释褐状元坊

 

    在故兴化县广业里,宋元丰年间,知县边慕贤为林自立,今不存。
    林自,字疑独,宋兴化县人。“生而早慧,淹贯群经,尤邃于《易》,甫冠,再举礼部,遂游太学。”宋元丰八年(1085),以上舍生优选赐第(恩赐释褐)。“郡人以两优释褐,盖由自始”,授寿州教授、太学正、秘书省正字、著作佐郎、宣德郎。著有《周易解》、《庄子解》及诗文集。

 

26.紫璜山忠孝坊


   
    在涵江区紫璜山麓,为宋陈淬及子陈仲刚立,今不存。
    陈淬,字君锐,莆田涵江紫璜山人。少年习武,宋绍圣元年(1094),其参加科试落第,于是挟策西游。时吕惠卿为大名府知府,帅督鄜延。陈淬戎服见惠卿,卿与淬语,感其武艺,遂补入三班奉职。陈淬与辽兵战于乌原,斩敌十余级,擒其寨主,有功,升左班殿直、鄜延路兵马都监、武经郎。宣和四年(1122),授真路分都监兼知北砦。因累积战功升忠州团练使、真定路马步副总管。建炎元年(1127),陈淬任诸军统制,受命于南华阻击金兵,大胜,升大名府都总管兵马钤辖、恩州知州。金将王善拥兵十万袭击恩州,陈淬与长子陈仲刚出与辽兵战,金兵以飞刀投陈淬,其子陈仲刚为掩护父亲死于敌人飞刀下。次年,王善又率金兵围陈州,陈淬大破敌兵,升宿州与抚使。寻,宋军统制李成叛宋降金,高宗皇帝下诏以陈淬为御营使、六军都统、淮南招抚使征讨叛军,陈淬三战三捷。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陈淬领中军,与辽兵战于采石,力尽被捕,不屈,被杀害。朝廷闻报,赠拱卫大夫、明州观察使。消息传回莆田,涵江民众感其德于紫璜山麓建祠祭祀。

 

27.义井采衣坊

 

    在莆田城关义井大街旧柴行,宋绍兴四年,为方天若立。绍熙二年,兴化军知军赵彦励重立,今不存。
    方天若,字彦稽,方仪曾孙,方正中之孙,莆田县人。《兴化府志》称:“天若乃蔡京门客”。宋绍圣四年(1097),登何昌言榜进士第二名(榜眼)。官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史馆编修、无为州知军、提举两浙东路、泉州通判、福建转运判官、湖南运使。“丁母忧,服除”,为著作郎兼国史编修官,迁秘书少监,改右文殿修撰。著有文集五十卷。史书评其“凶邪”,列为宋代《佞臣》之一,《兴化府志》载:“后百余年,族孙大琮读其廷对策,甚不满意云。”

 

28.东街亚魁坊

 

    在莆田城关东街旧柴行,宋绍熙二年,兴化军知军赵彦励为榜眼李宗师立,今不存。
    李宗师,莆田县人。宋政和二年(1112),登莫俦榜进士第二名(榜眼)。官至广东潮州掌书记。

 

29.前埭侍郎坊

 

    在莆田前埭街侍郎巷口,英惠庙侧。宋代为礼部侍郎宋棐立,誉莆阳代有名臣,今不存。
    宋棐,字材成,一作裁成,又字子成,莆田城关后埭人。宋政和五年(1115),登何栗榜进士。官历福州曹椽、宁德县令、邵武知县。绍兴中,入为金部员外郎,为百万军队调度兵食。召为太府少卿,充金国迓送正旦使。迁太常少卿兼史馆、权礼部侍郎、集英殿修撰、绍兴知府,兼建东安抚使。绍兴三十年(1160),升敷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其府第仅容旋马,而宋棐还以为太宽。晚年居家览书,居一载,以疾痰上章乞退,诏以通议大夫致仕,累赠少师,林光朝为撰墓志铭。

 

30.广业里名贤坊

 

    在古兴化县广业里新县溪东,为名贤郑厚立,今不存。
    郑厚,字景韦,一字叔友,郑樵之从兄,学者称溪东先生、湘乡先生。宋元符三年(1100)生于兴化县广业里霞溪。绍兴五年(1135),朝廷举礼部,郑厚奏赋第一名,高宗皇帝闻其姓名,诏授左从事郎、泉州观察推官,升广东路茶盐司干办公事、昭信军节度推官。改左承事郎、湖南省湘乡知县。绍兴三十年(1160)卒。著有《存古易》四册、《湘乡文集》二十卷、《通鉴分门类要》四十卷、《艺圃折衷》一卷及杂说数十卷等存世。

 

31.广业里特起坊

 

    在古兴化县广业里新县溪西,以布衣郑樵被皇帝诏见立坊,今不存。
    郑樵,字渔仲,号夹际,自谓溪西遗民,学者称夹漈先生。宋崇宁三年(1104)生于兴化县广业里霞溪村。其父郑国器,太学生,重和二年(1119)自太学回家,途经姑苏病殁。时郑樵十六岁,盛夏徒步赴姑苏护榇返乡。其一边护墓,一边在越王山中西峰寺西麓筑南峰书堂,与弟励志自学,博览群书,对礼乐、文学、音韵、天文、地理、虫鱼、草木、校雠、目录进行研究。同时还游历名山大川,搜奇访古。建炎三年前后,郑樵用十年时间治经旨之学,著有《书考》、《书辨讹》、《诗传》、《诗辨妄》、《春秋传》、《春秋考》、《诸经序》等。绍兴十九年前后,郑樵完成史学巨著《通志》二百卷。并三次赴临安,向朝廷献书。绍兴三十一年(1161),宋廷授予枢密院编修官,次年三月初七日,高宗皇帝命郑樵缴进《通志》,命下之日病逝,终年五十七岁。

 

32.黄公度状元坊

 

    在莆田城关石幢街,南宋为黄公度状元立。宋绍熙二年,黄公度长子、邵州知州黄沃重修,誉江夏黄氏科第兴盛,今不存。
    黄公度,字师宪,号知稼翁,黄静子,莆田城关东里黄人。宋大观三年(1109)生,幼时寄居于涵江鳌山其姑母家,鳌山有雁阵山,临海屹立,突兀峻峭,林木苍郁,公度在此度过青年时期。宋绍兴八年(1138),黄公度考取省元,免御试,赐进士第一人。《莆阳比事》载:“绍兴八年,黄公度为进士第一人,陈俊卿亚之。里社揭以旗云:枌榆未三里,勉亚占双标。”高宗皇帝御题“澄瀛阁”于公度读书处。公度历官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兼南外宗簿、秘书省正字。史书载:“时秦桧当国,公度坐与赵鼎往来,又贻书台谏,议切时政,(秦)桧衔之,居数月,以言者罢”。绍兴十九年,差广东肇庆府通判、摄南恩守。二十五年,秦桧死,朝廷始召黄公度还朝,入殿向高宗皇帝秉报岭南府县政情,曰:“广东西路数小郡,守臣有十年不迁者,权官苟且,郡政驰废,民受其弊。”高宗皇帝曰:“若卿归吏部,当无此弊。”称旨,遂授为吏部考功员外郎,兼金部,升左朝请郎,八月二十四日卒于家,累赠正奉大夫,祀乡贤。著有《知稼翁集》、《知稼翁词》等传世。

 

33.元老旧弼坊

 

    在莆田南门内,为宋宰相陈俊卿立,今不存。
    族谱载:莆田阔口街后浦陈氏始迁祖陈仁,字以育,宋庆历元年(1041)卜居其地,因宅院前白渡湖逶迤似玉带,为风水故,遂易名玉湖。仁子陈贵,屡荐不赴,陈贵次子陈诜,字德言,传子三人:长子陈周卿,官大理评事;次子陈正卿,官朝散大夫;三子陈俊卿,字应求,号六梅,宋政和三年(1113)生于莆田白湖。绍兴七年举人第二名,八年(1138)登黄公度榜进士第,殿对时以“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称誉。官历泉州观察推官、秘书省校书郎、殿中侍御史、兵部侍郎、礼部侍郎、吏部侍郎兼侍读,参与编修国史,寻出任建宁府知府。乾道二年,升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三年,官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四年(1168),升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五年,为左相,六年,以观文殿大学士帅福州,晋银青光禄大夫。淳熙八年,封申国公,淳熙九年(1182)正月,以少傅致仕。十二年,册封少师、进魏国公。淳熙十三年(1186),加少师,封魏国公。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卒。赠太保,谥正献,赐祭葬。陈俊卿公告老返乡,自云元老旧弼,故郡即陈公府第前建此坊,因以是名。陈公府第后改为延福寺,明朝初年改为公馆,明中后期又改为杂造局。

 

34.陈俊卿亚魁坊


   
    在莆田阔口旧集市上,宋绍兴八年(1138),为榜眼陈俊卿立,今不存。陈俊卿,见“元老旧弼坊”。

 

35.后街三贤坊

 

   在莆田城关后街,明成化十一年(1475),御史尹仁为宋陈俊卿、蔡襄立二贤坊,后佥事林克贤增入林光朝,改匾:三贤。今不存。

 

36.义井宰政坊

 

    在莆田市区义井街和美巷,宋绍熙二年,兴化军知军赵彦励为宰相龚茂良立,今不存。
    龚茂良,字实之,宋宣和三年(1121)生。幼年尝在常太长基村幽化院读书。宋绍兴八年(1138),龚茂良十八岁,登黄公度榜进士。高宗皇帝朝,官历南安县主簿、邵武司法、泉州观察推官、宣教郎、秘书省正字、吏部郎中、监察御史、广东提刑、广州知州。任上,在番山建学宫,置番禺、海南县学,改广惠庵为海会浮图,惠施棺材,收无主骸骨。孝宗皇帝朝,除直显谟阁、江西运判兼隆兴知府、待制敷文阁、礼部侍郎、参知政事,以首参行相事。淳熙四年(1177),曾觌当权,欲以其门客谢廓然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中书舍人林光朝拒绝书黄。曾觌以林、龚同乡,伺机报复,恰茂良乞退,孝宗遂于当日罢职。茂良以“手疏恢复六事”奏上,孝宗怒甚,曰:“卿五年不说恢复,何故今日及此?”退朝又曰:“福建子不可信如此!”谢廓然因火上加油劾之,寻又劾龚茂良擅权不公,矫传上旨等罪,淳熙五年(1178),父子同责降安置英州,不久,父子不堪奸佞摧残,病卒于贬所。曾、谢死后,龚家投匦讼冤,淳熙十四年,丞相周必大为龚表白,孝宗遂曰:“茂良本无罪!”遂追复为资政殿学士,封秦国公,谥庄敏。

 

37.澄渚特魁坊

 

    在荔城区西天尾澄渚,宋代为林洵美立,今不存。
    林洵美,莆田县人,九牧林后裔。宋绍兴十五年(1145),考取特奏名第一名。特赐同进士出身,官广东潮州潮阳知县。

 

38.南门师儒坊

 

    在城厢区南门街半里许。里内有林艾轩墓,墓之西旧有艾轩祠。宋绍熙二年(1191),知军赵彦励为立坊,匾曰:“师儒”。至明弘治年间墓见存,而祠并坊俱废,誉莆阳理学名臣,今不存。
林光朝,字谦之,号艾轩,莆田县人。宋政和四年(1114)生,隆兴元年(1163),年五十始登木待问榜进士。官历迪功郎、袁州司户参军、承奉郎、永福知县、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馆编修、实录院检讨官、著作佐郎、太子侍读,以直显谟阁出知广西提点刑狱,升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再升中书舍人兼侍讲、工部侍郎。著有《艾轩集》。

 

39.郑侨状元坊

 

    在兴化军旧县(今仙游县游洋镇),宋乾道五年,为状元郑侨立,誉学而优则仕,今不存。
    郑侨,字惠叔,号回溪,兴化县人,宋绍兴二年(1132)生,郑樵从子。《兴化府志》载:“乾道五年(1169)廷试进士,有司奏(郑)侨策居第二,孝宗览而异之,擢第一(状元)。”官签书镇南军节度判官、校书郎,、著作佐郎兼国史实录院属官、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礼部郎中兼太子侍讲、显谟阁学士、知建宁、福州、建康府。庆元元年(1195)十二月,升同知枢密院事,庆元二年,拜参知政事。三年,再升知枢密院事、资政殿大学士,复知福州、建康府,以观文殿学士致仕。嘉泰二年(1202)卒。谥忠惠。追赠太师,封郇国公。其工书法,著有《书衡》三篇存世。史书评郑侨:“孝友端重,简淡无他嗜好。平生所为,皆有常度,故受爱知三朝,见称忠实。”宋李俊甫《莆阳比事》载:“乾道五年,郑侨以兴化人擢进士第一,先三年,则永福萧国梁,后三年,则黄定。二邑相距只介一山,福人歌之曰:‘两都相距无百里,七年三度状元来。’”

 

40.黄艾亚魁坊

 

    在荔城区黄石镇塘尾,宋乾道八年,为榜眼黄艾立。其旁侧有桥,景德里人犹呼为“亚魁桥”,坊今不存。
    黄艾,字伯耆,荔城区人。宋乾道八年(1172),登黄定榜进士第二名(榜眼)。淳熙末,召为右正言、兼侍讲,迁左司谏,升权工部侍郎、中书舍人,充金国正旦使,升刑部侍郎,以待制终。著有《尚书讲义》。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