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尚先(1785—1832),字元开,号兰石,莆田县人。清嘉庆朝进士,历官翰林编修,光禄、大理寺卿等职,官至礼部右侍郎。以考试选材、为官清廉、擅长书画而闻名。 郭尚先出身于儒学仕官之家,生于乾隆五十年(1785),自幼天资聪敏,受书香熏染,启发灵性。喜读经世书。嘉庆十二年(1807),郭尚先中福建乡试第一人(解元),十四年,登进士第,时年二十五岁。选为庶吉士,继续读书、习字。庶吉士是科举之秀,为朝廷高级文官的后备人材。嘉庆十六年(1811),郭尚先散馆,授翰林编修。 修史与充任主考官,是翰林官员的重要差遣。郭尚先在翰林十二载,先后五次奉命出任乡试考官,在莆阳名臣中尚为罕见。 嘉庆十八年(1813),郭尚先出任贵州乡试正考官。昼夜兼程抵境。入闱后,坚持“崇实学,求真才”之旨意,按既定名额,甄选文字雅驯者十四人,恭呈御览定夺。他认为,国家取士,将取有用之士而用之。欲求可用之士,必先器识而后文章。器识之大小、浅深,亦往往于文章中得其大概。 清嘉庆二十年(1815),郭尚先充国史馆纂修、文颖阁总纂,修《治河方略》、《大清一统志》等书。翌年,出任云南乡试正考官。悉心校阅试卷,历二十昼夜,按既定名额,选择其文章优雅者十四名。嘉庆二十一年(1816),郭尚先出任云南乡试正考官。考试中,“试之诗以取其和,试之经以取其融释,试之策以取其综洽。” 嘉庆二十三年(1828),翰林院例行大考。因郭尚先寓居翰林掌院卢荫浦府上,嘉庆皇帝特意拣览郭尚先文卷,谓芦学士曰:“汝家西宾(塾师、幕友尊称,亦称西席),写作俱佳,必在前列。汝宜以避辞免也。”芦学士遂辞去阅卷官以回避。阅卷官闻之,欲承顺帝旨,竟相寻觅郭尚先的考卷,将置全馆第一,终以考卷近似者充当之,而尚先之卷反列为乙等。可谓真才反为帝语所累,致使鱼目混珠,他人得利。对此,郭尚先泰然处之,毫不在意。 嘉庆二十四年(1819),郭尚先再度受命充当乡试官,将赴广东主持乡试。时郭尚先尝二度出任乡试正考官,此次广东乡试,理所当然宜为正座。不意,两年前方登进士第的河南人吴其 ,因以状元授翰林修撰而自命不凡,竟向礼部争当正考官。郭尚先豁然大度让之,而自居副考,为士论所称道。 任上,郭尚先坚持“先器识而后文章”的原则,通过文章,谨慎遴选“器识德行之士”,为朝廷所用。他认为德行器识与文章,不欲分而二之。使中举者诚能以此自淬,落选者亦以此交励于无穷。通过取士,起到引导学风士习的作用。举人试后向考官赠礼,是当时科举的惯例。考试发榜后,有闽籍举人以同乡名义登门拜谒,持白金八百两为贺礼。郭尚先坚辞弗受。自岭南归来,竹箧仅余银一两。 吴其 争正考官之事,不久为清仁宗所闻,以致终嘉庆之朝未尝起用。而郭尚先则充任《明鉴》纂修官、文渊阁校理、教习翰林庶吉士等要职。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郭尚先因父病故,丁忧归乡。时莆田因灾发生大饥荒,郭尚先以自己官俸布施,并倡议府县劝导富户出粟,由官府设点减价平粜,仍还粟主本钱,民可得粟济肌,富户亦不赔本,因此,出粟者益众,饥民赖以全活,皆曰:“郭太史救活吾侪(辈)!”郭尚先尝作《苦雨谣》曰:“稻花开时雨如织,雨师夺我口中食。妻子忍饥无奈何,私债官租定迫逼。民生民生死惟天,稻荒民饥天应怜。”反映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 清道光三年(1823),郭尚先服阕返京,补原官,又派教习庶吉士。七年(1827)吏部考核京官政绩,翰林掌院曹俪生,因尚先在本衙门撰文最久,拟予京察一等。尚先极力辞却,同僚更加敬重他。 清道光八年(1828)秋,郭尚先奉旨督学四川。时四川士不知学,科试多请枪手冒名替考,花样繁多,诡谋百出。郭尚先入蜀,惟带颜真卿、 少孙两名家字帖,悉心大力振作士风。 初到任,郭尚先便告示规定条约,违者重罚。在虁州(今四川奉节)查获枪手杨某,又于绥定(今四川达州)查获枪手黄某,皆依法处置,刹住了冒名替考的积弊。他又针对有人占田别县应考现象,规定一律以其人祖父学籍,或现居地为准,理顺了考籍,堵塞了避考之风。 时建昌县廪生私立学户名目,凡童生初应试,必勒令出钱若干共肥,否则不予保结,而不问其身家籍贯,有钱者概予签字许诺,以致体制失序,弊病泛滥。郭尚先饬令府县严肃查处,并会同巡抚大臣告示禁令,终于肃清了积年陋规积弊。 当时蜀地缺少书籍,坊间刻本为走捷径,将《诗经》等等五种儒家经典肆加删节,取名《类典》。文章大多鄙俗不雅,士子取巧精读,而不能领会全本真义,误人子弟。为此,郭尚先严厉查缴烧毁刻版,予以禁绝。由此,士人方知所学,书价亦因之急涨。 此外,当时新入学者有“红案”、“门包”等多种陋规,花费甚多,否则难以入学,贫寒儒生困苦不堪。因实行既久,以至以不法而成为当然。前巡蜀御史程伯銮,尝以其情况呈报朝廷,亦不能清除。郭尚先痛下决心,大刀阔斧悉予清除,儒生称为德政。 郭尚先在蜀巡学,清正廉洁。他时常赴各地巡察,所到例有供应。尚先每日亲手开单,惟取鸡蛋数枚而已,以免别人借其名义中饱私囊,滥费公帑。有次,仆从孙某擅向县中索取两鸭。尚先闻之,立即将其开除。一仆从姓常,偶言如此未免太苦,亦被一并斥逐。逢考试之日,他将仆隶关闭房内,不使有与外间接谈的机会。自己则坐镇堂上收卷,随阅随记,常常一夜阅一千五百卷。 郭尚先在蜀督学三年,政绩显着。无论总督巡抚或是士民,全表钦服。四川总督密疏朝廷曰:“学臣操守廉洁,关防谨慎,积弊除而真才出。本科乡试中式者,多出学臣上考,遇庸荼教官,甄汰决不姑宽。且留心地方,逢有应行真革事件,悉与臣等商榷筹办。”对其居官风德和功绩,全面如实作出评价。 郭尚先离川时,仅日记(即《使蜀日记》)数本而已。蜀人念其功德,奉祀于四川名宦祠,名留千古。 郭尚先为人谦恭,居官廉慎,从不奔竞干进。京官例于春秋季分俸,郭尚先得俸,每置之案头,相对数日而茫然曰:“吾将如何设施,以无负此禄?”他在翰林虽有名望,然而居编修之职十二年不迁秩。因翰林编修官头戴金顶帽,京师人戏呼其“金不换”。直至道光朝中期,方得较快擢升。相继授左赞善(东宫詹事府教官,从六品),司经局洗马(掌管东宫图书馆,从五品)。翰林侍读(从五品),左春坊庶子(正五品,掌东宫侍从、启奏、传令等)。翰林侍讲学士(从四品,掌撰着册文),光禄寺卿(从三品),不久,授大理寺卿(正三品)。 道光十二年(1832)年夏间,道光帝召对,问他有关河工的事务,郭尚先对曰:“臣二十三年为官,皆任学事、修撰之事,未精河工。”当时道光帝欲授任他江南河道总督之要职,该职向被视为肥缺。郭尚先却无意获取其职,显其真实无欺,不求名利之心。因此,更加为道光帝所信赖。 这年秋季,郭尚先署理礼部右侍郎(正二品),随之受命主持山东乡试。道光帝于勤政殿赐对,谕旨“(山东)大省人文所萃,落卷必遍搜阅。”郭尚先不辱使命,会同众考官三场考试,再四审校试卷,“有广收而无轻摈(轻易摒弃)”,历二十四个昼夜之力,圆满完成了取士任务。尚先在考试中受暑热之侵,得病甚重,仍扶病坚持阅卷,直至考事完毕。 这年十月,郭尚先充任殿试读卷官。因严寒受冻,前病复发,仍勉强完事。十一月,奉命充任恩监考试官。十二月,赴刑部会审重大案件。他马不停蹄,罢于奔命。归来后寒热俱作,病情益重。郭尚先因某事未完结,仍扶病上殿奏事,不意病情大作,不幸十余日后病故,年仅四十八岁。 郭尚先性情忠鲠,居官尽瘁,年未及五十,须发尽白。积劳成疾,以身殉职。殁后二十余日,道光皇帝犹痛失股肱之臣,语工部尚书白冶源曰:“郭尚先学问好,人品更好,不意如此短寿。”哀惜不已。尚先处事辛勤,治行廉洁,传诵于时。福建侯官(今福州闽侯县)人廖鸿荃督学江苏,陛辞请训。道光帝曰:“汝问郭尚先为学政,如郭尚先便不错!”又有吴其 督学湖北,道光帝亦谕之曰:“汝曾与郭尚先一同典试广东,如郭尚先为学政可也。”各省督学闻之,无不以郭尚先为风范。有同年挽联曰:“文可学,字可学,品尤可学,世谁不钦此老;年未大,官未大,子更未大,天胡遽夺斯人。”概括其才学品操,寄托哀痛之心。 郭尚先一生,德才兼具,学问文品俱好。同时又是一位极其艺术才华的儒臣,诗、书、画、印皆有成就,尤以书法闻名于世。其挚友林则徐曰:“吾闽文学侍从之臣,以嘉庆朝为盛。其声誉 赫,为中外倾慕者,兰石先生其尤也。然慕先生者,大抵推书法。”他信奉书法艺术“心正笔正”的哲理。其诗云:“执笔期于正,诚恳献素扰。温夸新样脚,须识古贤心。”郭尚先工诗能画,其诗不少是题画诗。《题黄石斋先生画松》诗曰:“贞直翻疑佞,孤根独郁幡。飘摇大厦失, 柱小朝难。柯叶终无改,冰霜任自寒。披阅风飒飒,莫共偃松看。”以松之孤根贞直,喻南明忠臣之节,亦是自我之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