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走近黄滔祠堂
【发布日期:2016-04-12】 【来源:】 【阅读:次】【作者:陈祖灏】
今年春节返莆田老家过年,虽然访亲探友家务繁多,但是忙中偷闲故地重游位于毗邻的东里黄滔祠,仿佛有一种温故而知新之感。
  伫立在黄滔祠大门前,即刻印入眼帘的是:上持着“东里黄氏大宗祠”匾额,左右两边对联分别为:“雄藩息烽火,名士集南州,规正许功,闽海一时称乐土;延福世书香,甲族开东里,文章初祖,莆阳千载仰高贤”。两扇大门画有大幅黄滔巨像,虽是根据史料创作,但仍然栩栩如生。
  漫步久违地黄滔祠堂,仿佛刘姥姥进大观园。仰望正厅悬挂有“文章初祖”匾额,无声胜有声地溢于言表:原来莆田东里始祖黄滔(840-911),字文江,唐末五代时着名文学家、诗人,号称“八闽文章初祖”、诗坛盟主。
  据介绍,东里人黄滔是黄姓入莆始祖唐桂州刺史黄岸的六世孙。东里黄姓子孙为纪念始祖黄滔德政,由十二世孙黄四如及弟、侄于元大德八年创建“思敬堂”。“思敬堂”后来成为黄氏后世分布海内外之着名堂号之一。
  光荫似箭,到了明朝天顺年间,黄氏族人又在原祠的基础上增加了下厅“    叙堂”、大门马台和东直房。整个黄滔祠占地面积约78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50.2平方米,乃为莆田市现存面积最大、结构完整、保护完好的古祠堂和古代礼堂建筑之一。从这古祠堂走出来的进士有78人,其中包括状元1人,被誉称为“八闽名祠”。
  唐末,藩镇割据,群相争,战乱迭起。黄滔离开京城,南下返闽,投奔威武军(福建)节度使王潮、王审知兄弟,以才干、文学受重用。天复初年(901年)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上表推荐,授于他监察御史里行、威武军节度推官。不久,即奉王命出使钱塘,与吴越政权修好邻邦关系。朱温篡唐,改国号为梁,一时天下藩镇(军阀)“多建国称帝”,有人劝王审知也称帝。黄滔审时度势,极
  力规劝王审知归顺梁朝。“宁做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使福建人民避免了一场战争的大灾难。黄滔为福建人民立了一大功。
  黄滔是一个练达的政治家,正史已有定论,而他的文学才干,他的诗文赋更是名冠八闽,深受时人推重!
  据史书记载,王审知治闽期间,闽地“金石志铭及国中大着,多为滔所属草”。天复元年(901年)唐昭庄遭挟持,王审知在福州建“定光多宝”塔祈佑昭庄回京,特命黄滔撰《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天复二年王审知修筑福州城,竣工之后,在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像镇守城池,又命黄滔撰写《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详记修城之事,全文洋洋洒洒二千多字,极尽铺叙之能事;句式工整,四六并用,间以杂言;文采飞扬,气势宏远,实为一篇散文佳作。其中有“清风四来,海天扩开,烟霞蓊蔚于城隅,鸾鹤盘旋于林表”等许多佳句,读了令人叹服不禁。天复三年吴越王母亲去世,王审知派使者致祭,即由黄滔代他撰写祭文。其后,南海王刘隐去世,又由黄滔代闽王撰写《祭南海南平王文》。古人评价黄的文章“赡蔚有典则,策扶教化。”
  除文章外,黄滔平生尤好写诗作赋。唐末不少诗人“尚辞轻质”,文风纤弱、内容贫乏。黄滔反其道而行之,鲜明地提出:“诗本于国风王泽,将以刺上化下,苟不如是,曷诗人乎?”所以,他的诗,都具有生活气息。时人评价他的诗:“清淳丰润,若与人对语,和气郁郁,有贞元、长庆之风概。”《全唐诗》收录他的诗作三卷,近200首。其中佳作秀句颇多,对后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的《书事》诗,无论是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望岁心空切,耕夫尽把弓。千家数人在,一税十年空。没阵风沙黑,烧城水陆红。飞章奏西蜀,明诏与殊功。”全诗用最浅近的形象,最常见的文字,深刻地鞭挞了唐末军阀混战的罪恶,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倍受苦难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可推为唐季不可多得的一首好诗。难怪当时避乱入闽的中州名士、“诗人韩亻屋、罗隐、崔道融、赵观文辈,皆与滔交,称滔文章为闽初祖云”。(见明陈鸣鹤《东越文苑·黄滔传》)。
  黄滔平生还写了大量的赋。其中《景阳水殿》、《马嵬馆娃》、《明皇回驾经马嵬赋》、《送君南浦赋》等,“雄新隽永”,被称为“一时绝调”。
  黄滔实实在在堪称为唐末、闽王时期福建最有名气的文学家,一生着有《黄滔集》15卷、《泉山秀句集》30卷,都已散失。今存《黄御史集》10卷,早已收入《四库全书》。明成化初,兴化知府岳正还特地为他建了一座“文章初祖”坊,表彰他的突出业绩。
  黄滔一生的功绩,后人以对联总结为:“雄藩息烽火,名士集南州,规正论功,闽海一时称乐土;延福世书香,甲族开东里,文章初祖,莆阳千载仰高贤。”黄滔有文集4卷被后世收入《全唐文》,诗歌208首被收入《全唐诗》,另有《东家篇略》10卷刊行于世。他的作品包括诗、赋、文和文学评论等,是唐末五代与韦庄、罗隐、杜荀鹤并列的着名诗人。由此可见:黄滔祠不仅是一座纪念“闽中文章初祖”的古建筑物,而且是一所弘扬黄滔文化的纪念馆,更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精神象征,从这里,人们欣赏“八闽名祠”今古传奇;从这里,人们看到莆田黄滔后裔,充满希望走向美好明天:弘扬民族文化,光大黄滔精神,传统薪火相传,新章绚丽多彩。
  时间匆匆,情意绵绵;触景生情,流连忘返。当参观完毕走出黄滔祠时,笔者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不禁地想起唐太宗的名言,愿与莆田黄滔后裔殷切共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