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龟山寻禅
【发布日期:2016-04-16】 【来源:】 【阅读:次】【作者:易振环】
前不久,我与同事又上龟山采风。其实,我已多次上山领略龟山的禅境。那天,天高云淡,阳光灿烂。车辆沿着盘山公路攀爬,山上的静寂扑面而来。湛蓝的天空写满了禅意,在我的内心随着云朵的飘移若隐若现,滋长起来。
  龟山,位于市区以西15公里的华亭镇境内,唐代号龟山,又称龟洋山。明代《莆舆纪胜》卷九这样记述龟山:“龟山海拔756米,气势夭矫磅礴,山尖高插云霄,群峰环护着一片方圆两里许的小平洋,此即龟洋胜地,古刹依北向南坐落期间。”
  龟山名称的由来,源自唐代开山无了禅师遇六眸巨龟的故事。或许,这是禅意在该山的邂逅,或许是一种山势与农禅自然结合。据史志记载,唐长庆二年(822年),有名僧无了禅师进入这座“狼虎有穴,樵采无径”的原始森林,巧遇“六眸巨龟”,顿然醒悟,即结茅为庵,开山建寺,白天种茶,夜间悟禅,盛名远播。后在高徒慧忠禅师的协助下,将龟山寺发展为亦农亦禅的着名禅院,成为唐代福建佛教名山之一。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又建寺院9座,僧徒多达千余人。唐八闽文章始祖黄滔《黄御史集》等20多部史乘文献与佛教典籍的记载,印证了这一点。
  龟山峰峦重叠,风物景观丰富。从龟山寺的天王殿、莲花池到鸭母石、无了祖师真身像、龟泉井,龟山处处皆禅。
  山不在高,有寺则名。龟山寺四周奇峰别致、松林叠翠、幽泉清澈,自然的禅静与僧家的脱俗之气浑然一体。据介绍,龟山寺对面有几座小山峰,左为笔筒峰,右为笔架山,另有寺西面观音佛山,东面凤冠山,以及横贯寺后、两山之间蜿蜒如游龙状的“后龙岭”。 也就是说,龟山寺座落于后龙岭下。
  以此看来,龟山在群山之中,常因周围饱含水汽,岚雾浓重,只见“云埋一半山” ,自古有“龟洋积雾”美称,与莆田旧二十四景之“三紫凌云”景观相互映衬,水乳交融。春季,雾天多,山坳里多为浓雾笼罩,逾显恬静。夏季午后多雷阵雨,翌晨就出现平流云雾,有如白雪堆积。升腾的雾气,让朦胧的古刹显得更加自然、安谧。那样的季节,漫步其中,足音清晰。寺里的钟鼓声,清脆在山峦间,让人有了一种参禅的欲望。那就来一次禅意洗礼,仔细聆听,聆听喧嚣之外的旷达与乐观,感受忙碌之外的安闲与自在。
  踏进龟山寺门前大埕,只见整个梵宇依山势而建,坐北朝南,面对笔架山。这座历史悠久、距今近1200年的古刹,以天王殿至祖师殿为中轴线分两廊左右展开,错落有序,庄严别致,雄伟古朴,巍峨壮观。史载,五代十国时,该寺逐渐衰弱,后由闽王王审知捐款重建,并赐额易名为“龟山福清禅院”,成为闽中历史上第一座标立为“禅院”的宝刹。明洪武年间,龟山福清禅院改额为寺。万历年间,莆邑名宦、礼部尚书陈经邦捐金重修法堂,后偕龟山寺主持月中禅师,全面修葺殿堂院落,时僧众云集,再次达500多人。“文化大革命”期间龟山寺被毁,其后经多次重修,如今的龟洋古刹已基本恢复原貌,保留原有的一寺一塔一井一园的建筑格局,现有天王殿等大小殿堂30厅150多间,建筑面积11600平方米。尚存唐“龟泉井”、六眸池遗迹、宋元佑年间的蓄水石槽等。
  如今,这些文物缀满文字,如一首优美的诗,抒发内心深处一种刚柔相济的逐梦理想。我在静静地寻觅那些已逝的存在,总觉得所有的背景都是多余的,唯有充满禅意的归属感在清澈透明中呈现,深邃而蔚蓝。视觉所及之处,那些断层的日子,仿佛总在铺就一段坎坷之路,唤起一种悠远的爱恋。
  龟山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逐渐形成融农禅文化、禅茶文化为一体的龟山文化。其宏盛时期,所属下院(附属寺院)颇多,连海外(马六甲)也有。民国3年(1914年)僧平章南渡马来亚,住持马六甲青云亭,寄回侨汇修建祖寺。如今,山门处迎面骈立七层宝塔——定光舍利塔,石雕匠艺精巧,已安上海外高僧定光茶身所得舍利。
  山因水倍增灵气。山涧幽泉,甘冽透明,缓缓汇入位于龟山寺附近的山塘。山塘水面碧波荡漾,天光云影,鱼翔浅底,那是一种原生态的气质与纯天然的风韵。古寺东坑,或是山坞西潭、或是明坑暗壑,每条溪流都经笔筒峰相连处的小龟峰、对面的蛇峰交界处奔流而出,如群马奔腾,倾泻而下,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壮观。
  多年来,寂寂龟山,回荡喃喃的祈祷。云飞幡卷,生命的长度,在白天和黑夜里延伸。晨钟暮鼓,敲响苦难、幸福与梦想之门。我突然觉得禅意浓浓的龟山,如一首优美的诗,在展示一种难以割舍的寂寥,却在渲染一种涛声轻卷细澜的春意盎然。
  那天,天王殿与大雄宝殿之间的石槽里百合花竞相争艳。我特地驻足片刻,凝望这难得的美丽,在享受阳光灿烂中静寂下来。整座寺静的寂然,甚至弥漫每个角落,亦如凡尘中的世事,平凡或伟大,演绎不停!
  漫步幽长的层层走廊,我仿佛看到青灯古刹,听见阵阵晨钟。那是一种淡然的空灵,远离了市井繁华,抛却了尔虞我诈,告别了勾心斗角。那是僧侣们不求永生,但求如茶人生的执着。佛像下,无了祖师手捧《金刚经》,念叨《般若波罗蜜》,梵音不绝。不论世间沧桑,他心静若止水,只为一个禅念坚持,一衣一钵,砍柴挑水,种菜采茶,农禅自然。后来,因其一生弘扬佛法,声名远播,坐化后因真身不坏,被时人誉为“肉身菩萨”。
  的确,感怀禅静是一种心境。习惯了禅静所带来的寂寞,就拥有了一种难得的幸福享受。在龟山,或坐或站或倚或步行,看一眼绿意葱茏的周遭,喝一杯芬芳而甘甜的禅茶,找一段慢慢变老的时光,你就会安安静静地让思想回归到宁静、单纯;然后寂寞如禅,习惯禅静。
  走进龟山,触摸龟山,我的思想在空旷的山坳里游走,去寻找“天上楼台山上寺,云中钟鼓月中僧”的传奇,寻找“一下锄头一声佛” 的农禅宗风。我记得东坡居士那句“也无风雨也无晴”,正道出他个人修养的极致。的确,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雨可以不是雨,晴也不是晴”泰然处世的心境观,那是一种无法言喻、颇具自然和洒脱的闲庭信步。
  此刻,龟山寺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如此宁静、厚重,甚至无法掂量。山水的刚柔相济,似言简意赅的意蕴,裂变为没有花期的鲜花,静静地开着,从未调零。我发现,诗与禅,都在生活里存在;禅与诗,是一种生活的提炼,也是一种生活的选择和默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那是自然与禅意的融合,更是难得的的性情和自然观。
  “山洼曲处皆藏寺,路遇穷时又逢僧。”从空旷的原野传来天籁点点,散发着一种难以琢磨的曲音。沉默或者静立,于尘世之外,我一直在寻觅属于心灵的原乡。
  在国人的心目中,茶与禅是一体的,因而有了“茶禅一味”的说法。茶里人生,苦中自有清香在,苦中自有甘味在,苦中自有禅意在。拿起与放下茶杯,让茶叶浮与沉,升腾禅意,让茶与禅的有机结合,那是茶悟人生。耳畔悠扬的钟声穿越千年,眼前浓醇的茶香飘逸千年。抬望眼,翻过一座小山丘,不远处一垅又一垅、层层叠叠的茶园,一眸绿意蓬勃。
  山高,雾重,气凉,“龟洋积雾”的景观正是高山发展茶业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我国,有关茶的起源最早可追朔到原始社会——“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而莆田大约隋唐时期开始植茶。《八闽通志》说“龟洋山产茶为莆之最”,据《龟洋古刹》一书作者杨美煊考证,这条记载中的“最”字含义大约有三:最早、最好、最盛。《兴化揽胜》也说“无了禅师来龟山开山,辟茶园十八处”。据宋《莆阳志》记载:“莆诸山产茶,龟山第一”。龟山寺还保存一块北宋道存禅师的残缺塔铭,上有“岁行茶汤为会”字句,仅此一端,亦足以佐证龟洋当时产茶独盛。据老杨介绍,无了祖师不仅辟茶园、育出“本山”茶种,还大力推行茶汤仪式,形成独具特色的“普茶”仪式,后被莆仙众多寺院所效法,并传至日本,丰富和发展了茶道。特别是明代,月中禅师复垦原有十八处茶园,改良培植出新优品种,经莆邑名宦陈经邦推荐敬献给内廷。万历皇帝饮后大加赞赏,特以禅师法号赐名“月中香”。如今,茶园在延续“月中香”的清香。这一抹青绿,历经弥久,只因了这份禅静,依然清晰,经年不褪,亦是禅茶文化的绝好注脚。
  其实,许多时候,人生的不快乐,只因自己给心房筑了一道厚厚的墙。只要登一座山,感受四季的变化;     一口茶,感受生活的快乐,在从容中学会珍惜、学会谅解,去把握放下与执着,禅意人生,何尝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呢?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