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悠游千年 品一抹书香的余韵
——探访历史文化名村澄渚村
【发布日期:2016-05-21】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欧碧仙 文/图】

  在人世的风雨与沧桑里,澄渚村就像一行透明的诗句,秀美却轻易就能打湿游子的眼眶。澄渚村是荔城区西天尾镇的一个行政村,又名“汀渚村”。“澄渚”也有着“水中小洲”之意,木兰、泗华、延寿诸水汇入澄溪后,自西南向东北逶迤而过,澄溪侧畔,荔枝成林,稻田连片,颇是沾染了几分《滕王阁序》“鹤汀凫渚”的意境。在历史上,澄渚村曾是一个人文鼎盛的古文化村。
  澄渚村古称“陈俞”。据《俞氏族谱》载:“澄渚之地,陈俞世族居也。”唐代邑人林蕴改陈为澄,改俞为渚,并创办了福建第一所私学“澄渚书堂”,澄渚村由此得名,辖乌石(今属龙山村),庙前、水流利、半路店、东黄、下郑与俞里七个自然村。
  走进澄渚村,河道纵横,流水潺潺,众多古民居坐落其中,居住在院墙内的老人拄着拐杖晨昏往复地在青石板上敲着,放学归家的孙儿撒着娇嚷着要听过去的故事,夕阳打在四四方方的古墙上,澄渚村顷刻似是一幅铺开的水墨画,渲染着时光,却又升腾起尘世的烟火。
  闽莆第一所私学“梯云斋”书香传世澄渚村距离市区约15公里,沿着一条平坦的水泥路,进入澄渚村,在第一个岔路口向左,踏过一座古桥,可见最早建于唐代的“梯云斋”。“梯云斋”位于澄渚村庙前自然村,据考证,这是福建第一所官学。
  “梯云斋”于南宋间一度易名为宁昌庙。此前,邑人林藻、林蕴兄弟于大唐大历年间在澄渚草堂埔构筑书堂,为闽莆第一所私学。“梯云斋”官学创办后,延纳各地学者在此讲道穷经,一时士子云集,以至“比屋业儒,俊选如林”。至宋代皆废,建炎元年(1127)林蕴九世孙林安中在原址重建“梯云斋”,但历史沧桑,几经兴衰。改革开放后,依旧重修。1997年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现修葺一新。澄渚书堂、“梯云斋”创办后,澄渚村境内人文鼎盛,名士云集。据史料记载,澄渚村历史上出现了七十多位进士,成为全国知名的进士村。
  “梯云斋”庭前的西南角有一口古井。据传说,这是创办“梯云斋”时为解决学子饮用水而挖掘的水井。古井千余年不干涸,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明经、进士及第,故而后人称此井为“慧泉”井。
  “梯云斋”院前还有两棵古榕,一似龙飞,一如凤舞,村里人誉为“龙凤呈祥”。据传,古榕为元代所植。双榕树冠交错,俯仰有致,今人在古榕下建造水上走廊和绿荫亭,亭下设石桌石凳及围栏供村民休憩赏景。碧水、亭台、古树、古桥与千年书堂互相映衬,显得清幽雅致,一壶清茶的氤氲里,仿佛可以窥探千年前书堂里的上下求索。
  闽中望族“九牧林”诗礼传家“梯云斋”附近有“九牧祖祠”。“九牧祖祠”位于今西天尾镇龙山村乌石。乌石古属仁德里澄渚村,为唐九牧林氏发祥地。在古往今来的时空里,“九牧祠堂”成为世界各方林氏后裔寻根谒祖、考古旅游的圣地。
  据史载,唐天宝间,太子詹事兼苏州别驾林披迁居澄渚。林披辞官归里后,专心兴学育才,以诗礼传家。林披生苇、藻、着、荐、晔、蕴、蒙、迈、既九子,个个俱贤。九兄弟先后擢明经,登进士第,俱官刺史(州牧),学问、人品闻于九州,后裔子孙播迁海内外,世称“九牧林家“。披公即为九牧林氏之开基祖。
  在岁月长河中凭栏独立的九牧宗祠缄默不语,只有那一幅幅红色的对联,年复一年地,一遍遍地重复着时光的故事……“九牧祠堂”原为长房林苇后裔所建,历经百年沧桑,至上个世纪80年代,祠堂已濒临圯坏,1986年乌石族人与莆诚林氏后裔热心人士发起重修,至1990年,祖祠与东侧里社均得以修复。
  祠堂内今存有“乌山”、“种槐”碑刻,碑为青石质,书楷阴刻,正面下方刻五言绝句一首,诗云:“乌石开灵境,白云护草庐。径中松菊在,解组赋归欤。”落款为“端州”。(“端州”即唐九牧长房一世祖林苇,唐时曾任“端州刺史”。)祖祠内还有一方唐代大石砚,砚边沿开有水沟,砚池中雕刻一只小龟,砚侧有一出水孔。石砚刻工粗放,古朴大方。据《莆阳比事》记载,此石砚为晋江名士欧阳詹与林蕴、林藻兄弟共用的文房四宝之一。今置于澄渚乌石祖祠内的大石砚为唐代原物。
  祖祠前还遗有一口千年古井,泉水清冽,井台下方有墨池号“螃蟹迎湫”。井旁今存一石碑,上书“砚泉”二字,落款亦为“端州”。旁边还有一宋代石孟,题款“宋天圣间丙寅林穆之造”。
  乌山诗碑、唐代大石砚、砚泉墨池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皆为唐九牧诗礼名家遗存的珍贵文物,它们缄默着坐在祠堂内外,细数着澄渚的四季。
  明清望族俞氏“七叶联芳”
  踩过青石小巷,不知不觉就走到了俞里自然村,这里保存有俞氏宗祠、最乐堂、敦叙堂、立生居第等相对完整的古建筑群和一些散落的古民居,在花树的盘绕之中,这些老屋彼此纠缠,为历史的雨露所浸润。老屋中有不少建筑从明清时期遗留至今,代表了典型的莆阳建筑风格,对研究莆田明清古建筑艺术与人文历史,都是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澄渚小学校门一侧,仍完整保存着“七叶联芳”和“甲科世第”的石刻。明清两代,澄渚村俞里俞氏家族,自俞钊到俞逊,祖孙七代科甲蝉联,时称“七叶联芳”。俞氏先后创办了榕原草堂、读书精舍、三山书舍、三山书院等多处私学。自明成化至清朝,俞氏就有郡庠士、太学生、增广生116人,举人17人,进士5人,赐七品官服者28人,知县7人,府、州官6人,布政2人。
  除此外,俞里还存有不少名人碑刻,其中最为有名的要数南宋理学家朱熹来此讲学时所题的“耕云”、“钓月”2块石碣。“寿山”、“福水”、“望洋台”、“平生一片心”等古时石碣、石匾,也无不昭示着当年浓郁的文脉气息。在今存的俞氏族谱里,保留大量有关明清两代澄渚村及附近乡村的地理、人文、科甲及民俗活动的实录,成为研究莆田明清历史的珍贵资料。
  编后每一座老建筑、每一块旧石碑,都曾承载着一个个生鲜光丽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古往今来的时空里,只有在一代一代人一遍一遍的口述与传承中获得新生。
  修缮“梯云斋”;设立文化室和农家书屋;新建庙前陈氏文化园、休闲广场和老人活动中心;组建妇女车鼓队和健身舞蹈队;设立澄渚文化教育基金会;举办首届乡村文化节;澄渚籍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陈一舟为展澄渚村1300多年历史人文主编发行《澄渚人文》……在岁月的长河里,澄渚村打开了一扇文化的天窗,挥动着历史的绸带,凝聚起散于各自然村的古老残片,拼出一张鲜丽却又不失古朴的蓝图,谱写又一段落地成诗的美好时光……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