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观天测海南沙父子兵
【发布日期:2016-08-09】 【来源:】 【阅读:次】【作者:易振环】

  南沙群岛,广阔无垠。这里海深四五千米以上,海水蓝得发黑;这里礁表温度长年高于60摄氏度,相对湿度高,天天“桑拿天”;这里多热带气旋,是台风生成的地方……然而,城厢区常太镇侯山村的陈玉书、陈竞武父子,就是在这样的“生存禁区”,曾分别在南沙群岛永暑礁观天测海7个月和半年,经历了生命中难以忘怀的岁月和自豪。

 

  山与海的对接


  “我出生在山区,这辈子却鬼使神差,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自走上工作岗位,我就开始从事海洋水文气象测报、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灾害预警报工作,一干就是41年。”采访当天,70岁的陈玉书侃侃而谈。
  提起自己的身世,陈玉书眼里透出淡淡的忧伤。他出生后三个月又十六天,父亲就因病无钱医治去世,5岁时被米汤烫伤,6岁患脑膜炎,八岁时牧牛受伤……厄运接连降临在他头上。他说,自己童年时代可谓捡回一条命。缺少父爱的老陈只好与母亲一起生活,10岁才进入学校念书。1958年修建东圳水库,他和母亲移民到大洋,后因种种原因,搬回常太镇投亲靠友,落户侯山村。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965年,陈玉书顺利考上湛江气象学校,攻读海洋水文气象专业。4年后,他正式参加工作。“那时家里很穷,母亲希望他早点毕业,以解决家庭的经济困难。”他说道。
  单亲母亲的牵挂和期盼,自然成了陈玉书的拳拳孝心。原先,他有机会去大都市天津就业,考虑到离家太远,加上母亲一人生活不便,希望能回福建工作,但最终分配到上海海洋中心站下属的讧苏启东吕四站。1977年,他调回福建平潭海洋环境监测站。老陈告诉笔者,虽说可以休假1个月,但来回奔波得花好几天,真正待在家中,照料母亲和家庭的时间不多,心里十分愧疚。
  平潭岛过去交通不便,工作环境恶劣,现在条件好多了。陈玉书说,岛上风特别大,一年有将近200天风力达到大风的标准。而他们住的是仅一层高的石头房,非常潮湿,有时连衣服都带有咸味。外面下大雨,屋内也下小雨。尽管如此,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不能中断。据他介绍,他们每天早上7:30前到气象观测场及其他各测点巡视,查看仪器是否正常,然后按各测点的观测程序进行观测和编发报,每天5次。这其中,还要计算、统计、抄写报表,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越是恶劣的天气越要去监测,这样的数据才更准确更宝贵。”这样的要求,让老陈与同事经常与海风、海水打交道,面临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
  1985年10号台风登陆时,平潭海洋环境监测站测的最大风力达17级。当时,监测站门都无法打开。从监测站到验潮测点约1000多米的路程,到处都是“飞沙走石”,行走艰难。老陈与同事两人只好匍匐前进,几乎是爬着往返。忽然一根电线杆倒下来,还好没砸着。他笑着说:“好险呀,我们命大。”
  每年4月底是赤潮发生的季节。需监测多个点,乘船出海采集海水样品,然后回站分析海水水质。有一次,老陈与同事在平潭海滨浴场监测赤潮情况,却遇上船漏水,还好及时发现,堵住了漏洞,大伙穿上救生衣,终于平安靠岸。
  如果说,一个人在花30年的时间从事一项艰辛的工作,是一种执着。那么,老陈在平潭一干就是30年,是一种热爱。30年,10950天,人生有多少个30年,那是一种怎样的历练和成长,以及说不清的失与得。
  那段时间,老陈离妻别子,默默无闻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年迈的母亲和3个儿女却由妻子黄梓梅一人照料。为拉扯孩子长大成人,黄梓梅耕田种地、养猪捡柴……晴天雨天农活也不消停,结果落下一身病。老陈说,自己远在平潭,无法照顾家庭,心里觉得特别亏欠她们母子。


  难忘驻礁的经历


  或许是,老陈的实干和山里人的身体素质“作祟”,1984年他被抽调到太平洋,在“远望三号”船上从事海洋水文气象保障工作。他说,他们从江苏出发,住在摇摇晃晃的船上1个多月,若发生火灾,跑都没地方。
  或许是,有了这次的远行和实践,老陈再次被上级组织“相中”。他说,从北到南,自己曾先后在几个单位干过,但最难忘的却是在南沙群岛永暑礁海洋观测站工作的一段经历。
  那是1994年5月,他自莆田乘长途汽车到广东湛江报到,然后乘补给舰,经三天两夜的航行,最终靠上永暑礁码头。
  他告诉笔者,虽然晕船呕吐没胃口,但走出舰舱的一刻,目光“触摸”码头上高高挂着“祖国万岁”四个大字时,一股暖流顿时传遍全身。是呀,在这茫茫的南海上,荒无人烟,唯有祖国才是他们最亲近、最坚强的后盾,怎能不兴奋呢?
  当时,老陈作为国家海洋局系统派出的工作人员之一,他与来的海南两人被编入气象分队,主要负责更换、计算和整理温湿度、降水量、气压、日照和风向风速自记记录,观测海水表层水温、盐度、海浪、潮汐,抄录、统计、编制气象和海洋水文各类报表,以及仪器的检修。的确,他们承担的工作量还不少。但由于他俩与气象分队的官兵融洽相处,配合也很默契,因此工作得心应手,有条不紊地展开。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记得上礁不到一个月,验潮井内的浮子因是金属制品,受海水长期腐蚀生锈穿孔漏水、下沉,导致验潮仪无法自动记录。幸好3个小时巡视一次,发现及时,按规范规定,记录曲线可以连起来,不至于缺测。但因仓库里的浮子与平衡锤不配套,如更换上去,验潮仪肯定无法正常运转。于是,老陈到厨房借来一把小称子,分别称称浮子和平衡锤的重量,发现浮子的重量反而比平衡锤的重量轻一些,这样会造成涨落潮时浮子再受海水浮力影响而不能正常运转。他就用一个塑料瓶装进沙子,最后把塑料瓶固定在浮子上。经几次调试获得成功,即验潮仪随潮性良好,运转自如。这次小小的改造,解决了远离大陆、仪器一时短缺的问题,不仅得到气象分队长的表扬,而且也得到了巡防区主任在永暑礁全体官兵大会上的夸奖。
  老陈一生与海洋打交道,每年防抗热带风暴和台风是家常便饭,在永暑礁也不例外。那是9432号台风,于10月23日刚好掠过影响永暑礁海面。当时风太大,达12级以上,刮掉电接风仪的风杯和尾翼。由于一时不便攀上10米高的杆子安装风仪,测风时只好在室外用手持风仪临时代替,而且只好冒着狂风暴雨高高举起风仪测风。当时永暑礁还未建测波室,观测海浪每天都在室外进行。台风影响时,八、九米高的海浪铺天盖地卷扑过来,好像要吞没永暑礁似的。老陈说,正常天气是白天3小时观测一次,而风速达到规定的标准时,必须加密到每小时观测一次。在这种大风大雨的天气里观测海浪,不但全身湿透,且还有生命危险,所以气象分队长安排两名战士保护他们。
  永暑礁海洋观测站是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于1988年下半年建成投用,坐落东经112°58′北纬9°37′,距海南三亚市大约1023公里,距祖国大陆约1370公里。礁上人员吃的、用的全是从大陆运来的。就说淡水把,补给舰每3个月才补给一次,每人每天也就供应一桶 50斤左右的淡水,洗脸刷牙、洗澡洗衣、烧开水等全包括在里面。起初,他还不习惯。老陈说,永暑礁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接近30度,怪不得命名为永暑礁,名副其实。还好房间里装了一部空调,但由于贪凉快,加上礁上的湿气大,不到三个月,他就发现左胳膊疼痛,穿衣服时手都抬不起来。回大陆后,经针灸、打针、吃药等治疗了好长时间,才把左胳膊治好。因守礁官兵多来自湖南、湖北、江西、山东等地,他们都爱吃辣椒,菜及面条常常辣得他喉咙受不了,却只好忍着。
  除本职工作外,他还在礁上参加各种军事训练,如夜间紧急集合、实弹打靶、各种轻重武器的分解和组合、手榴弹投掷等,应对海盗等偷袭。
  陈玉书在永暑礁守礁7个月,与官兵们建立起真挚的感情,结下了浓厚的友谊,他们称他叫陈师傅。


  子承父志的抉择


  陈玉书的长子陈竞武,1997年参加工作,现在厦门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崇武海洋监测站担任海洋监测员。
  2002年1月,永暑礁轮换新一批官兵,包括气象分队技术人员。陈竞武主动报名,到父亲曾去过的岛礁锻炼自己的能力。陈玉书说,去永暑礁需一定的条件:至少要有技术员以上职称的、身体健康的优秀测报员。当时孩子符合相关的条件,就支持他。他坦言,我去过,知道那里工作的艰辛,离陆地1000多公里,即使是鸟也飞不去;既然孩子决定了,就让他去吧。
  陈竞武说,儿子那时才15个月大,整整半年没见过孩子,那是一种煎熬。在礁上,观测人员不光观测、收集各种海洋水文气象资料,还要注意各种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有一次,电接风仪记录器出现了问题,陈竞武和同事冒着大风,爬上10多米高的风仪杆,拆下感应器。经检查,他们发现问题不是出现在感应器上,而是在联接电缆上,于是更换电缆,仪器又正常运转。
  其实,在监测站或是永暑礁,老陈父子遇到的危险还不止这些。
  验潮井顾名思义就是一款专门为检测记录海水涨落潮而建在海里的水井。验潮井直径大约1米左右宽,高约有五六层,就是说有20几米深。要在海底浇筑一口井,多么不容易呀!老陈说,除他们每天观测和检查仪器工作情况外,每年还要清理一次井里的泥沙等淤积物。这须用软梯绑在井口,清理人员抓住软梯爬下去,潜到井底,把泥沙一桶一桶往上提,直到清理干净。
  海洋监测员的另一项任务是测海浪的高度。这需要抛放浮筒。据老陈介绍,出海抛放浮筒是一项风险性较大的工作。如果没有实践经验,弄不好会造成翻船和人员伤亡事故。出海前,先用锚链把沉石和浮筒连接牢固,再利用涨潮时海水的浮力,使绑在船底下十几担重的沉石与船体一起上浮。船开到预定海区时,先把绑沉石的粗绳砍断,沉石就沉下海底,紧接着把锚链和浮筒一起抛下海里。然后测量浮筒周围的水深。浮筒一般抛七、八百米远,再用设在山头上的测波仪器观测。
  这些年来,老陈父子与站里同事不知往返多少次,观测记录一个个珍贵的数据。近30年来,监测站向全国海洋及气象预报业务系统发送海量的数据,填补了海洋水文气象实况的空白,大大提高了灾害性海况和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从而保障了该海域的捕鱼生产和航行安全,促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一个普通测报员,陈玉书历经出纳、会计、保管、业务负责等多个岗位锻炼,成长为工程师,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国家海洋局授予“优秀测报员”光荣称号和“ 奉献海洋纪念章”。
  2007年退休后,老陈又受国家海洋局厦门第三海洋研究所聘用,在漳州核电项目工地工作三年多。虽然远离单位,他还惦记着海洋事业。单位还给他征订的《中国海洋报》、《东海海洋》两份报纸,他常常仔细阅读。他说,有了这些信息,便于了解工作常态,以及海洋事业的一些发展情况。虽然离开永暑礁已经22年了,但从各种媒体上了解到南沙各岛礁的建设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采访那天,老陈向笔者介绍了自己作词、湛气校老师作曲的《难忘永暑礁》歌曲,展现他对永暑礁的热爱。那是一片痴情和无悔,终身不变。
  “在那浪花飞舞的南海上,有一个我心爱的地方……”歌曲《难忘永暑礁》优美的旋律飘出山坳,飘向南海。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