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溪边古道
【发布日期:2016-09-13】 【来源:】 【阅读:次】【作者:阿钵 文/图】

 

  一座村庄,而一座村庄总是会有一条溪流、一条山道,紧紧地伴随着它。
  老家西隐也不例外,伴随两条小溪蜿蜒而来的,同样有两条弯弯曲曲的溪边古道。不过,两条古道到达西隐后,却很奇怪,并不沿着汇成一溪的两岸相对双双出山,而是像家门口的两条小溪那般,也在西隐亭,两道融成了一路,然后逶逶迤迤下山而去。
  家门口靠东的溪边古道,是曾经声震莆田、仙游、永泰、尤溪四县,甚至福州的着名古驿道的重要路段——澳柄岭古道的南坡石板路,山里山外的人,都简单地直呼这条溪边古道为“澳柄岭”。
  一说“澳柄岭”,远远近近的人,特别是挑夫们,总是写满了一脸的心悸。谁都知道,这条山路,从北洋平原的边缘西天尾小村上郭起,便要一直上坡“爬岭”,都在一小段平路之后,就是长长的上坡“岭”,滑溜溜的石蹬路,一级石阶一把汗水,似乎挑的不是担子,而是溪两岸的大山。
  虽说“澳柄岭”坡陡路隘、林深苔滑,从古时到近代,却是山区通南北洋的主要道路。这条古道,谁也不知起始于什么时候?大概初始时,也是溪流伴着村庄,沿着溪流,这村走向那村,人走多了,就有了山路……这样,一山连着一山,一坳联起一坳,这山路便盘着溪、沿着山,一曲一弯、一起一伏的直通到天边。于是,山里有了出山的“坡路”,平原有了进山的“岭道”。
  尽管不知“澳柄岭”古道起始于何时,但铺上石板石块,成为堂堂皇皇的官道、商道,却有难得的文字记载。“澳柄岭”以九华山与林泉山的交会山脊“澳柄岭头”为界,分有南坡北坡,贯穿两坡的山路统称“澳柄岭”。北坡的“澳柄岭”,坡更陡,“岭”更急,好几个“之”字形急拐,难免拐得人心急火燎,故这段“岭”,还有别称“垅勾弯”(本地土话,弯来弯去的意思)。
  “垅勾弯”下到底,不远,就到了澳柄桥头。难得的文字记载,便在澳柄桥旁的“澳柄宫”碑刻上。碑刻上说,澳柄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常理,路的诞生总在桥之前。由此,可以大胆断言,澳柄岭古道铺筑石板石块,至少应在建桥的前前后后;或者说,把原来断断续续的石板路,真正铺筑连成一体的,至少应在澳柄桥建成的前前后后。
  古时,莆田的开发,是一个从山里往南北洋逐渐推进的十分漫长的过程。散落在众多山坳里的从中原迁徙而来的族群,一个个的从北搬来,又一个个的向南移去,“澳柄岭”古道是最重要最便捷的一条通道。应该说,“开莆来学”的郑氏三兄弟,当初从福州到永泰,再从永泰到莆田南湖,千辛万苦,走的便是这条“澳柄岭”古道,说不定还曾在西隐亭歇过脚,吃着干粮喝过泉水。
  宋、元、明、清各朝,直至民国时期,甚至是共和国年代公路未通山区的那段时间,家门口溪边的这条窄窄的石板古道,一直是南北洋平原连接莆仙山区、永泰、福州等地的通衢大道。

 

 

  这条古道,最是让现代人津津乐道追思的,不是古时官员上任的轿马,不是急匆匆晋京赶考的书生,不是一波波携家带口迁徙的族群,不是一批批南来北往的商贾……而是抗日战争时期,络绎不绝的挑货的人流和驮物的骡马。因为,前者实在太久太远了,很难令人勾起形象的思维;后者却仿佛就在眼前,许多上了年纪的人都还清晰地记得这些旧事,甚至有的还是亲历者。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沿海大都被日本鬼子占领或封锁,唯有残存涵江三江口一个对外港口。因此,福建急需的抗战物资和民生物品,大量的从三江口港海运进来,再走“澳柄岭”古道,通过永泰往福州地区输送。在《木兰溪 木兰江 木兰河》一书的“三江口”篇中,曾这样写道:“那个时候的梧塘、西天尾,也因为沾了涵江、三江口的光,各自都相继火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两地通往永泰到福州的长长的山间石板路,日夜是‘挑运输’(挑货)的男男女女、是驮运货物的成队骡马。” 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澳柄岭”是抗战的有功古道。
  其实,何止于此。在改天换地的革命年代,“澳柄岭”古道上,象峰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西隐亭是闽中游击队的交通站,“岭头”是革命武装的重要前沿阵地,澳柄宫是红军207团的创建之地,全副武装的闽中游击队就是走“澳柄岭”古道,入城会师南下部队解放莆田城的……因此说,这也是一条充满着现代传奇和革命激情的红色之路。
  即使到了解放初期,由于通山区的公路尚未修建,“澳柄岭”古道仍然是连接山区的繁忙交通要道。记得孩提时代,坐在老家的门口,朝溪对岸的古道望去,满眼都是来来往往的人流和一队队驮着货物的骡马。稍微长大了些,还经常会笨笨地提着“粪篮”,跟着邻家的“孩子头”,到古道上去捡拾骡马粪。
  “澳柄岭”古道上,凡有参天古榕树的地方,总是会有让人小憩的站点。榕树下,零散地摆放着些许天然石墩,摆摊的人靠着大榕树,架上几块板,简简单单的几张椅子,便经营起了解渴解饥的饮食小生意。比如,扁食汤或扁食米粉、仙草冻(“仙冻”)等。儿时,最是嘴馋这种路边的小吃。一毛钱,十二只小扁食,一口喝光了汤,还可以脸皮厚厚的又去添汤;一碗“仙冻”,拌蜂蜜的七分钱,加“糖油”(红糖浆)的五分钱,“仙冻”下肚,一路暑气,瞬间化为清爽。
  “澳柄岭”沿途,不知什么时候起,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处小建筑,或是客栈,或是饮食店,或是避雨亭,或是小寺庙……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些小栈小店依然生意红火。记得,“澳柄岭”的起点“上郭”有座“象峰寺”,向上一路的栈店有:石盘村的“潭岑”(潭边)小卖铺,“岭口岭”上的“西隐亭”,过了“度尾村”的“罗顶岸”雨亭,到“半岭”的“半岭庵”,再往上爬便是“石厝”和“岭头”。其中,最有名气的小吃是:西隐亭的“仙冻”,石厝的“   伞”(锅边糊),岭头的“碗头糕”(小碗糕)。尤其是“    伞”和“碗头糕”,蜚声古道几十里,它们的女店主“石厝珠”和“岭头妹”,更是远近闻名的“古道西施”。
  世间万物,兴衰生灭,自有其固有的法则主宰。相较于“澳柄岭”兴起繁荣的漫长岁月,古道的衰落却只在几十年之间。自从   芦溪沿岸修建了直通莆田山区、永泰等地公路后,“澳柄岭”连接广袤莆永山区的货物运输功能,就在不断弱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古道已落魄到了仅供澳柄、下    、象峰数村百姓,挑柴火去西天尾售卖的境地。到了“村村通”工程惠及山区的村村寨寨,“澳柄岭”便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数千年的繁忙与辉煌,转瞬成了空山旷谷、残道衰草,以及后人的缅怀和唏嘘。
  十几年前,曾经相约几位同好的爬山友,从西隐亭出发,重走“澳柄岭”。那时的“澳柄岭”,已然荒废多年。一路杂草、荆棘、灌木丛生,但大部分的古道石板尚且完好,只是“半岭”地段路面的石板石块被人撬翻的一塌糊涂。“半岭庵”已经毁塌的仅剩几堵残墙,石厝、岭头小筑,虽斑斑驳驳,但基本无损。又是转眼过去了十几年,不知眼下会是怎样?

 

 

  这次为了这个古道小辑,又冒着酷暑,连续两次重走“澳柄岭”,可谓一路披荆斩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走到“罗顶岸”。再往前,便是满目的青葱苍翠,荆棘、灌木、藤草,已把古道路面,覆盖的严严实实,怎么也迈不开脚了,只好悻悻而归。
  真是,人走多了,便成了路;反之,没人走,便没有了路。看来,开发“西隐亭瀑布”群,修建溪边栈道的同时,“澳柄岭”古道的修复,也是当务之急。
  家门口靠西的溪边古道,也是全线都铺着石板石块,直通游洋的兴山、石山、鲁头,常太的汀洋、后溪、山门,白沙的坪盘、龟洋、赤目岭,西天尾的下   、象峰等山里的大小村庄,是这一带山区连接山外的主要通道。
  在这条古道上行走的,基本是沿线村寨的山民。山里人带上干粮,挑着百多斤的山货、松杉木、竹制品、柴火……五更天便出发,摸着夜路,有时点上火把,攀山越岭,一步一步赶到西天尾出卖,然后换回日常生活、生产用品,以及建筑所需材料,又一步一步地挑回家里。出山回寨,一个个都是大汗如小河淌水,来回一趟,不知全身的衣裳,湿了几回,又干了几回。
  与“澳柄岭”一样,这也是一条燎原星星之火的红色传播之道。莆田历史上第一个党团支部的创建者、革命老前辈陈国柱的老家,就在古道旁的下    村。他就是走着这条古道,过坪盘、汀洋、鲁头,到仙游的兴山,一路播撒革命的火种,在兴山又创建了仙游县的第一个党支部。
  奇怪的是,这条古道到了西隐后,却不顺着溪岸出山,而是特意在西隐峡谷建了一座石拱桥,然后爬高几十步阶梯,在西隐亭与“澳柄岭”古道会合,两道并成一路后才下山。或许是遇上的西隐峡谷,奇险无比,穿越的难度太大;或许是修建拱桥的投资,比修筑余下的出山道路更省;或许是两条古道都不想天各一方;或许……至今仍像谜一样,让人百思不得一解,似乎再多的“或许”,也无法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这条古道的命运,与“澳柄岭”一样,在现代大交通的无情碾压下,也无可奈何地很快退出历史的舞台。不过,境况比“澳柄岭”稍好些,“村村通”工程利用了部分古道路段,扩展成双车道水泥路,总算是让它在临终之时,又发挥了一番余热。
  若在这条以古道为基础的水泥路上行走,还会时不时的邂逅残存的一段段古石路,特别是临溪的一些奇险奇陡的石板古阶,大部分都还保持的比较好。说不定某个时候,这些不起眼的陡坡险路,反而会成为人们炙手可热的游玩兴奋点。
  家门口溪边的两条古道,不知陪伴了小溪多少的岁月,与小溪一起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如今,它们彼此都走到了各自的转折点。
  西边的古道,幸运的对接了“村村通工程”,把部分路段,融入了新的建设,率先涅    为现代交通的水泥公路,承传了昔日的辉煌,风风光光地继续屹立在新的时代。
  东边古道“澳柄岭”,基础虽大抵保持完好,但已荒废了多年,眼下也迎来了难得的机遇。相信不用多长的时间,已被岁月磨砺的铮光滑亮的古石道,必将重见天日,一改旧时的功能,华丽转身为旅游休闲的快乐之道。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