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探寻玉涧北岩的历史文化(1)
【发布日期:2016-09-20】 【来源:】 【阅读:次】【作者:阮其山 文/图】

  明何乔远《闽书·方域志》论及兴化府形胜曰:“环城千里,并海一隅。仙境峭壶公之碧,清流奔玉涧之泉。海道舟车,介于泉福;山川人物,甲于闽中。其形胜也。”极其形象地概括了兴化府的地理形势与历史人文的特色和优势。《闽书》对莆田的山河象征,独辟蹊径,以“清流玉涧”替代木兰溪水,足显对玉涧的青睐与推崇。
  玉涧摩崖石刻城厢北磨下斜村“玉涧”摩崖石刻的发现,证明了玉涧溪流的真实存在。本文着重对玉涧的名称的由来,及其地理变迁、历史文化等,作初步探讨,以进一步开掘玉涧北岩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

 

 

  一、玉涧的名称与方位


  “玉涧”二字,始见于宋李俊甫《莆阳比事》。该书〔禅林高僧〕条载:“义存姓曾,年十二于莆田玉涧寺出家(原注:今华严寺塑像犹存),遍游禅会,缘德山(唐佛教禅宗宣鉴禅师别名),后归闽,结庵象骨山,为雪峰初祖(原注:《清源志·传灯录》)。”这里,“玉涧”是作为佛寺名称出现的。
  此后,明代几种史志在记载莆田城西地理时,皆有提及玉涧寺。《闽书·方域志》〔鸡足峰〕条云:“自大象峰发脉而来,三歧如鸡跖。唐为玉涧寺,华严院师行标者居之。”“(武宗废除佛寺),及宣宗复寺,即玉涧之北岩居焉。……刺史河东薛戎,延之入郡,同扣华严大义,几忘寝食。泊解印,与偕至北岩,题为‘华严院’,以彻(通达)祠部。”林登名《莆舆纪胜》〔鸡足峰〕条云:“自大象峰发脉而来,歧为三如鸡足然。峰前有华严寺,在唐时为玉涧北岩。宋大中六年( 1013),刺史薛凝题为华严,以僧行标能讲华严大义也。”黄仲昭《八闽通志·地理志》曰:“鸡足峰,以形似名。又名北岩。” (卷11 )根据上述史料可知,唐之玉涧寺,宋改为华严寺(院),位于玉涧之北岩,即鸡足峰前(鸡足峰又名北岩)。林登名《莆舆纪胜》又以玉涧北岩指代唐玉涧寺,《闽书》亦以玉涧北岩指代华严院。寺以地名,地因寺名。这种寺名与地名互代的笔法,在史志中是不乏其例的。
  至于唐之玉涧寺名的由来,史志未见记载。但按寺院命名的常例,寺以地名(包括山川等)是较为多见的方式之一,如莆田着名的梅峰寺、西岩寺、石室岩寺、囊山寺、龟山寺等,无不是以山(岩)命名。据此推测,玉涧寺因其地处玉涧之北岩(鸡足峰)而呼之玉涧。恰与玉涧摩崖勒石的位置吻合。故《闽书》、《莆舆纪胜》遂以玉涧北岩指代唐玉涧寺,《闽书》以玉涧北岩指代宋华严院,乃是顺理成章之事。清廖必琦《兴化府莆田县志》、张琴《莆田县志》等亦然。
  在明人的诗文中亦散见“玉涧”二字。《莆风清籁集》收录明洪武溧阳训导,邑人林赐《题翁石山房》诗,有“玉涧随夕深,萝衣谢时早。”林赐其人,史志未见载 。翁石亦不知为何人,该山房在何地?此玉涧是否为北岩之玉涧,尚需进一步查证。
  清廖必琦《兴化府莆田县志》〔鸡足峰〕条,引明御史中丞林大辂《鸡峰杂兴诗》,有“玉涧草堂静,栖栖遗世情”句。此句比较明晰地记述了玉涧的方位,可知玉涧草堂位于鸡足峰玉涧地域。以溪涧命名草堂,是莆邑的一个常例,如林尧俞之南溪草堂,俞荔之迂溪草堂等。林大辂为正德进士。
  值得注意的是,智泉摩崖诗刻:“觅胜悬崖立,凭高万象新。山灵留遗迹,天意待吾人。玉涧飞冰雪,丹书勒鬼神。世情浑欲忘,花鸟见深春。”则把智泉溪瀑亦称为“玉涧”了。现代新编《莆田文化丛书·景观文物》之〔智泉珠瀑〕条,亦谓智泉珠瀑为“玉涧三悬”,“三悬”即三级瀑布。
  由于史料不够充分,尚不能对玉涧的名称,作出地理学意义上的诠释。只能依据摩崖勒石与史料碎片,对玉涧的来龙去脉作以下初步的判读:玉涧发脉于弥陀岩、羊狮岩,于龙岭汇三溪为一涧,三悬而下,为智泉瀑布。下潴为潭,又沿深壑东去,至鸡足峰一带,折入北磨溪(智泉瀑布溪段姑视之上游;智泉以下至北磨溪一段为下游)。林登名《莆舆纪胜》云:“一行深壑,青碧沉沉,如一带绿玉,束于峭壁之下。”既是对玉涧自然景观的形象描述,亦道出玉涧名称的含意。本文则以玉涧涵括整个玉涧地域,包括北岩(鸡足峰),亦称之玉涧北岩。


  二、陈峤与北岩精舍


  玉涧北岩地区,溪山清秀幽邃,历史文化深厚 ,堪称莆田文化圣地之一。追溯玉涧北岩的历史文化,首先要提及唐代的陈峤与北岩精舍,可谓之源头和象征。
  陈峤字延封,号景山,为首任莆田县令陈迈后裔,唐父大理评事陈齐长子。兄弟九人,皆修业儒学。陈峤龆龀好学,弱冠能文。与高阳许龟图、江夏黄彦修,居莆城城西北岩精舍一同读书。
  旧志对北岩精舍的记载“精舍”本指古时隐士或僧人修行之地。一些学者亦设立精舍,聚徒讲习儒学。北岩精舍位于莆城城西鸡峰山,环境清幽秀美,离城市二三里,既便利进出,又避开城市尘嚣 ,成为士子潜心习学的理想之地。陈峤等人在北岩精舍,修学五年而业成。许、黄二人西上举试,陈峤复居北平山继续修业,又是五年时间。
  他的同代人黄滔,记述其十年寒窗苦学情况是:“两地穴(穴居)管宁之榻,十霜索隋氏之珠,然后应诏诸侯,求试宗伯。”可见,陈峤是经过十年寒窗苦学的充分准备后,才西上长安应诏科试。
  唐时科举,须有朝中名士荐引方可。莆田开化较晚,举子往往是“朝无一命之亲,路无回眸之旧,犹孤根寄不食之田也。”(欧阳詹 《上郑相公书》)正如黄滔所云:“咸通、乾符之际,豪贵塞龙门之路,平人艺士,十攻九败”。举子西上应试,虽学富五车,只因无人赏识,加上科场腐败而往往落第。故士子之成功,与其取决于比试学问见识之深浅,不如说是干谒投贽,拼请托举荐的功力与机遇。求功名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求取名士权贵赏识的过程。众多清寒举士,无不是历经艰辛与屈辱,“昏投哲匠,神拜先哲”,沟通关系,找寻知遇,耗尽了年富力强的壮丽年华,历尽世态炎凉。《唐摭言》载: “陈峤谒安陆郑郎中,三年方一见。”可见请托举荐其难。最终只有极少数成为幸运者,一旦金榜题名,早已两鬓全白,垂垂老矣 。而更多则是“半生随计,没齿衔冤”。
  陈峤历经十年寒窗之苦后,又在举场沉沦了二十年之久。黄滔追忆陈峤当时应试历程曰:“洎宣皇之後年,则夫子之斯出。持曾参之孝行,袖孟轲之文帙。荐赋诸侯,上书圣日。射宫而劲挺弦矢,艺圃而葳蕤华实。难亨者吾道,难偶者至公。管仲三奔,非战之过。孙宏十上,盖时未通。七千里而辛勤上国,二十年而惆怅东风。人皆一一以兴愤,我独孜孜而养蒙。”可知其漫长与艰辛。遂于光启三年(887)以《申秦》得意中第(第十二人),时年六十三矣。
  陈峤的成功登第,极大地鼓舞了吾莆一班久困科场的苦行者。时为举子的黄滔,已蹭蹬科场十六个春秋,对陈峤中试甚为振奋,赋诗《喜陈先辈及第峤》曰:“今年春已到京华,天与吾曹雪怨嗟。甲乙中时公道复,朝廷看处主司夸。飞离海浪从烧尾,咽却金丹定易牙。不是驾前偏落羽,锦城争得杏园花。”陈峤释褐后摄京兆府参军。辞官回闽后,辟为大从事,迁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王审知主政时奏授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光化二年(899)十月卒,年七十五。所着表记、奏牍凡三百篇。《莆阳比事》《弘治志》谓有《文集》二十卷。陈峤墓在县东北兴教里福平山之麓,这里尝是他二度修学之地。
  陈峤为人谨信,居家纯孝,事继母尽礼,父死时庐墓三年,泣血有闻,乡人称道。晚年归乡后,孤身一人,清贫乐居。《唐人轶事汇编》引《南都新书》曰“陈峤孑然无依,数举不遂,蹉跎辇彀(京都),至于暮年。逮获一名还乡,已耳顺矣。乡里以宦情既薄,身后无依,乃以儒家女妻之,至新婚近八十矣。合卺(成婚)之夕,文士竞集,悉赋催妆诗(旧俗,成婚前夕,贺者赋诗,催促新妇梳妆,名之催妆诗。),咸有生荑(荑,植物的嫩芽。以枯树长新芽,喻老人娶少妻)之讽。峤亦自成一章,其末曰:‘彭祖尚闻年八百,陈郎犹是小孩儿。’座客皆绝倒。”显示其诙谐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陈峤与邑人徐寅、黄滔等,差不多是同一时期西上京师追求功名的“铁杆考友”,都是几十年如一日,奋战科场的志士。徐寅历经十七个春秋始登第,黄滔更是苦战了二十四年始告成功。三人回闽后又尝同在王审知幕府任职共事,期间常有唱和。晚年归乡后亦时有过从,可谓毕生之知友。黄滔称他为陈先辈,景仰有加。不仅仅是敬重之心,亦是莆阳科举大业发展轨迹的真实写照。
  陈峤逝世后,黄滔亲自撰写《墓志铭》与《祭文》,悼念他的高品格及其功业。特别强调陈峤在莆阳科举大业的历史地位与突破性贡献。曰“:愚与公同邑,闽越江山,莆阳为灵秀之最。贞元中,林端公藻,冠东南之科第,十年而许员外稷继翔。其后,词人        (连续而不倦前进),若陈厚庆、陈泛、陈黯、林颢、许温、林速、许龟图、黄彦修、许超、林郁,俱以梦笔之巾词,    金(一箱金子,喻博学)之学,半生随计,没齿(终身)衔冤。旷乎百年,而公追二贤之后,七年而徐正字寅捷,八年而愚(原注:缺一字),莫不江山之数耶?”指出陈峤填补了林藻、许稷折桂以来八十多年空白的贡献,成为莆阳科举史上进士第三人(陈峤亦是莆阳陈氏进士第一人)。在莆阳科举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七八年后,吾莆徐寅、黄滔等人接踵登榜。他们无疑是莆阳举业的先头部队,开路先锋。正是在他们的引领垂范下,又历经几百年的接力传棒,艰辛积累,始有吾莆宋明举业的辉煌壮丽,铸就文献名邦的声名。
  闽莆史志皆有陈峤传,内容采自黄滔《司直陈公墓志铭》。其晚年再娶的《自赋催妆诗》,亦为《全唐诗》和诸家笔记小说广为传抄。
  玉涧北岩精舍作为陈峤出山的起步点,在莆阳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正基于此,笔者谓之为玉涧北岩地区历史文化的源头,同南山、北平山一起成为莆阳文化的圣地。
  诚然,我们今天不宜单以中第与否论英雄。从黄滔的《墓志铭》、《祭文》,及周瑛《弘治志》的解读看,陈峤当年与许龟图、黄彦修同在北岩精舍读书,五年后结业。可见是有师儒执教而非自学,其师儒虽名不见传,却是莆阳文化的热心传播者。蛰居北岩精舍、南山灵岩精舍和北平山福平别墅等三处学堂的启蒙师儒们,他们同样是可尊敬的莆阳文化的开拓者和无名英雄。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