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探寻玉涧北岩的历史文化(2)
【发布日期:2016-09-27】 【来源:】 【阅读:次】【作者:阮其山】

  明何乔远《闽书·方域志》论及兴化府形胜曰:“环城千里,并海一隅。仙境峭壶公之碧,清流奔玉涧之泉。海道舟车,介于泉福;山川人物,甲于闽中。其形胜也。”极其形象地概括了兴化府的地理形势与历史人文的特色和优势。《闽书》对莆田的山河象征,独辟蹊径,以“清流玉涧”替代木兰溪水,足显对玉涧的青睐与推崇。
  玉涧摩崖石刻城厢北磨下斜村“玉涧”摩崖石刻的发现,证明了玉涧溪流的真实存在。本文着重对玉涧的名称的由来,及其地理变迁、历史文化等,作初步探讨,以进一步开掘玉涧北岩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

 

  三、华严古刹的兴衰


  华严古刹,是北岩玉涧历史文化又一象征 。其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唐宋时期莆阳历史文化的一方宝地。
  这里尝是莆田的禅林福地。张琴《莆田县志》云:“当时莆地文化方开,而名僧辈出,为清源佛国,诚不虚矣。”时莆田有二十四丛林。玉北岩鸡足峰的华严寺,盛极一时,与南山广化寺并称,有“南广化,北华严”之号。
  考史志,华严寺唐时为玉涧寺。至禅师行标时声名大振,为信众所仰赖。《闽书》载,行标俗姓方,莆田人。仪梵肮脏(高亢刚直貌),言词雅直。幼投监寺神皎出家。贞元十七年(801),辞师北游,抵京荐福寺受戒品,诣章教大师法会。章教奇之,令首其众。寻为功德使推入道坊,宪宗善之。元和十一年(816)东归。武宗废除佛舍,师庐于西岩石室,律身守道,如居千众。及宣宗复寺,即玉涧之北岩居焉。县令中心甄宿,与莆之士庶,争沐醍醐,共隆兰若。刺史河东薛戎延之入郡,同扣华严大义,几忘食寝。洎解印,与之偕至北岩,题之为华严院,以彻祠部。廖必琦《莆田县志》载,宋大中六年(852),刺史薛凝题为华严,以僧行标能讲《华严大乘经》也。十一年(857),疏闻于朝,始改为寺。华严寺有浮屠七级,有泗洲像。旧经云,僧行标于泗洲请大圣真像,会溪流暴涨,得樟木一根于水中,遂刻焉。乾宁五年,县令吕承佑造塔三层,后火,塔尽焚而像如故,时俗异之,随复建塔。
  史志记载源于黄滔《华岩寺开山始祖碑铭》,而《碑铭》所述更为详尽。黄滔青年时尝登门造访过行标,同寺僧亦有往来。登第后东还,重游金地时,大师已驾鹤三十余年矣。遂“胶掌而拜影堂,腹稿而铭遗美,高度评价其品德功德。谓其“师仪肮脏,言词雅直,冲默(淡泊沉静)而明敏,慈恕而刚毅。儒书皆通,三皇五帝之道,言未尝及,而人知其博古也;经论综贯,天堂地法之说,舌未尝举,而人皆务崇善也。所至请风凛凛,政所谓释子之高杰者也。”并敬刻碑铭,以传美名。
  继行标禅师之后,玉涧寺又有一位着名高僧义存。《莆阳比事》〔禅林高僧〕条载:“义存姓曾,年十二于莆田玉涧寺出家(原注:今华严寺塑像犹存),遍游禅会,缘德山(唐佛教禅宗宣鉴禅师别名),后归闽,结庵象骨山,为雪峰初祖(原注:《清源志传灯录》)。吴任臣《十国春秋》载:“僧义存,泉州南安人,姓曾氏,家世奉释典。义存在襁褓间,闻钟梵声,辄为动容。年十二(大和七年,833年),从父游莆田玉    (涧)寺,见庆元律师,遽拜曰:‘我师也!’遂留焉。十七剃发,谒禅僧宏照,宏照抚而器之。已,往幽州宝刹寺,受具足戒。咸通中回闽,登象骨山创院。乾符间,僖宗赐号‘真觉大师’。太祖入闽,问义存:‘象骨山何奇?’答曰:‘山顶暑月犹有积雪。’太祖曰:‘可名雪峰。’雪峰遂由是名。住闽四十余年,门下常千五百人,称之曰‘雪峰和尚’。开平二年(908)夏五月卒,年八十七。”黄滔《华严寺碑铭》云:“地自人胜,名由道高。”正是行标、义存两位大师的功德,使玉涧寺声名大振,远播四方,为民众所仰赖。《闽书》载,宋李长者宏,欲作木兰陂,南坡成,累坏,是后众心孤疑。宏诣僧伽塔下,百掷    杯,上下如一,众心不惑,遂以成陂。玉涧北岩华严寺,环境深幽,风光秀美。黄滔这样描述:“烟峦蔽亏,朱碧掩映;前俯平川,后峙奔峤。”又有妙峰堂、壁立轩、环秀亭等游息设施,加之高僧博学高德,引来莆田儒士争相前来谈玄唱游。
  黄滔有《送僧归北岩寺》诗。“北岩泉石清,本自高僧住。新松五十年,藤萝成古树。题诗昔佳士,清风二林喻。上智失叩关,多被浮名误。莲扃压月涧,空羡黄金布。江翻岛屿沉,木落楼台露。伊佘东还际,每起烟霞慕。旋为俭府招,未得穷野步。西轩白云阁,师辞洞庭寓。越城今送归,心到焚香处。”宋兴化军通判刘子    《次韵张守同往华严寺》诗:“浅水荷花开傍桥,晚钟楼殿碧山椒。林松绕路行不彻,野鸟避人飞更遥。喜有高情共丘壑,应须长啸混鱼樵。老僧好事能延客,未觉山房苦寂寥。”刘子    ,宋理学家,字彦仲,号屏山,建州崇安人。精通理学。高宗建炎四年(1130),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学者称屏山先生。精通《周易》,朱熹尝从其学。其为政务存大体,诚心爱民,尤汲汲于劝民兴行。张守,即张宗臣,同年以右朝散大夫来知。
  明御史中丞、邑人林大辂《鸡峰杂兴诗》:“玉涧草堂静,栖栖遗世情。烟霞元发改,岁月白鸥盟。门避高轩过,席从野老争。幽居春不浅,风雨近山城。”大理寺少卿黄巩诗:“风送溪流一棹轻,断云树里夕阳明。山庄野寺相过地,莫怪庞公不入城。”邑人、漳州教授柯举《游华严寺》诗:“旧游曾记此山川,万事回头一梦然。蚤岁不知人易老,晚年方信世无禅。樵歌牧唱千村暮,莺语花香二月天。人境了然描不就,山僧对我更谈玄。”
  明林弼诗:“法王宫殿历千春,乱后轩楹又一新。门外兵洧存归垒,山前古冢出青磷。蕉花径绕风声冷,菜甲庭平霁色匀。僧老伴游能不倦,兴亡指点说都真。”明嘉靖中布衣卓中立诗:“龙桥近午入华严,春草萋萋覆水帘。莫向禅宫叹消歇,兵戈谁复门闾阎。”
  我们从以上诸诗,品尝当年华严寺与玉涧北岩地区深幽秀美的山川景色,寺门兴衰,和僧家的热情待客,同时亦读出诗人的其人其志。
  值得一提的是,华严寺的环秀亭又是宋兴化军进士题名之所(或谓为新科进士放榜之处),立碑题记莆郡登科者姓名,以示纪念。玉涧北岩精舍又是莆阳进士第三人、唐进士陈峤等人读书之处。因此,在莆阳文化教育史上,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惜,华严寺于元至正十六年因火灾而毁,不久复建,至明遂为废墟。万历间,有僧重建佛殿一座,寻废,清乾隆时移下平地小构。其后,终不能恢复昔日的辉煌而衰落荒废,不能不说是莆阳文化的一大憾事。
  笔者尝走访北磨下斜村乡老,称故老相传华严寺尝有九座殿,头殿在今梅园路与荔城大道交会处一带,并有大片寺田。可以想像其规模制式之恢宏壮伟,堪与南山广化寺匹比。北岩鸡足峰因华严寺而俗称寺山,今则讹为诗山。寺院旧址,现已被别墅所圈占,壁垒森严,游人莫入。无法探寻、凭吊曾经盛极一时的华严寺历史遗迹,重温先贤的功德精神。仰望巍巍北岩,不禁吁嘘而叹矣。
  

四、蔡襄寻溪轶事


  周瑛《兴化府志》载,宋名臣蔡襄,尝往兴化西门的上溪游观,并有唱咏诗《丙申五月游兴化西门上溪》:“寻溪因过上溪游,雨过溪浑水乱流。因傍堤松却飞盖,为闻山鸟辍鸣驺。平田    (稻禾摇动貌)青云合,满屋芭蕉碧玉抽。开济无功须早去,故时瓜陇有通侯。”满山芭蕉碧玉抽按,从诗题之“丙申年”,可知此诗作于为至和三年(1056)。据宋湖民《蔡襄年谱》,至和二年六月,四十四岁的蔡襄,以枢密直学士出知泉州,遂奉老母及家眷赴泉州任。途中,长子蔡匀与妻葛氏不幸相继病卒,于三年二月至泉州任所。四月中旬,接移知福州诏命。未行,并上状乞请仍知泉州,留居兴化军听候朝命,遂有兴化西门上溪之游。该诗以东陵侯种瓜之典,流露归隐故山田园之心。
  尽管如此,蔡襄依然忠心耿耿,为国为民。六月,再奉诏知福州,八月到达任所。任上振作治政,修城开河,兴学重教,不遗余力为民造福。不久,又改知泉州,募建万安桥,作《荔枝谱》。嘉佑六年(1061),擢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可谓重用也。
  蔡襄诗云:“寻溪因过上溪游,雨过溪浑水乱流。”可见其过上溪是为了寻溪。那么,其所寻之溪又是何溪?是否就是慕唐时之名,寻玉涧之溪?
  其实,莆郡史志对上溪有着比较明确的记载。周瑛据《通志》所载“上溪在府西常泰里,发源林葬坑,南流至南门第二桥,与木兰溪北流水合”,确认上溪就是北磨溪。张琴《莆田县志》亦明确称,“上溪。自智泉、玉涧、下磨至南门桥”。林登名《莆舆纪胜》考察莆田河川源流,亦是把智泉作为上溪的上游。再以北磨的地形地貌看,北磨溪上游地域,除了一些无名小溪涧外,北磨溪(上溪)是当地唯一的一条大溪,其上游即智泉瀑布下泄之流,玉涧之溪。除此而外,别无他溪。故蔡襄过上溪所寻之溪,当位于上溪(北磨溪)上游的智泉玉涧之处。 由此推测,蔡襄过上溪所寻之溪,应当就是慕唐时之名,寻玉涧之溪。蔡襄诗中所记述的堤松飞盖、平田   、满屋芭蕉等风光,正与其地情吻合。至今北磨村民仍有种植香蕉的习惯,而二十四亩村地带,恰是一片平洋,传统种植水稻。
  北磨乡村蕉林诚然,这个推测仍须新的史料进一步佐证。然而,不论如何,蔡襄出游上溪并留下诗篇,表明北岩玉涧地区溪山对他的吸引力。大宋名臣来游,留下一曲唱咏,成为北岩玉涧地区历史文化的又一亮点。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