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宋代莆田的教育(下)
【发布日期:2016-11-01】 【来源:】 【阅读:次】【作者:林祖泉】
东岩院  在莆田县城北东岩山(今属莆田市荔城区),邑人刘朔创办。
  植德堂 在莆田县西天尾白杜村(今属莆田市荔城区),邑人方峻创办,聚徒讲学,    井舍旁,祷曰:愿子孙居官如此水。及卒,程颢作行状,范祖禹作墓道碑。
  仰止堂  在莆田县城厢白湖村(今属莆田市荔城区),邑人陈宓创办。因取“高山仰”之义,以名其堂。
  郑氏书堂 在莆田县木兰溪之旁(今属莆田市城厢区),邑人郑耕老读书之处。
  东湖书堂 在莆田县城厢南门(今属莆田市城厢区),邑人黄绩创办。
  木兰书堂 在莆田县木兰陂北(今属莆田市城厢区),邑人郑安正创办。
  东里书堂  在莆田县城厢东里(今属莆田市荔城区),邑人黄仲元创办。
  一经书堂 在莆田县城中东厢(今属莆田市荔城区),邑人方万创办,留意经术,笃于教子,朱熹名其堂曰“一经” 。
  金石山书堂 在仙游县东北金石山南侧(今属仙游县龙华镇),邑人陈襄创办。
  菜溪书堂 在仙游县菜溪岩(今属仙游县象溪乡),邑人陈易创办。
  龙华书堂 在仙游县龙华寺(今属仙游县龙华镇),邑人林彖创办。
  澄坑书堂 在仙游县阳澄坑(今属仙游县石苍乡),邑人郑侨创办。
  东湖书堂 在仙游县城东东湖(今属仙游县城东镇),邑人陈尧道致仕后归隐于此,读书讲学,为文论道。
  双林书院 在仙游县永兴里(今属仙游县赖店镇),邑人茅知至以国子监助教归隐双林寺,后改建双林寺为双林书院。聚徒讲学,问鼎理学,世称“道南一脉” 。
  大飞书院 在仙游县城北大蜚山(今属仙游县赖店镇),邑人喻畴倡建。以读书、为文自娱,以讲学、唱酬为乐。
  夹   书院 在仙游县东北麦斜岩(今属仙游县钟山镇),邑人郑樵在此讲学。郑樵去世后,生徒改称为渔仲书院。
  庄山书院 在仙游县园庄(今仙游县园庄镇),邑人王迈创办。
  麦斜精舍 在仙游县东北麦斜寺南侧(今属仙游县钟山镇),邑人谢洪致仕后,归隐于此,以传道授业为乐。
  静和轩 在仙游县东北麦斜岩(今属仙游县钟山镇),邑人黄公偃不仕而隐于此,立轩设堂,修学养志,并聚徒讲经。
  圆通堂 在仙游县东北麦斜岩(今属仙游县钟山镇),邑人黄钟晚年隐于此,以讲学、着述为乐。
  南峰学堂 在兴化县广业里南峰寺(今属莆田市涵江区),邑人郑樵与小弟郑    读书之处。
  夹   草堂 在兴化县广业里夹    山(今属莆田市涵江区),邑人郑樵搭建的著书之处。
  溪东草堂 在兴化县广业里巩溪东(今属莆田市涵江区),邑人郑厚的读书之处。
  芗林讲堂 在兴化县广业里芗林寺(今属莆田市涵江区),邑人郑樵和郑厚的讲学之地。
  还有许多知其书堂而不知其创办者,如莆田县的闽阳书院、考亭书院等;仙游县的东山书院、会元书院、文昌书院等;兴化县的平福斋、真斋斋、读书斋等。
  莆田士子把教书育人视为神圣职业,以献身教育为荣。他们或功成身退,以教书为乐事;或无意仕途,终身以育人为业;或科举失意,转而讲授学问;或迫于生计,而受聘为师。涌现出如杨在尧、林迪、茅知至、林光朝、郑樵、郑厚、林立之,林彖、宋藻、黄补、黄绩、陈宓等一大批教育名家。甚至连外地名人学士如朱熹等都前来莆田讲学授徒。“凡三至焉,趋风承教之士不少” ,民间兴学的这种传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并转化为社会风气。书香飘逸,书声琅琅,“自井邑而达于田野,弦诵之声远迩相闻” ,“市井田亩之徒,悉能识书、画、字” ,“十室九书堂” 等,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民办教育的普及为四方学子缅然而起,一心向学,进取科第,提供了良好的外界环境。
  宋代莆田教育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那就是捐资办学蔚然成风。当时,捐资办学成为时尚,甚至连穷人寡妇也以兴学为荣。遍布兴化大地各个角落的众多书堂、书院、私塾都是由莆田人节衣缩食而创办的。史实表明,地方上的官员和百姓为了本地的文化、教育和政治利益,都十分注重教育事业,力图使乡里子弟有更多受教育的机会,然后参加科举考试步入仕途,从而达到提高本地区政治经济地位之目的。
  更有意思的是,宋真宗的一首《劝学诗》,将读书、科考、入仕三者之间的联系以及带来的种种好处,描绘得淋漓尽致,确实影响了士人上百年之久。《劝学诗》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逐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正由于这种“学而优则仕”思想的驱动,科举便成为当时对学子最具吸引力的事业。毫无疑问,这种劝学观念约定法成,习久成俗。据宋人所云,时兴化军学生之多,学风之浓,十分动人。如仙游县“乡闾右学,后生不儒衣冠,不得与良子弟齿。岁时即先生旧德,以指授经术。其为词章,相与讲导,锻成一律。进取科第,若逢蒙之射而陶朱之贾。其失中而莫售者鲜矣” 。这些士子努力向学、以儒为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应举入仕,归根到底还是受到科举取士的激励和推动。同时,与宋代兴化人崇儒重学,读书人地位较高也不无关系。莆田自唐至宋,以教授为业者数不胜数,甚至有两三代相继为师者。他们虽然生活清苦淡泊,但能以推广教化、传播学术思想为己任,因而普遍受到世人的尊敬。此外,民间 “天地君亲师”的观念深入人心,“隆师以重道 ”  、“父兄无不敬先生” 的良好社会风气,也大大促进宋代莆田教育的兴盛。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