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区三江口镇哆头,因其地貌呈尖三角形,又濒临兴化湾,从海上遥望,像探海的鳖头,故雅称鳌头。鳌头境内有大小社庙三十余座,供奉文武诸神,其中以“文霞社”宫最为悠久。 社,是指古代乡村的基层管理单位,古时将二十五家划为一里,同一里内共立一社,时间一长,则“里”“社”互用,一直沿用至明清。据村里的长者讲,“文霞社”的得名,与涵江望江河有关。涵江自古水系发达,河沟纵横。先民傍水而居,依地形或建筑起名,或“宫下”或“洋尾”或“江口”,不一而足。文霞社地处望江河下游支流的尽头,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直呼“望下社”,即望江下游的一个村庄。因为“望”和“文”方言同音(Wan),“下”和“霞”汉语同音(Xia),几百年来,口耳相传,终定“文霞社”。 文霞社宫坐落在下萝沟前的一块平地上,“溯自明初,里人建立庙宇至国朝,迄今(同治二年,1863年)多载,屡被风雨飘摇,榱崩瓦解,兹者耆老同诸董事捐金重建”,单檐歇山顶,燕尾脊的建筑风格,传承着独特的乡土民俗民风。宫内梁上悬挂着书于同治甲子年(1864年)的“护群黎”三字牌匾。字体刚健挺拔,内敛严谨,温文儒雅,平添几许沧桑。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距文霞社宫翻建竣工52年(1915)后,文霞社迎来了一位老者。他,从诡谲难测的晚清政治舞台走来,从乌烟瘴气、尔虞我诈的官场走来,回到阔别多年的桑梓之地,回到民智初开的乡土山野中。他,风餐露宿,为地方公益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尤其对水利工程,亲董其事,力促其成。“造功德无量,万家生佛口碑留”(张琴语)。他,就是被梁启超誉为“古今第一御史”的江春霖。江御史如炬的目光在“护群黎”牌匾上停留片刻,悠悠叹曰:“护群黎,护群黎,国力困极,时局动荡,庙堂自顾不暇,安能庇护万民?” 这一年,已是1915年春,江御史60岁,离京居家已4年余。他主持修筑的陈桥、韩坝海堤相继竣工。文霞社贤达耆老慕名而至,痛陈乌菜港水患频仍,毁农田,浸民宅,官不理,盛邀江御史主持修筑水利。江御史慨然应承。期间,体恤民情,宿于文霞社宫,与民工同甘共苦,全力以赴,筑得乌菜港陡门。江御史感于文霞社地域之广,民心之淳朴,民力之勇猛,遂挥毫写下“文霞大社”四字,悬于宫门之上。之后,江御史又参与修筑霞溪、 芦等桥梁,终因积劳成疾,于1918年正月初五病逝。 一座乡间庙宇,因江御史的小憩而香火旺盛;一方海滨热土,因江御史的精神感召而勇立潮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