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辞旧迎新话过年
【发布日期:2017-01-26】 【来源:】 【阅读:次】【作者:郑银华 张碧华】

    过年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经过漫长的岁月,莆田人已经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潜移默化注入过年的习俗。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莆田人把过年称为“做岁”,把除夕称为“三十瞑”。腊月十六做完尾牙后,外出的游子陆续回到了家乡,千门庭燎照楼台,总为年光急忽摧。家家户户逐渐进入了过年的准备阶段,莆田人称为“年瞑兜”。

  扫巡辞旧去秽气
  “扫巡四面光,洗净见祖宗”。“扫巡”意味着把过去一年里的灰尘秽气打扫出门,以崭新的气象喜迎春节,跨进大吉大利的新一年。
  莆田人扫巡,一般从农历腊月十六过完尾牙开始到廿五日前。家庭主妇一般都会挑个双日艳阳天,讨个好兆头。莆田方言“船”与“巡”同音,据说我们的祖先曾以船为家,每年岁末人们都要把居住的船打扫一遍,后来虽移居岸上,筑屋而居,但“扫船”这一习俗仍然沿袭下来。扫船时要边清扫边巡视,以便修补刷新,“扫船”逐渐改称为“扫巡”。
  扫巡这一天,家庭主妇都要准备崭新的扫帚等工具,并贴上红纸条以示吉祥,还要用一根长杆绑上芦苇或稻草,专门打扫高处。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清洗桌椅、眠床、橱具,拆洗被褥窗帘。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让人隐隐约约感受到“年”的临近。
  二、二十三祭灶迎吉祥
  古时人们认为灶王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福祉,可保佑来年合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公”。
  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侍奉他,莆田民间送灶的贡品,一般是用糯米、地瓜粉做成圆形或椭圆形的薄片粘糕,俗称“金钱    ”或“送年    ”。传说灶王爷吃了粘糕把牙粘住了,他就不乱开口说话。界外有些地方还有用酒糟涂灶门,俗称“醉灶”,醉得灶王爷无法开口乱说话。灶王爷接受了人们的特殊贡品,‘吃了人家嘴软’,当然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送灶王爷上天后至三十暝才迎回,这期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过厝(乔迁)……俗称“年暝兜办喜事,不须看日子”。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和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的大事,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形成了这一特殊的民俗——“赶年暝”。路上盘担连连,喜车接踵而过,鞭炮此起彼伏,更增添了喜庆迎春的气氛,让人闻到浓浓的年味。近几年莆田民间喜事多多,为了错开时间,又把“赶年暝”这一习俗的开始时间提前到了腊月初一。
  贴上春联迎新年
  “千门万户       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避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过年都要命人题写桃符,而题写在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贺新春。”便成为史料上有记载的第一副“春联”。随着造纸术问世,后来人们仿效孟昶,过年时以纸为板,写上一些吉利话贴在大门两边,为过年增加欢乐气氛。由于桃木是红色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又称之为“门对”、“春帖”。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传说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有一年腊月二十八日,快过年了,朱元璋想微服出巡,到民间看看老百姓过年的情形。正要出门,又转念一想,待会文武百官上朝见不到皇帝,岂不是闹得天下大乱。他灵机一动,找来一张红纸,写上“过年不朝回乡去,开春奏来民间情。”横批:“与民同乐”。贴在午朝门上,然后萧萧洒洒带着侍从出巡去了。
  百官上朝时,等了又等,就是不见皇帝上朝,忽地有个大臣指着午朝门上的对联惊呼:“原来皇上放年假让我们返乡了。”于是大臣们纷纷赶回老家,返乡察看民情。有些大臣回乡后也效法皇上,弄张红纸,写副对联贴在门口。一时间贴春联成为过年的一大亮点。
  朱元璋微服出行归来,听说自己无意之中带动流行风气,为过年增添喜庆,万民称颂,龙颜大悦,并下旨:无论贵贱,过年时家家户户贴春联,以示他与民同乐。
  到了第二年春节前夕,朱元璋再度微服出巡,察看春联流行程度。大大小小的对联,有长有短,对句中有吉祥话,有为皇帝歌功颂德的……朱元璋看完十分高兴,正当他在兴头上时,却发现一间破宅门上光秃秃的,没有贴春联。朱元璋的脸马上垮下来,便让侍从去敲门。门开后,出来一个阔脸方腮,貌丑形粗的壮大汉,经查问壮汉姓魏,是个屠户,大字不识一个。朱元璋便问:“你为什么不贴门对,是不是官府没把诏书发给你?”壮汉笑道:“诏书有没有发我不晓得,不过发了我也看不懂,我每天只是白刀子进,进红刀子出,只管杀……”
  壮汉“杀猪”二字尚未出口,侍从可吓坏了,担心他真说出“杀朱”二字招来杀身之祸,赶紧大声呵斥:“大胆屠夫,万岁爷在此,还不赶快下跪!”壮汉一听,连忙跪下磕头讨饶:“万岁爷万岁!请饶小民一命,小民不识字,无法贴对子。”说着说着竟呜呜哭起来。要是平常,朱元璋一火,此人准没命。可是今天是年三十,杀人晦气,所以朱元璋反而好言好语安慰壮汉,并当场挥笔赐春联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壮汉急忙磕头谢恩,侍从拼命夸好点赞,朱元璋龙颜大悦。这副对联也成为了屠宰行业的御赐春联。传说壮汉过世后被尊为屠宰行业的祖师,在宫庙里也被封为铁面魏大人,专为戴罪之人斩断恶根去恶从善,而神位两边的柱联就是这副御赐春联。
  莆田与其它地方不同,过年时流行着贴白额春联的习俗,据说这与一段悲惨的历史有关。
  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半夜,倭寇攻陷兴化府城,屠城三天,烧杀抢掠,城内血流成河,残死三万多人。直到戚继光兵到,兴化府城光复。为纪念这一悲惨的历史,莆田便流行着初四做“大岁”和贴白额春联的特有风俗。
  贴白额春联的习俗,在莆田民间还有一种传说。清朝顺治五年(1648)明东阁大学士朱继祚率义军收复兴化城,清兵多次反攻,城内不少百姓殉难,家家有丧事,门贴白联,哀悼亡人。年终清政府强令家家贴红联。城内居民巧妙地在贴红联时留下原来白联的一段,以示对逝去的亲人和明朝的怀念之情。腊月二十八贴春联,不仅让人“看换桃符老兴偏,”更让人品味到贴春联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除夕辞年祭天地
  “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莆田人过年,辞旧迎新,家家户户都要在除夕子时后,举行隆重的祭祀天地活动,俗称“辞年”。
  古代,人们面对难以征服的大自然,认为自然界中有一位主宰者,从而产生了想象中的“天地神灵,”并因而产生了“玉壁以祭天,玉琮以祭地”,衍生出许多祭拜天地的仪式。而这些仪式的宗旨就是祈福消灾,永葆安康。
  老百姓一般认为“天地”就是玉皇大帝,据说每年子时起,玉皇大帝都要巡安人间,所以老百姓都在这个时候备办祭品上供,祈求玉皇大帝庇佑,祈盼来年给全家带来好运。
  辞年贡品十分丰富,花果茶酒齐备,六斋、四果、十味齐全,寿龟、红团、线面、滚煎,鸡鸭海鲜、还有隔年饭,摆满供桌,烛火高烧,香烟缭绕,非常隆重。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烧“贡银”、“天金”。传说家家“辞年”,天地吃不下,只收贡银、天金,所以祭毕茶酒要‘喷银’(倒在贡银灰上)。祭完天地,把供桌换个位置,这些贡品用来祭祀祖宗,还要烧“银宝、”“纸钱”,放鞭炮。
  “辞年”习俗延续至今,除夕子时起,家家户户灯火辉煌,鞭炮此起彼?,热闹非凡。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