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莆田平原上的灌溉沟渠
【发布日期:2017-03-02】 【来源:】 【阅读:次】【作者:余学范】
唐宋期间,莆田人民围海造田,开发莆田平原。他们在流经平原的三大溪上筑陂截流,在平原上开沟渠,引水灌溉,建涵闸,解决尾泄问题。平原上沟渠纵横,密如蛛网,河网密度相当大。这些沟渠,已有千百年的历史。
  最早的人工开挖的沟渠可追溯到公元780-783年,那时吴兴带领莆田先民在今木兰溪北岸围垦,建延寿陂,开创北洋平原。《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莆田“北七里有延寿陂,溉田四百余顷,建中年置。”又据《八闽通志》,“吴兴始塍海为田,筑长堤遏流南入沙塘坂,酾(分流)为巨沟三,析为股沟五十有九。”当初开了六十多条沟,引延寿溪水灌溉农田。延寿陂到明朝已不存在了,明代彭韶称其“遗迹莫睹,而溪流溉田如故”,这溪流就是吴兴当时所开挖的引水沟渠,至今仍在发挥灌溉等作用,稻子黄时,夹岸荔枝,长沟流月去无声。要知道溪水这样流淌,已经有1200多年。
  吴兴筑陂开沟的创意,为后来开发莆田平原的人们所采用。过了两百年,公元976-978年间,南安陂建成,引北    芦溪水灌溉农田。《八闽通志》说:“南安陂引北    芦溪之水,即溪右循山作圳,入沟。”先民沿着山边用石头砌圳,引陂水入沟,灌溉九里洋平原。
  又过了八十年。1056-1063年间,在    芦溪上,南安陂上游,建成太平陂。据《宏治府志》,太平陂“分上下二圳,上圳得水七分,灌兴教、延寿二里高仰田,下圳得水三分,灌兴教里、吴塘、漏头等处平洋田。” 引水工程分成两圳,分别灌溉山区和平原的农田。平洋即小块平原,用沟渠引陂水灌溉。刘克庄《重修太平陂记》说:“始为是陂者,趾石中流,斡溪右注,溯山逆行,翼以岸塍,导以圳沟,长二十余里。”从蔡襄“奏复五塘    子”可知,宋代庆历中(1045年左右),在北洋中部今梧塘涵江的大部分地方,已有八千余家耕田为业,先是利用五塘灌溉农田,“陂成而塘废为田”。(《宏治府志》)而开沟最多的,是木兰陂工程。先是,长乐女子钱四娘于1064年携钱10万缗,在木兰溪上筑陂失败。刘克庄《协应钱夫人庙记》说:“夫人创兴长堤,为圳一,沟三十六。”由李宏主持,于1083年建成木兰陂。刘克庄《协应李长者庙记》曰:“斡东流使南行三十余里,而入于钱氏之沟。” 钱陂虽未成,开的沟却为木兰陂所用。李宏在南洋(木兰溪南岸)又开了很多沟。《八闽通志》记载:“大沟七,小沟一百有九,皆宋李宏所开。”到了元代,在陂首建万金陡门,分水灌溉北洋平原,少不了开沟引水。据统计,今木兰陂沟道总长310公里,这相当于莆田到龙岩的公路里程。清陈池养《莆田水利志》说:“大沟皆旧海港,支沟则人力所开”。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开挖这些沟渠的工程是相当艰巨的。
  宋方天若《木兰水利记》记载:“为大河七条,横阔二十余丈,深三丈五尺,支河一百有九条,横阔八丈有奇,转折旋绕至三十余里,而河成矣。”河就是沟渠。三十余里,指从木兰陂到沟的入海口的距离,不是沟道总长度。宋代一尺合今31.68厘米,则当时大沟宽60多米,深11米,小沟宽26米左右,可能没有这么大。但是经过千百年的冲刷,河岸变宽了,有的地方如黄石华东,水面宽阔笔直,可以举行龙舟比赛。
  后代也有开新沟,但较少较小。
  四大陂是伟大的水利工程,造福莆田人民,对莆田的经济社会文化有巨大影响。这里举两个例子,说明文化方面的影响。
  一些俗语与沟有关。如“双头沟钓无鱼”,双头沟是如同“工”字中间一竖的那条沟,因为两头河水的带动也由于水位差,双头沟里的水总是处于不断流动中,甚至没有什么水草,很少有鱼觅食逗留,有的也只是匆匆过客,所以钓不到鱼。俗语比喻由于脚踩两只船而两头落空。“半暝踏车踏落沟”,由于水位低,莆田平原大部分需提水灌溉,旧时多用水车。晚上车水如果忘记堵住其它的排水口,车的水都流到沟里去了,比喻不了解情况盲目做事,最终只是白忙。“好田食双头沟”,有的田两头都有沟渠可以进水,水源充足,是为好田。比喻从两方面都能得到好处。
  一些含“沟”地名,如沟口,沟尾,下沟,沟尾头,曲沟,横沟(在今新度镇)。沟边,阔沟,隔沟里,西沟,新沟岑(黄石)。沟头(城南)。角头沟(三江口)等。另外,城郊有郊西、郊东,黄石东郊,“郊”可能是“沟”的雅化。这些地名,大部分描述沟的相对位置,一部分说明沟的特征。沟渠的专名也不少,如大沟、沟仔、流水沟、三沟嘴、四沟嘴等。四沟嘴指四岔河口,黄石清前、涵江保尾、城南下黄都有四沟嘴。三沟嘴是如同“T”那样一横一竖相接处的河口。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千百年来,沟渠里的水一直在流淌,无声地缓缓地流过广袤的莆田平原。一切都在不断变化。只有河水依然滋润这块富饶的土地,养育平原上的人们,造福莆田人民。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