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南湖露、庄、淑三先生是唐朝人(2)
【发布日期:2017-03-23】 【来源:】 【阅读:次】【作者:郑庆模 郑文波】
事实为证,正确解读《南山灵岩寺碑记》与膺公献舍为庵
  广化寺是由金仙院(后改名金仙庵)、灵岩寺、广化寺逐步发展成长起来的。唐景云二年(711年)敕赐“灵岩寺”,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始改名“广化寺”。经过上千年发展,广化寺现已是闽中名刹。
  莆田唐代诗人黄滔《南山灵岩寺碑记》其文曰:“昔梁、陈间,邑儒荥阳郑生家之。生严乎一堂,架以诗书。既而秋夕,风月清朗,俄有神人,鹤发麻衣,丈余其状,见于堂曰:‘诚易兹为佛寺,善莫之大。’生拜而诺,瞬而失。旋以堂居僧像佛,献其居为金仙院,即陈永定二年庚申也”。时间:‘梁、陈间,陈永定二年庚申,既而秋夕,风月清朗’,地点:‘严乎一堂,架以诗书,见于堂’ 堂居也,人物:‘邑儒荥阳郑生家之’,‘俄有神人,鹤发麻衣,丈余其状’的老僧,过程:僧“见于堂曰:‘诚易兹为佛寺,善莫之大。’生拜而诺,瞬而失。旋以堂居僧像佛,献其居为金仙院”。金仙院后改名金仙庵。
  《南山灵岩寺碑记》在这里对献舍为庵讲述的非常清楚,唯一没说明的是郑生家具体为何人,而今尚保存完好的广化寺大雄宝殿走廊的石碑文给出了答案。广化寺大雄宝殿走廊石碑文中记:“刹创自隋唐地为南湖郑氏所舍其兴造起……创造佛宇福等无量今日之举宜膺崇报余曰余之”。也就是说隋唐兴造广化寺其地为南湖郑氏所舍,创造佛宇福等无量,今日崇拜报恩膺公实为合宜之举,今后还应如此。事实为证,黄滔《南山灵岩寺碑记》中“荥阳郑生家”是伯纯子郑膺。
  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年),昭公12世祖伯纯、伯雄和伯良三兄弟,为续修郑氏族谱之事,同来莆田,在南湖祖墓侧庐。时值伯纯子郑膺官泉州刺吏,闻知父亲及叔父三人在莆续谱与办学,即来莆探视并祭拜祖先,暂居南湖。面对老僧的‘诚易兹为佛寺,善莫之大’,伯纯子膺,郑生‘拜而诺’,遂舍为庵。
  这就是有名的陈永定二年(558年)南湖郑氏膺公献舍为庵之举,是南湖伯纯、其子膺、伯雄、伯良叔侄四人对莆田文化的重大贡献。南湖世人以楹联“来莆开学启文献,献舍为庵标禅林”赞赏之。
  遗憾的是,有的文人错误解读黄滔的《南山灵岩寺碑记》。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莆阳贡士李俊甫撰成的《莆阳比事》,曰“ 广化寺,梁、陈间邑儒郑露之居。俄有神人,鹤发麻衣,夕见于堂,请易为佛宇。露诺而献之,为金仙院。时永定二年也。”与《南山灵岩寺碑记》一文对比可见,这里李俊甫在《莆阳比事》中把‘梁、陈间,邑儒荥阳郑生家之’,说成是‘梁、陈间邑儒郑露’。这显然错误解读了黄滔的《南山灵岩寺碑记》。李俊甫撰成的《莆阳比事》,没有事实根据,把露公说成是梁陈时人,是错误解读黄滔的《南山灵岩寺碑记》的典型先例。
  李俊甫撰成的《莆阳比事》,对后人的‘露公是梁陈时人’之说,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明吴源的《南湖郑太府卿先生述事》文中,称露公“陈永定中,以梦舍书堂为永丰庵”。吴源的‘述事’也是错误解读了黄滔的《南山灵岩寺碑记》,并且以《莆阳比事》为据,以讹传讹,把露公说成是梁陈时人。
  直到明,南湖露公二十七世孙郑凤超,在分析了诸多家谱、谱序、史书、及《唐书·百官志》后,在《南湖郑氏族谱》前序中写道:“吾太府卿公天宝时人也”。这实难能可贵,备受世人称颂。郑凤超,字巨掌,莆田人。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生。唐王聿健即位福州,征郑凤超为中书舍人兼翰林院待诏,并参预编撰国史。明亡不仕,郑凤超专心着述,并游蜀、楚、燕、齐等地。着作存本:《杂着》一卷;郑姓家谱《掌庵谱略》,该书明、清均有抄本。
  再后来,清代翰林院编修张琴,在民国《莆田县志》中云:“唐初,郑露兄弟以学开莆矣”。张琴这次修《莆田县志》是做了一定的功夫的,比过去的几部府、县志在某些部分是有所提高的,此举也赢得了邑人的充分肯定。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