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杨荣贵:惊艳世界的科技翘楚(3)
【发布日期:2017-04-06】 【来源:】 【阅读:次】【作者:翁志军 余兆禄】
如前所述,杨荣贵是在莆田市秀屿区南日镇西高小学接受启蒙教育的,并在这里遇到他人生第一个恩师——吴国根。吴老师在这里执教40年,村里大半渔民都是他的学生,有些家庭,兄弟姐妹、夫妻、父子,甚至一家三代都是他的学生。1966年8月,20岁的他从仙游师范毕业后,得知远离陆地的南日岛长期缺乏老师,许多学生读书不得不半途而废。他放弃了在城里工作的机会,卷起铺盖到南日西高小学报到,当了一名海岛教师。那时西高小学条件极差,低矮的茅房、昏暗的窗弦、沙石飞扬的操场、全身皮肤偏黑的学生,全校7名老师仅有一名是公办教师,学校只开办低年级,教室、宿舍的大门都是用碎木板给拼上的。可眼前的景况没有难住吴老师,反而激起他与这些贫穷而朴实的村民在一起的决心。吴老师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办高年级,他挨家挨户动员已辍学的学生、去外地求学的学生回校复课。随后他放弃了节假日给已失学的学生补学补课,接下来他就长年累月以校为家,一心扑在学生身上。吴老师先后为重点中学输送了上百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很多学生相继考上名牌大学。看到渔村的新希望,学生们乐了,渔民们更乐了……可以说若没有吴老师,也就没有杨荣贵日后的人生出发和科海扬帆。
  羊有跪乳之恩,人有感恩之情。在和笔者的通话中,他说自己这一生至少有十几位难忘的老师,杨荣贵对我回忆起了他在六中的高一班主任叶瑞申、高二高三的班主任刘建忠、化学老师江启成、语文老师陈鸿龙、物理老师姚庆琳等人,当得知一些因为长期在国外没联系的老师高寿并健在时,他很高兴,希望将来回国时能探望当年的恩师。
  在和我交谈中,杨荣贵还说到当年在清华大学读研时英年早逝的的良师益友彭晓峰教授,彭教授是我国知名的工程热物理专家,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原主任和该校热能工程系工程热物理所所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因患肺癌不幸于2009年逝世,年仅48岁。在清华大学读研时杨荣贵就得益于这位思想开拓、业务精良的老师的悉心指导,因而结下了神圣的师生情谊。在去世前几周,彭教授还在访问杨荣贵并且一起攻克科研难题。用杨荣贵的话说,如果上苍眷顾的话,彭老师早已是国内院士的人选了。回忆这些,杨荣贵不胜唏嘘,惋惜不已。
  在给我微信中,杨荣贵曾不无哀伤地发来信息说:我在麻省理工学院读博士时的导师团成员,我的职业和人生导师、享有“碳素女皇”之誉的Dressehaus教授于昨天突然辞世。全世界科技界都在哀悼这位科学界的灵魂人物。接着发来有关这个导师的介绍:美国时间2017年2月20日,麻省理工学院Institute Professor Mildred Dressehaus教授去世,享年86岁,该教授因其在碳素材料和低维热电材料的卓越贡献而闻名于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两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仅有的十余位Institute Professor之一,荣誉等身。她是MIT第一位女性正教授、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的第一位女性获奖者、Kavli纳米科学奖章的第一位唯一获奖者、以及IEEE第一位女性荣誉奖章获得者,还曾获得美国总统自由勋章、MRS von Hippel奖章、美国能源部费米奖章、APS Buckley凝聚态物理奖章等一系列奖项,是一位与诺贝尔奖最接近的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Dressehaus教授曾与许多来自中国的学者和学生合作、对他们关爱有加,圈内人都尊称她为老太太、老奶奶。而杨荣贵也从Dressehaus教授身上受益匪浅,感受她敏捷的思维和精神,杨荣贵说,从2000年与她初次认识,老人指导他的博士论文,到最近2017年1月发表的合作论文,17年间一共合作约20篇文章,每次她都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修改。这位老奶奶绝对是思考科研到最后一刻的人!尽管步入了80多岁高龄,尽管她曾任美国能源部科技办公室主任,她仍然每天很早就去办公室,包括周末和节假日。且她对工作的热情始终没有减退,她一直在潜心研究石墨烯、碳纳米管和其他纳米材料的光、电以及振动属性。因而受到许多人的尊敬。杨荣贵无限遗憾地说:三个月前,师生还在波士顿见面聊了半天,似乎还充满理想和无数未竟的事业,怎么这么匆忙就走了呢?
  美国作为全世界教育资源最丰富的、科研水平最高的国家,聚集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顶级学者,其中当然有很大一批来自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数百万国人前往美国学习深造,并有不少在学成之后继续留在那里从事科研事业,陈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系主任和 Carl Richard Soderberg 讲席教授,陈刚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 MIT 机械工程系百多年历史以来的首位华人系主任。作为第一位担任美国知名大学校长的华裔学者田长霖先生的学生,陈刚也在继续书写着华人在海外学界的辉煌篇章。对于影响自己学术和生活的陈刚恩师来说,他对杨荣贵的影响无疑是极为深远的,而陈刚老师也把杨荣贵视为自己的得意门生。
  学生尊敬自己的恩师,也把这种大爱情怀带给了自己的同学和学生,从而形成至诚至爱的良性循环。而这种感天动地的师生情谊,正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高尚珍贵的感恩传统的生动体现和美好传承。本文特地将已收到的有关师生情的信函、邮件和微信作为附录,留于读者品读。
  今年四十四岁的杨荣贵正值出成果的黄金期,无疑,杨荣贵先生不仅是全球华人的骄傲,也是福建人的骄傲,更是妈祖故乡莆田的骄傲。
  路漫漫其修远兮。对于每一个有志者来说,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杨荣贵说,他每天都从早上工作到晚上11点才能休。我曾和他说,他的初中老师说他天赋异禀,他半开玩笑地回复我说:异禀谈不上,朴实是真的,肯吃苦应该是秉承父母。干啥怎能比得过家乡父老讨海的艰辛?而在我写作过程中,有一次他说自己正在华盛顿出差,周四要在美国国会作报告。届时,一个华人的声音将在美国国会响起!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