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露、庄、淑三先生是唐朝人(3)
【发布日期:2017-03-30】 【来源:】 【阅读:次】【作者:郑庆模 郑文波】
唐南湖露、庄、淑三先生开莆倡学
唐德贞元年(785年),唐太府卿露公(740-818年)与同祖弟中郎将庄公(744-822年),别驾淑公(746-824年),相偕由侯官入永泰,转莆田卜居南湖祖坟之侧。他们同心同德,潜修德行,吟诵诗书,研修儒业,继承祖志,重构书堂,创建闽地第一所学堂,曰“湖山书堂”,开课讲学,郡人化之,时人称“南湖三先生”,开莆田教育之先河。 郑樵题南山书堂诗:一泓澄澈照人间, 明月团圆落古潭,不向奔流随浪击, 独持高洁伴云间;禅房夜静留清监,阆苑仙归坠碧环,每到轩前心转逸,了无纤翳可相关。 朱熹游南山,赞三先生南湖倡学,《题南湖书堂》诗云:倡学功高泽且宏, 庄庄奕叶盛云传;三贤文献俨然在, 云案薪传夜夜灯。 明成化五年(1469年),重建南山广化寺 南湖三先生祠堂。“南湖三先生祠”书堂石匾有“南山樾荫”四字,为南宋右丞相文天祥所书。石匾现尚在三清殿右侧。 为彰显南湖三先生露、庄、淑开莆倡学伟业,唐贞元三年,赐金敕建“开莆来学”木坊。《南湖郑氏世系》载:“开莆来学”木坊是唐贞元三年(787年)岁次巳丑冬,率旨赐金敕建。宋熙宁七年(1074年)重修,明嘉靖四十二年(1519)重修,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修,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重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修,1933年重修。坊中央悬有“恩荣”牌,下横幅书:“倡学先儒唐太府卿首祀乡贤南湖郑露”,右边书:“道承东鲁”,左边书:“学启闽南”。 唐南湖郑露、郑庄、郑淑三先生开莆倡学,开莆田教育之先河。
宋历史学家郑樵自署为“浔阳十二世孙”印证庄公是唐朝人
郑樵,生于北宋崇宁三年三月三十日(1104年),卒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三月七日(1162年),字渔仲,自号“溪西遗民”,世称夹 先生。南宋兴化军广业里霞溪乡溪西村人。 郑樵的祖父郑宰,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107年)进士,父郑国器为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7年)太学生。郑樵撰《南湖郑氏族谱序》,自署为“浔阳十二世孙樵”。按此推算,庄公只能是唐朝人。 郑樵潜心治学,不事科举应试,立下完成一部“集天下于一书”的誓愿。 “唯有东南郑夹 ,读尽天下三分书”传为美谈。为了着书立说,郑樵于幽泉、怪石、长松、修竹、榛橡所丛会,与时风、夜月、轻烟、浮云、飞禽、走兽、樵薪所往来之地,自筑茅屋三间,取名“夹 草堂”。常年于此读书,研书,着书。 郑樵治学领域广泛,在经学、礼乐、语言学、天文、地理、虫鱼草本、图谱、文献学、史学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郑樵不避寒暑,三十年笔耕不辍。“山林三十年,着书千余卷”,着作丰富,至今可考者有80多种,900余卷,计600余万字。除《通志》外,多已亡佚,仅存《尔雅注》、《夹 遗稿》。 三十年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不朽之作《通志》,共二百卷,内容涉及历史、天文、地理、动物、植物、文学、音韵等领域,这是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鸿篇巨着,与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为史学“三通”。 《通志》为郑樵的代表作。该书收录了郑樵平生着述择要的“二十略”,其中的《昆虫草木略》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专门论述植物和动物的文献。 1152年,新任同安主簿朱熹上山拜见郑樵,两人谈诗论文三天三夜。梁启超曾高度评价郑樵对史学的贡献:宋郑樵生左(左丘明)、司(司马迁)千岁之后,奋高掌,迈远跖,以作《通志》,可谓豪杰之士也……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竞天一彗星焉。郑樵,宋着名历史学家,对莆田文化做出不朽的贡献,是南湖郑氏的骄傲。樵自署为“浔阳十二世孙”,最好印证了庄公是唐朝人。
|
感恩母爱 温馨相伴 镇海街道梅峰社区举办母亲节亲子活动
音乐盛宴 燃爆莆田
荔城区北高镇开展主题团日活动 感悟奋斗精神 探寻文化根脉
我市创新电力服务模式 赋能园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