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军民同仇敌忾,誓守城池,元军屡功不克,又几次向陈文龙劝降。十二月二十三日,元军派太学生卢泽劝降。陈文龙怒不可遏斩来卒,悬头于槊上,警告变节者。元军又抓住陈文龙的姻亲家,胁迫其写书劝降。陈文龙大义断亲,焚毁书信,斩杀来者,复信说:“国事如此,不如无生,惟当决一死守”。十二月二十五日,陈文龙遣部将林华、陈渊至福州侦察敌情。不料林华叛变,暗中与降将王世强勾结,反引元兵万余人到兴化城下,诈称“宋兵来援”。通判曹澄见势不妙,开城降元,元兵蜂拥而至,陈文龙寡不敌众,力尽被擒。他见元军在城中放火烧杀,怒声呵斥:“速杀我,毋害百姓。” 视死如归 第二天,陈文龙和子女以及母、妻等一家人被押至福州元将董文炳 军中,董令左右百般凌挫,陈文龙以手指腹正色道:“此皆节义文章也,可相逼耶?”周围的人无不为他宁死不屈的气节所感动。董文炳还不死心,对陈文龙说:“国有兴亡,家有成败,汝是书生,何不识天时?”陈文龙回答:“国亡,我当速死。”元将唆都企图以“母老子幼”来动摇他,陈文龙慷慨而答:“我家世受国恩,万万无降理。母老且死;先皇三子岐分南北,我子何足关念。”表达他为国殉节,杀身成仁的悲壮情怀。其忠肝义胆的《复元将唆都书》也千古传颂,迄今仍为大学课文。唆都无法,在福州关押一段时间后,只得把他押送临安复命。 离开兴化时,陈文龙就开始绝食。途中曾写诗与子诀别,表达了视死如归、尽忠报国的强烈心声。其诗云:“斗垒孤危力不支,书生守志誓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一门白指沦胥尽,惟有丹衷天地知。” 这一首爱国诗慷慨悲壮,气贯长虹,感人肺腑,动人心魄,与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一样,传诵千古。 到杭州后,陈文龙被囚禁在太学里。次年(1277)四月二十五日,他要求拜谒岳飞庙。当他以孱弱之躯蹒跚进入岳庙时,不禁失声痛哭,哀恸悲绝,气绝而死,年仅四十六岁,后被葬在西湖智果寺的翠竹园里。明邑人吴源《名公事述》云:“公未死前一夜,梦岳武穆王请以钧敌礼相见,坐定,武穆以所戴平顶冠冒文龙首。而杭之人亦先梦两街驺虞,哄传武穆王代者至,密视之,则文龙也。既觉异之,未已而文龙至。” 陈文龙坚贞不屈,以身殉国,堪称盖世英雄,彪炳史册。宋端宗闻讣,下诏赠太师,谥忠肃,赐庙为昭忠。后人誉为福建的“岳飞”,尊称为陈忠肃,与岳忠肃(岳飞)、于忠肃(于谦)合称“西湖三忠肃”。文龙殉国,邑人为其立“宋丞相里第”坊,并于玉湖祠立像奉祀,建“二忠祠” 祭祀陈瓒和陈文龙。明孝宗时追封为福州府城隍庙主神。 而陈文龙病重的母亲被元军监禁在福州的一座尼庵里,身患沉疴,而不愿看病服药。在闻知文龙殉国后说道:“吾与吾儿同死,有何恨哉?”亦拒药绝食身亡,令人叹服。周围的人无不为之黯然泪下,感叹:“有斯母,宜有是儿。” 景炎二年(1277)二月,陈文龙堂叔陈瓒曰:“吾侄不负国,吾当不负侄。” 继起抗元,率义军攻杀叛将林华,收复兴化城。端宗嘉其忠义,命以通判权守兴化,且令其与世杰一同收复福、泉二郡。同年九月,元兵攻打兴化。十月,因寡不敌众,城被攻破,他率部500人和元兵展开巷战,力不能支,被执。元将唆都欲降之,陈瓒大骂曰:“汝知守城不降者吾侄耶?吾家世忠义,岂向汝胡狗求活”。唆都大怒,车裂之于五门。唆都又屠城三时,城中血流有声,民众死者无数。张世杰以其事闻,赠兵部侍郎,谥忠武。至明孝宗又追封为兴化府城隍庙主神。 至此,陈文龙一家,包括其季弟陈用虎(弟媳朱氏在陈文龙被俘后就自缢)为国捐躯。可谓是爱国为民、抗暴不屈的满门忠烈。元至正二年(1342)八月,录用忠臣子孙,朝廷特遣宣抚使李文虎赍诏至郡,诏曰:“人之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宋忠臣陈文龙、陈瓒,乃死于忠节,可谓得其处矣!近编国史,显迹俱存,其子若孙,理宜举用,主者施行。”而其子孙无一人应者。 昭忠千古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统一中国后曾命中书省派员到地方访求应祀的神祗。“凡有功国家及惠爱在民者,着于祀典,令有司岁时致祭。”在上报的名单中,朱元璋特别重视南宋隆名并峙的两状元文天祥和陈文龙。明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敕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于是,在福建境内建有“历代奉旨祀典”的陈庙十余座。在祭祀陈文龙的寺庙中,以福州阳岐的尚书祖庙时间最早。 相传当年阳岐村民在乌龙江边拾到陈文龙遗落的官袍,便自发集资在兴化古道边建庙。明天启七年(1627),当地村民及部分莆仙籍商贾,出于对陈文龙的敬仰,将原庙宇移至阳岐村凤鸣山下。庙建成后,历经沧桑,几度重修。庙前空坪上至今保存了几方古代残碑,分别记载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嘉庆九年(1804)、道光二十年(1840)、咸丰九年(1859)和光绪十年(1884)五次重修的情况。其中乾隆碑刻载:“祖殿水部尚书三次敕封,加封镇海王。” 所以福州百姓都称陈文龙庙为“尚书庙”,陈文龙为“尚书公”。福州市区的其他4座庙均由此分香,阳岐尚书庙也被称作“尚书祖庙”。 将陈文龙比作“海上保护神”,是由于明清时期,每三年科举后,历朝皇帝都委派新科状元率册封团赴琉球岛(今冲绳)、台湾岛册封当地地方官员。册封团在海上行船,为祈求平安,将陈文龙塑像立于船中祭拜。由此,就有了海上官船拜陈文龙,民船拜妈祖之说。 琉球自明洪武五年(1372)之后,直至清光绪十年(1884)止,与中国是藩属关系。明清两代政府曾派遣册封使团前往参加“册封礼”庆典。因琉球与中国隔着浩瀚大海,而福建距琉球最近。所以,凡“册封使团”出发前必定就近先到“旨奉祀典”的陈文龙庙祭祀之后启程,或将陈文龙造像陪同使团前往琉球,祈求保佑使团平安往返于中琉之间。陈文龙“神灵显赫”,都能尽到“责任”,每次都使使团平安,很受皇朝赞赏,所以,皇朝就对他一次次地加以敕封,以“水部尚书”作为中琉之间海上交通安全庇护神的封号,直至加封为“镇海王”,以求使团永远受到陈文龙的庇佑,能在风平浪静,海不扬波的情况下保护册封使团平安往返于中琉之间。 陈文龙爱国抗元的事迹历来受到福建人民的尊崇。林则徐在清道光三十年(1850)去福州台江“万寿尚书庙”祭祀陈文龙,并题写对联云:“节镇守乡邦,纵景炎残局难支,一代忠贞垂史传;英灵昭海澨,与信国隆名并峙,十洲清晏仗神庥。”把陈文龙与文天祥相提并论,对陈文龙的爱国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