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莆阳寺庙“四宝”(3)
【发布日期:2017-05-04】 【来源:】 【阅读:次】【作者:郑银华 张碧华】
苏东坡有一股傲气,时不时想戏弄佛印,但总是败在佛印之下。一天苏东坡与佛应对面打座,苏东波对佛印说:“以大师慧眼看吾乃何物?”佛印说:“贫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来金身”。 苏东坡听朋友说自己是佛,自然很高兴。他看了看佛印,却想打趣他一下,笑曰:“然吾观之,大师乃牛屎一堆。”佛印听后也不生气,只是说:“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佛,心中是牛屎,所见皆化为牛屎”。一天苏东坡带着苏小妹邀佛印乘船沿河游览,苏东坡有心捉弄佛印,见河边一只狗在啃骨头,便说道:“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听后将苏东坡题诗的蒲扇往水里一扔,随即答道:“水漂东波诗(尸)”。苏小妹也喜欢提弄他,说:“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佛印答曰:“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苏小妹又笑着说:“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佛印听后笑着说:“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一下把苏小妹气得不轻。
  佛印带着师传佛罄云游到莆阳,在壶公山脚下前张书院南邻挂单驻杖后,一边修身养性、念佛参禅,一边收徒授业,还经常为前张书院的学子们解读佛经哲理,让学子们受益匪浅。他每天以罄为引讲经说道,每天清晨,学子们一听到悠扬的罄声,就会披衣奋起,跟着他做早课。
  “晨罄梵音萦耳鼓,夏营法雨沁心房”。 为了纪念善暹禅师传罄之恩,佛应把他驻杖讲经的佛堂命名为“善罄堂” 。后人按谐音写成了“善庆堂”。 “一声清罄消众虑,不须更羡蓬莱仙。”佛印这种以罄为引,边修行边咏诗作对、读书做学问的方式对俗家子弟影响很大,特别是对一些有心向佛的读书人更受影响,大加推崇。所以许多读书人或大户人家都仿照他建起了既可修身养性又可读书授业做学问的小佛堂。一时间这样的佛堂在兴化大地不断涌现,迅速发展起来。这些佛堂都以善庆堂的善为首,如善明堂、善现堂、善玉堂……影响波及福清、长乐、惠安、泉州等地。由于佛印喜欢种植花草用于治病,所以他每到一处就在寺院周边遍植花草,春暖花开时,花香飘溢,所以世人称他为“香花僧”。由于佛印重佛理,轻戒律,不提倡剃度受戒,所以一直得到俗家弟子的青睐和推崇,信众愈来愈多,影响愈来愈广。世人就把这些庵堂和信众称为佛门“香花” 宗,他们尊佛印为祖师,尊善庆堂为开山祖庙。他们以罄为引,诵经念佛,修身养性,做道场,办佛事,有的是在家带发修行。他们称呼当家不叫方丈、主持,而是称:“空空” 、“传灯”、“ 四句” 等。据说这些都与佛印的偈语有关。“香花” 宗已成为莆仙及周边地区独有的佛家门派。
  传说莆田许多有名的才女都曾在善庆堂带发修行,读书做学问,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如清代莆田才女陈淑英诗《壶塘村即景》“楼台倒影入池塘,渺渺沙禽野渡长。千古云霞开秀色,一溪风月映天光。……”这首诗依次移用了高骈、孟郊、汪士深、白居易等人的诗句,却又融合得自然流畅、恰到好处。
  民国时期乡绅郑仲武把前张书院改成善乡学堂后,同时募资对善庆堂加以修缮,并进行扩建,用它开办女子读书班。抗战时期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女儿为避战乱来莆,曾居住在善庆堂并为女子读书班讲课。解放后善庆堂改为善乡实验小学校长室和膳厅。佛像移到善乡林氏祠堂。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善庆堂周边围墙和厅堂四周还留有佛印、张琴、于右任、陈禅心等许多名人的题字石刻,其中还有一块关于佛印打井汲水治瘟疫和用花草治病的介绍。佛井边上还有一个直径一米多的圆型大石槽,据说是佛印当时泡药用的。由于历史变迁,善庆堂几经迁移,石刻、石槽早已不知所踪,佛罄也早已不知去向,但“罄” 字作为莆田方言副词却在周边流行。如“很好——罄好” 、“很大——罄大”, 这就是民间常说的“前张罄”。
  “重光佛日罄声引,弘振宗风课诵娴。”作为佛家“香花” 宗开山祖庙的善庆堂在广大信众的大力支持下,第三代传灯普从率众四处化缘募资在壶公山山垇中重建,必将继承佛印宗风,再显佛国庄严。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