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山位于仙游东极的木兰溪南岸,与溪北“第一山”的老鹰飞山隔水相望,俨然一道天然屏障。唐咸通十四年(873)僧智广在云顶山主峰结庐为庵(即今云顶寺),开辟禅宗说法道场,从此名声大振,僧俗共仰。 宋《仙溪志》载:“云顶山,县东南二十五里,自洪山分脉而来,正旦(正月初一)云升其顶,必兆丰年。”一年之计在于春,只要云顶山“紫雾”升腾,当年必是五谷丰登的大有之年。犹如当年老子骑青牛西游,东来紫气满函关,天官赐福,长治久安。云顶山主峰425米,卫峰(第二高峰)253米。卫峰雄峙溪南,山下便是盖尾镇湖坂村,与莆田县华亭镇南湖村接壤,千百年来为东抵莆田的咽喉要塞,亦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3年11月,曾经在北伐战争、“一·二八”淞沪抗战屡建战功威震中外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将领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十九路军主闽后,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阻截,为了保存实力从福州撤至仙游境内云顶山、魁山一带,继续与国民党军队抗争,但终因寡不敌众,退避闽南。当年十九路军先头部队占领了云顶山高地,指挥部设在云顶山高峰。后来十九路军撤离,焚烧了一大批废弃枪支和辎重,并把部分枪械掩埋在云顶山上,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故垒雄关今犹在,英雄浩气荡人间。 今年初夏,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登上了这座被世人称颂的英雄山。在当地一位文友的向导下,从湖坂启程向云顶山卫峰进发。刚一抵达村里,迎面就看到许多农家门前摆放着一溜一溜长长的杉木支架,村民们正在阳光下抻面、晒面。据称湖坂村是闽中一带传统线面(俗称长寿面)专业村,因其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致,风味独特,品质上乘,远近闻名。我国民间祝寿庆生,素有吃长寿面的习俗,至今初衷不改。长寿面,顾名思义寓长命百岁、延年益寿之意。 徐珂《清稗类钞芬撤长寿面》 :“凡寿诞及汤饼筵,宴客必用面,南北皆然。南人至是,亦以面为正餐矣。而呼之曰长寿面者则本于宋马永卿《懒真子》所载‘汤饼即今长寿面’之语也。”湖坂长寿面除了祖辈相传的传统制作工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当地优质天然山泉水。湖坂村背靠云顶山,村民们世世代代的饮水源头就在云顶山。山泉水富含天然矿物元素,符合人体需求,是任何人工水都难以企及的。那天我们沿着云顶山阴一路穿涧攀岩而上,沿路不时可以看到农耕时代水力磨坊的遗址,如今人去山空,磨盘依旧,泉声幽咽。水力可以推磨,磨面可以制面,湖坂的长寿面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被传承下来。据说湖坂的长寿面曾经当作贡品晋献到宫廷,虽然这只是传说,而我宁愿当真。 云顶山巍然峭拔,绵延起伏。半山腰里有座宝庆寺,门前开阔,放眼望去,溪北风光尽收眼底。宝庆寺大门敞开,寺内却空荡无人,其创始年代不详,只见两幅对联赫然在目:“涧水重重扶法界,岩山迭迭护沙门”“戒为无上菩提本,佛是众生智慧门”。寺庙外的土地庙孤零零的耸立在旷野上,旁边横躺着一截枯木,上面长满了白色的草菇,像一朵硕大的灵芝。辞别宝庆寺,我们又继续向山顶进发,不远处有一堆岩石,用红色油漆书写“紫芝”二字。到达山顶,迎面又有一座寺庙横在眼前,规模狭小,约只八十平方米,匾曰“竹林坛”,从落款上可以看出这是附近的前连村连良纪、连鸿藻、温照成于1940年倡建的。门前石柱楹联:“竹里岂无三友伴,林间自有七贤来”、“且向竹间寻道脉,奚须林外觅仙踪”。揖别竹林坛,往前又是一座佛寺,寺名“凌烟岩”,因为大门紧闭,只能在门前空地上徘徊,停歇片刻后便匆匆从原路返回湖坂村。 湖坂村依山傍水,风光旖旎,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乡村生态旅游胜地。如今湖坂人正集思广益,依靠民间力量集资建设美丽生态家园,已经斥资1500万元在木兰溪南岸沙砾地上兴建起“莲坂妈祖文化园”,占地一百多亩,同时还修建了一个形似鲤鱼的 “爱心湖”(别名小西湖),已投放各种名贵鱼苗上千尾。明年木兰溪南岸的木兰大道全线贯通后,木兰大道的景观带将与湖坂的妈祖文化园、小西湖连成一体,相映成辉。可以相信,不久的将来湖坂村将是一个独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宗教、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旺地。 临别时友人又特意安排参观湖坂小学,这是一座令村里人引为自豪的学校,她是由前国民党进步人士张驰老先生创办的。张驰出生莲坂,北伐战争时任国民党仙游县党部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后擢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计局(简称:军统局)少将衔 “闽海运直属组组长”,1945年张驰捐资为家乡创建了这所学校,但他自己却蜗居在简陋的土房里。如今的湖坂小学是在张驰旧址上重建起来的,校园里安放着建校当年的那块奠基纪念石,上刻 “树人基础”四字,落款:“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一月二十四日 张驰(图章) 立”,显然这是张驰老先生亲笔题写的。睹物思人,思绪万千。湖坂学校创办七十多年,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许多优秀人才,人们至今还念念不忘这位尊师重教的先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