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熙三年,刘克庄被起用为江西提举常平公事;同年,改任广东提举常平公事,嘉熙四年初到任;八月,升任广东转运使。淳佑元年(1241)诏令回临安奏事,但受御史金渊攻击而罢召回之命,并再次降授宫观闲差。 淳佑三年初,一度出任为吏部侍右郎官,又受到濮斗南的攻击而仍领宫观闲差。次年,起用为江东提举常平公事(一作提点刑狱),同年十一月,曾被任为将作监,又改直华文阁,但因“岁旱民饥,艰于择代”而留任原职。淳佑六年七月,召回临安改任太府寺少卿。八月,宋理宗召见刘克庄,赐进士出身,改任秘书省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崇政殿说书。不久又暂兼中书舍人,参与奏罢宰相史嵩之。次年二月,出为漳州知州,刘克庄以母亲年高力辞,改为提举宫观闲差。淳佑八年,又起用为宗正少卿,再辞后改任福建提刑,九月赴任,母死,遂辞官守丧。 淳佑十一年初,起复回朝,以秘书监兼太常少卿、直学士院,但建议多不被采纳,叹道:“千辛万苦唤得来,又向那边去。”但仍不断升迁官职,十月升起居舍人,又兼侍读。刘克庄纵论国内外形势,批评朝政,认为蒙古军攻占四川,致使“五十四州遂成荡覆,岂非外重而不能御,内虚而无以守”,以致受到御史郑发的攻击。次年正月,出为建宁(今属福建)知府兼福建路转运副使,但郑发认为责轻而再次论奏,同年六月,再次以宫观回乡闲居。开庆元年(1259)贾似道在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暗中向蒙古军乞降求和,而以战胜蒙古军闻奏,理宗“以其有再造功,以少傅、右丞相召入朝”。但是,“通国皆不知所谓和也。”南宋中期以后,经历了长期对金朝、蒙古乞降、战败之后,对贾似道谎报战胜蒙古,迫使蒙古退兵,由于蒙古忽必烈汗一时忙于内部事务而无暇南顾,使得贾似道制造的假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迷惑着南宋朝野,举国上下并不知道贾似道乞降求和的真实情况。 景定元年(1260)贾似道自鄂州入朝任相,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年过七十的一代文宗刘克庄再次被起用。同年十一月到临安后,以起居郎兼权中书舍人,随后又升为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次年升为权工部尚书仍兼两制,日夜为草诏而忙碌。后人不理解当“时海内顺轨,边患浸舒”情况下人们的欢快心情,当群臣对时相贾似道歌功颂德时,不明真相的刘克庄也参与其中,因此受到后人责难,其情形与当年陆游与权相韩侂胄的关系受后人责难类似。这年(景定二年)八月,回朝不到一年的刘克庄急流勇退,请求致仕,这也许是他对贾似道的面目有所认识以后决定的。同年外调回家乡建宁府(今福建建瓯)任知府,实际是告老还乡,“优游觞咏”,并不多过问府事。景定五年秋,以“目眚”(白内障)致仕。咸淳五年(1269)病逝,享年83 岁,谥文定。积官至龙图阁学士(职)、正议大夫(阶)、莆田县伯爵世称后村先生。 刘克庄他一生仕途一直不得志,虽然多次入朝为官,但却是屡遭罢黜。这都由于其性格刚正、直言不讳所造成的。理宗绍定六年(1233年),他任吉州通判。次年入京为宗正主簿,旋即又升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右郎官,但他不改其正直秉性。无所畏惧,被心存毒辣、奸女骨的权贵阔佬们所唾弃,屡次遭到罢官。后来总得到正本清源,澄清是非。他长期闲赋乡居,对莆田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有细腻的观察、较深的了解,并将之反映于作品中。它的不少诗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南宋莆田地区的杂剧、百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使他能够有机会深入群众,接触社会现实生活,了解人民的疾苦,亲身感受到战争和领土的沦落给边境老百姓带来深重灾难。从而使他感同身受,创作出许许多多深刻反映社会实现生活,民生疾苦,忧国虑民,伤时感事,感人至深的诗词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