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郑樵矢志奋学(上)
【发布日期:2017-06-21】 【来源:】 【阅读:次】【作者:阮其山】
郑樵自小喜爱读书。初在溪东学堂,后建南峰书堂边护墓边读书。他立志要读古今书、通百家学,刻苦而专注,学业大有长进,为他一生治学、着述打下良好基础。从兄郑厚是其良师好友。
  【溪东学堂】
  郑樵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薰陶。《福建兴化县志》的传记说他天资超人,能说话时便要读书,儿童时已经有超脱流俗的志向,鄙视乡里那些豪门大族的轻薄子弟。十分崇拜有德行节义的名人,总是不避风雨前去拜见。郑樵曾说,自己幼时不曾学习犁田锄地的农活,而是慷慨激昂,胸怀读书之志。
  郑樵父亲郑国器,远离家乡在京都太学游学。郑樵幼时就由家母朱氏教他识字读书。
  郑樵童年在溪东学堂读书。溪东学堂位于芗林山分支的一座小山麓,其实就是他的从兄郑厚的家宅。因聘请老师在堂屋教书,又在霞溪东边,人们就称它“溪东学堂”,后人又称它“溪东草堂”。
  郑樵家在霞溪之西,每天背着书包,过溪去溪东学堂读书。不论晴雨寒暑,坚持不懈。从溪西去溪东,虽有小石桥可通过,郑樵为了节省时间,常常就近趟水过溪。每逢雨季,溪水暴涨,郑樵就攀援岸边大树悬垂的古藤,像荡秋千一样腾空飞跃过溪。
  山区的冬季,天气严寒,学童们就在堂屋里烧柴取暖;阳春三月,风和日暖,就到溪边解开内衣捉虱子。
  溪东学堂的环境秀美。竹林茂密,桃树芳菲,栽种的药草葱绿茁壮。附近的小丘上,有块一人多高的巨石,上小下大,形状像官人手捧的记事笏板,乡民称它“告笏朝天”。这里是学童们课间时,嬉玩游戏的好场所。
  郑樵童年读书时有个好朋友,就是本族从兄郑厚。郑厚比郑樵年长四岁,居住在霞溪东边。他也是一个天资聪颖早慧的孩子。史书记载,郑厚四岁时,听别人读书就能默记,一天能记住一千字。七八岁已经能够读懂儒家的经书,还能融通理解它的主要意思。写诗作文有独特的见识,总是出人意料之外。因此,他既是郑樵的亲人,又是学友和小老师。兄弟俩高兴时,就拎着酒罐到岭头上喝酒观景,散心尽兴,享受人生,生活充满乐趣。
  溪东学堂是郑樵童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也是他一生读书着述生涯的起点站。郑樵在这里整整呆过了三年时光,成为他日后苦学成才的良好开端,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郑樵后来曾经写一首《题溪东草堂》的诗:
  春融天气露微微,药草葱芽脉脉肥。
  植竹旧竿从茂谢,栽桃新树忽芳菲。
  天寒堂上燃柴火,日暖溪东解虱衣。
  兴动便携樽到岭,人生真性莫教违。
  真实生动地记述童年丰富多彩的读书生活片断,与纯扑率真的人生情趣。
  郑樵家里虽穷,但有饭吃,有书读,又有从兄郑厚这位亲友的指点,生活无忧,学业日益长进。
  【借书苦读】
  福建兴化军地区,人们历来以读书、科举作为最佳的人生取向,成为全国有名的“进士之郡”。学而优则仕,是莘莘学子不二选择的人生奋斗目标。郑氏家族子弟也不例外。郑厚不久就离家到兴化县学读书,郑樵继续在家读书自学。
  郑樵自己家里的书无多,就向本村人家借书读。村里的书借读完了,就到附近乡村一些藏书较多的门户借书读。每当打听某村某人家有藏书,就迫不及待地赶去借读。不管主人家是否乐意容纳,总是见书眼开,索性坐下来阅读,直到读完才心满意足地离去。
  一天,得知山下萍湖村的老尚书陈靖故家,藏书有一万多卷,欣喜若狂。可是萍湖离霞溪有稍远,来回走路就要大半天,读书时间所剩无几,又疲于奔命。正好萍湖附近有座南峰寺,是郑氏先祖布施兴建的,于是就借住南峰寺,再去萍湖陈家读书,免得来去花费时间。由于陈家藏书很多,一连几天也只读了一小部分。
  郑樵对书如饥似渴,读书非常刻苦和专注。他曾经回忆自己当年的读书情形:“寒月一窗,残灯一席,讽诵达旦,而喉舌不罢劳。”意思是不管天寒地冻,总是通宵达旦不停地背诵,也不觉得喉舌疲劳。有时一直读到油尽灯灭,才合上书本闭目静思。虽然口不背诵,耳不闻声,然而书的内容,心中已经贯通明白。他读书时总是全神贯注,以至有人再三叫他也不觉察。
  郑樵这时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主要是经史一类的书,特别喜欢读史书的人物传记。对那些高风亮节的名土传记,总是反复背诵,直到读通会意。由衷地赞赏他们的事迹,景仰他们的为人和品格。
  郑樵最为敬佩的古代名人,有政治家贾谊、诸葛亮,思想家孟子、荀子、杨雄、韩非子,军事家孙子、吴起、英布、卫青,外交家张仪、苏秦、苏武、乐毅,文学家屈原、李白、杜甫,史学家司马迁、班固,名臣、名将蔺相如、颜杲卿、郭子仪、李光弼、马援、霍光、寇恂、邓禹、刘琨、祖逖,以及一批诚信仁勇、节义报国的英雄志士:仇牧、荀息、程婴、杵臼、毛遂、荆轲、聂政、解扬、纪信、陈汤、范滂、向雄、嵇绍、何蕃、张巡、许远、向子平、窦孝威等等,无不是名垂史册的社稷忠臣、中兴名将或英豪烈士。他们报国安民、清正廉洁,威不能屈、利不可回,心存道义、视死如归,气吞逆虏、马革裹尸,一腔正气、轻身赴义的无私无畏精神,使他深受感染,敬佩不已。
  郑樵勤奋读书,从书中汲取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极大地开阔了眼界,使他明智达理。暗下决心要以古时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为楷模,砥砺自己,为国建功、为民造福。读书成为他少年立志、献身报国的阶梯。同时也发现书中有些没有解释清楚,读不懂的问题,对某些观点是否正确也有怀疑。这就激发他更加广泛读书,探求真知的强烈欲望。
  正当郑樵发兴遨游浩瀚书海,博取前人知识财富之际,不意家庭却遭遇一场难以承受的重大变故。宣和元年(1119)夏天,在首都汴京(开封)太学读书的父亲郑国器,本来身体就不好,回家探亲途经姑苏(今江苏苏州)时,不幸发病而逝世。噩耗传来,全家陷入悲痛之中。
  郑樵作为长子,不得不担当扶棺归葬的重任。他顶着酷暑,毅然徒步到千里之外的姑苏,护送灵柩回莆,安葬在越王山。又按照古时礼制和本地民俗,义不容辞也担负起护墓守孝的责任。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