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肩挑龙眼干走天下
【发布日期:2017-06-29】 【来源:】 【阅读:次】【作者:金冷】
    日前,利用周末时间去了一趟老家西天尾镇,到实地去考察、体验,终于揭开了家乡小 “一带一路”之迷。
    小时候,常听家乡的老人讲,他们年轻时,是“挑龙眼干”到上海、江苏、浙江甚至香港等外地去卖。这句话一直困扰着我几十年。我常在心里想,旧社会,没有汽车,没有火车,路途又是那么遥远,别说挑着担子,就是走着路,都会筋疲力尽的。最近从报上看到一篇文章,自己又亲身到实地考察和体验,终于揭开了莆田小“一带一路”之迷。
    原来说“挑龙眼干”到外地去卖,其实,只“挑”那么一段路,主要还是靠水上运输。就拿我家乡的西天尾镇,渭阳村义兴黄氏有个百间大厝,就是靠明未黄宗成第七世孙黄裕昆带领自己4 个儿子主要靠经营龙眼干、蔗糖(当地人称“红板糖”)起家的,生产的龙眼干、蔗糖,请挑夫“挑”到浙江一带销售,后来扩大到包括上海在内的江浙一带,回来时,又带一些绫罗绸缎等物品贩卖,这一来一往,逐步发展成为富甲一方的巨商。于是,黄氏家族于清道光间(1821年——1850年)开始投入巨资建造建筑面积为4700平方米的豪宅,成为现在网络时髦语言——“土豪金”。又如“民国”时期,西天尾镇的后埔村林氏大厝的户主林舜富(1917年出生)等五兄弟,也是靠贩卖龙眼干发家致富的。林舜富13岁就跟哥哥林舜荣、林舜华到上海店铺当学徒,后来赚了许多钱,5个兄弟便合伙在上海开办“达春”、“永和”等商号。他们将家乡土特产龙眼干,聘用挑夫“挑”到上海销售,生意兴隆并逐渐发达富裕,富甲一方。有了钱,5个兄弟就合计建造豪宅。于是从1938年开始投入巨资建设,耗时10年才告竣,现存有11厢52间房。据说,当年镶嵌在梁、柱与木雕上的黄金就达14斤。其中有俩工匠赚了工钱回家,都盖起新房。工程耗费之大,工期之长,做工之精,由此可见一斑。还有在清代,有个名叫卢友仕的人,是梧塘镇西庄村人,少时家贫,邻里带他去苏州杂货店当学徒,满师后离店独自在街上摆摊设点,经营小本龙眼干等杂货生意,后来又租用史家店面,开设鸿兴龙眼商店。由于经营有道,生意兴旺,一跃成为当地之大商号,等等。
    那么,这么多莆田人在沪、苏、渐一带经营龙眼干生意,有成千上万担龙眼干是如何“挑”到外地去卖的呢?
    原来,在梧塘镇沁后村尖山寨的西侧有一条蒯岭古道,当时就是一条商贾古道。据西庄村卢姓老人说,当时在苏州做龙眼干生意的祖先卢友仕,为了方便挑夫的挑运,他积极倡起筹资,从沁后山边村开路铺上石磴、石板,形成现在的蒯岭,又从石梯铺至永泰县大樟溪。每隔5华里,就建一座避雨亭,又叫五里亭,或者称半路亭,为肩挑群众歇息之所。龙眼干由肩挑到大樟溪,再水运到福州,然后海运至沪、苏、渐等地港口、码头。我想“挑龙眼干”到香港去销售应该也是通过海运而成的吧。因此,与其说是“挑龙眼干”到外地去卖,不如说是挑运龙眼干到外地去卖,足见家乡人的勤劳、聪慧和能干。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地说,水能载舟,水也能给人致富,给人幸福,给人美好。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