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郑樵怀忠谋救国(中)
【发布日期:2017-07-20】 【来源:】 【阅读:次】【作者:】

    郑樵在北宋灭亡后,怀着强烈的爱国之心,与从兄郑厚谋求从政救国之路。多次赴福州,登门拜访福建安抚使江常与前枢密副使宇文虚中,进献救国大计,而深得赏识,但从政要求却未能如愿。

 

  【三访枢臣】

 


    郑樵兄弟俩投笔从政的愿望,并非心血来潮一时冲动。两人自小爱读历史书,深为古时英雄豪杰的忠义仁信志节所感动。为国为民、捐躯报国的爱主义精神扎根心中。从政报国,已是坚定的意志。福帅江常虽然未能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愿望,但并不气馁,依然苦心寻求新的途径。
    二郑多方打听官场情况后,认为曾任签书枢密院事的宇文虚中,是个可以拜托的大人物。宋代枢密院掌管军事、边防事务,与中书省并称“两府”,同为最高国务机关,共同负责军国要政。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副职为枢密副使。签书枢密院事的职位仅次于副使,在朝中也是个举足轻重的大臣。
    宇文虚中(1079-1146年),初名黄中,字叔通,成都府广都(今成都双流县)人。宋徽宗大观时进士,历任州县官职后,入朝为起居舍人、国史院编修官,直至签书枢密院事,是个历仕徽宗、钦宗、高宗三朝的资深大臣。金兵初次侵犯汴京时,宇文虚中奉命赴金营与金酋周旋,最终金军退走。后来,御史却弹劾他“议和误国”,被贬为青州(治所今山东青州市)知州,不久又免职奉祠于福州(治所今福建福州)。
    郑樵兄弟认为,宇文虚中曾为天子掌管军事的大臣,出入三朝的元老,为天子所倚重。此时虽然退职奉祠福州,威望尚在,不妨前去访求帮助。于是不避风雨,赶赴福州登门求见。
    宇文虚中虽然曾是朝中高官,与二郑也素不相识,仍以爱才之心,以礼相待,接见了二位不速之客,开怀听取他俩陈述来意。二郑呈上了精心撰写的书信。
    这信开门见山说:当今沧海横流的地方不安定,自己通宵达旦摩拳擦掌而不能入睡。为此跋山涉水,顶风冒雨,带上天下安危的大计,前来求见众望所归的通达明智大人,同他讨论对策。二郑自认为是古时所说的“仁义之士”。值此国难当头,甘于抛头颅、洒热血于忠义之地,死而无憾。
    宇文虚中见信后,熟视详听,并不时介绍二郑所不知道的事情,如同当年周公接待客人一热情。称赞二郑的“议论文章,皆可入用;经纶韬略,缓急足倚。”叹曰:“当今天下无人,我老了。希望二位先生努力吧!”
    宇文虚中又两次前往二郑住处回访,促膝交谈,并亲手赠送自己写的长篇文论《忠恪康济大略》。不久又派遣儿子与二郑结交。这都表明对二郑的器重。
    为此,二郑深受感动。于是再次登门拜访,送上一封三千字的长信。该信详尽地介绍自己的志向和文才韬略,自比于古时那些“生为万夫雄,死为壮士鬼”的大丈夫。他们忠勇信义,是非分明,堂堂直道,一腔正气,捐躯赴国,视死如归。信上说:“然则厚也、樵也,何人也?沉寂人也,仁勇人也,古所谓能死义之士也。谓人生世间一死耳,得功而死,死无悔;得名而死,死无悔;得义而死,死无悔;得知己而死,死无悔。死固无难,恨未得死所耳!”强烈表明两人也是甘为正义而死的“义士”。
    该信最后说,当今天子蒙尘,苍生鼎沸,国家危乱之时,郑厚、郑樵兄弟甘以一死来立功出名,维护正义,报答知己。为此接连拜见阁下,以求其所。我们平时有所准备,用心独到。一旦得到大匠的赏识,用于建设大厦,保证能起到栋梁的作用,希望阁下明察爱惜他们。
    宇文虚中先后读过二郑两封书信,又多次同他们会面交谈,对其志向、为人和才能已经比较了解。于是特地作了回复。复函说:“士人受科举蒙蔽很久了,怎能有像二位先生这样气雄志健、渊源深远,不为世俗浅薄的学问所动摇的人才呢!二位先生的文章,对上涉及前世的‘仁义’这个根本观念;对下深晓民情,并触及吏治。预料敌情的真假,如同亲临敌境,并且是世代学习过军事的人。把这样见识的人才安置在公卿中间,参加大庭广众的议论,大概就是千万人中也没有一两个呢!”
    又说:“所恨某人因罪放逐,不能为二位先生出力,但愿以‘自爱’一言,感谢二位的来意。大凡对士人的信任使用,没有不通过知已的介绍。楚国人三次进献价值连城的玉石而不能献上;路上向陌生人赠送明珠,路人就立刻按剑警备。难道不都是过于轻率向人示好而招致的吗?愿二位先生三思愚言,不要忽视它。”宇文赠言“自爱”,意在勉励二郑韬光养晦,等待时机,际会知己。
    面对宇文虚中复函婉辞谋职之事,二郑并不灰心丧气。回想兄弟二人不顾自己出身寒微,携书三进众望所归的枢臣府门的情形。每次进见,宇文的面色越来越怡悦,说话越来越温和,情感越来越亲密,推心置腹,促膝长谈。又称赞他们的文章、韬略可用。宇文身为天子大臣,出入三朝的元老,自己却是风尘布衣、黄咀经生。虽然身份、地位相差甚大,却志同道合,气味相投,如同磁石吸铁一样,不期然而然地相结合,显示出对自己的器重。
    可是,宇文虚中不久又被窜逐到韶州(今广东韶州)。由于他是出入三朝的元老,人望之所归,对自己的使用与否可谓举足轻重。他赠言“自爱”,或许是因人不容易相知,对自己的底细还不够了解的缘故。因此,对宇文的荐举依然寄予厚望。
    于是再一次投书宇文虚中,不厌其详地介绍兄弟二人读书立志,以古人自期的经历,及其品德、节义和才能,包括自己的长处与缺点,和盘托出。表示值此天子蒙尘,苍生鼎沸之际,甘为仁义而死,死而无悔的心志,与三度谒见阁下以求其所的真诚。信中明确提出“使(郑)厚司台谏,则世无豺虎迹;使(郑)樵直史苑,则地下无冤人”的从政去向。希望荐用郑厚担任御史、谏官,可以清除奸邪,国泰民安;郑樵担任史官,可以惩恶扬善,公正写史。发挥各自的才华与特长,实现安民济世的意愿。可是,始终没有音讯。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