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青年时代曾在仙游从教20多年,节假日多次参观民间的一些活动,故听了不少有关龙的传说、看了不少有关龙的民俗活动。其有关的地名就有龙山、龙潭、龙兴、龙头、龙仙亭、龙穿城、九龙岩、九龙山等。 特别是传那龙从高山下来,经凤山九座寺、大济三会寺、龙华寺、龙纪寺,尔后顺木兰溪去泉州开元寺,至晋江口下海,加入“海丝之路”活动。 话说古时闽中戴云山山清水秀,钟灵毓秀,出过好几条能呼风唤雨的大龙,一天,它们腾云驾雾,逃出龙洞,来到仙游凤山,当地有识之士慧眼识珠,议是神龙降临,将五福来临。当年凤山人认为有神龙驾到,能获得龙的风水保佑,将是无限幸运,福气多多的。于是都想把福龙留住,使本地乡土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就马上动员富户捐款、乡亲们一起众功协力,于是先后盖起九座寺(志载为度尾正觉禅师倡建,寺庙九座相连,是唐代仙游最大禅林宝刹)和无尘塔(系本省罕见的唐代石塔珍品,现为全国文物),人们皆想为龙构筑宜居新穴,让龙在此长住久安,庇佑乡民有道生财,富裕安康。 但正如古语所云:“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一日龙卷风突起,雷鸣电闪雨泻,龙竟御风乘雨,逍遥自在不辞而行。它们三条巨龙,从三路奔向大济三会村际会。该时这里战鼓连天,震天动地,热闹非凡,三会附近西南、东井等村民又普遍好龙,获知神龙临门,即喜出望外,三五成群商讨如何慎重接龙、迎龙、款待龙。于是“二一添作五、逢五进一十”,大家一起出钱出力,建造了“三会寺”,意为三条巨龙来此会合的含义。“三龙际会”的另一说法,指龙来此会战,大概龙也是“不打不相识,以斗求和”之意。该寺现为仙游四大丛林之一,省级文物。这里地势平坦,号称仙游西乡。木兰溪从西乡绕过鲤城,汹涌澎湃流向东乡,东西乡即木兰溪中游平原。蛟龙在此与民同乐,故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 过了许久,龙可能觉得此地山不高,只是“平畴钟声,”难以大有施展,即这山望那山高,见异思迁,就往南面“烟花苍苍,花气如云”的巍峨宝幢山攀去,很快落脚在山南麓的灯塔村。该地周围的东方、西林、爱和、貂峰等村村民,听到有龙来到,也纷纷把龙当为皇上驾到,贵客莅临,故山上至今还留有“万岁山”字遗迹。当时乡亲们马上万众诚心,兴师动众,群策群力,建造了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紧接又用木料盖起双塔,后认为木塔太轻,重量不足,要留住龙的力气不够,于是又改建成石塔,想一塔牵住龙头,另一塔稳住龙尾(据县志载,该寺为隋大业年间,江苏润州叶惟胜和尚南下时,见到此处有“双龙献花”之奇,就结茅住下,后几经改建翻建扩建而成;而双塔系北宋大观年间,邑人郭勇为母亲寿庆所捐建,这双塔比泉州开元寺双塔要早近百年,现为全国文物)。群众还用心良苦,马上把该寺称为“龙华寺”,意为龙来此地,繁华昌盛、兴旺发达之意,大家千方百计、费尽心思要把神龙留住,认为双塔顶天立地、“双龙献花”,乃镇乡之宝,繁华象征。 但游龙本性好动,又爱四海为家。人毕竟指挥不了兽龙,它有着人难以控制的野性。再过了许久岁月,风云突变,龙就趁着夜黑雨骤,沿着木兰溪水涨飞奔而去。当地民间如此诚心,想不到龙却不翼而飞,故此后至今一直把“龙华”说成“龙花”,即龙花掉了(莆仙话“华”与“花”同音)。 民间另有所传,说是原来龙从金沙溪顺木兰溪经鲤城游至盖尾以五百罗汉著称的龙纪寺,尔后才经园庄、枫亭去泉州鲤城际会。该地闽南侨乡人民对龙也虔诚崇拜得五体投地,故众人拾柴火焰高,很快就造起了开元寺和东西两塔。 可是龙有龙的兴趣,不久即从晋江口下海,畅游于东海龙宫,并于宋后,常跟海上女神妈祖出海护航,还随郑和船队浩浩荡荡下西洋,参加海上丝绸之路壮举呢! 斗转星移,千秋万载,民间就这样传得有枝有叶,趣话成篇。故仙游县城简称鲤城,泉州城区亦称鲤城,闽中龙华寺有双塔,闽南开元寺也有双塔,真是“龙穿城”由龙牵动的故事来龙去脉,一脉成趣。 |